分享

武当道医学:天人合一道解足三里穴第二十二

 任金平 2017-05-13

今天讲足三里。

足三里,内经称为下陵或三里。《灵枢本输第二》:胃出于厉兑------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胻,为脚胫之意。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五腧穴之合穴,又为腑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胃合于三里”。什么为合呢?岐伯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也就是六腑的下合穴入于内腑,为六腑脏器在经脉上的对应穴,可以全权代表六腑本身。比如三里,可以直接代表胃腑本身。

足三里又名鬼邪,以其善治鬼邪之病。比如狂言狂歌妄笑,恐怒大骂,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幻听幻视幻觉等古人所认为的鬼邪之疾。足三里为阳明胃经之穴,而阳明为西方燥金,西方者,道家认为为阴邪鬼物出入之地。东方青龙主生,西方白虎主死,故亡魂阴灵类皆西方之属。三里为胃经最为核心的主穴,故能治之。如果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阳明多气多血,阳明胃经之气过盛而上逆,气机上盛容易化热,热性上炎扰及头部所主之神明,故多狂言妄见等疾病,阳盛易狂

为了区别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与手阳明大肠的手三里穴,故胃经三里后世称为足三里,以其为足阳明之三里穴。

关于下陵,《内经》言膝下为陵。陵为大阜,阜为大土山,胃经为土,亦为《周易》之艮山,是以为大土山。此穴位于膝下,正为土中隆起之山,故名下陵。


关于三里其名,古代至今医家众说纷纭最为大众医家所认可的为三里位于膝下三寸,一里为一寸,故为三里。亦有从上中下三部论,言此穴通治上中下三部之疾病,故而为三里。里者,理也,可以调理天地人三才之气。因为胃位于中焦主中,为上下天地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亦能交泰天地阴阳二气,以使阴阳中和无偏。如果从足三里此穴的主治功能上来看,的确有调和天地人阴阳之妙用。

此穴如果从《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看:“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这句话可以看出三里特指膝下三寸。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在人为中。如同人位于天地之中,是为人和。

此穴临床在所有穴位里面应用最为广泛,主治功能也最多,其因有二:一对应人体中和之气的穴位,关于中和之气,任督二脉上有神阙肚脐,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肚脐者,气交之分人之位焉;十二经脉五脏六腑里面有胃经为后天中和,而胃合于三里,故此穴亦为人之中气所在。

其二:《灵枢五味第五十六》:“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灵枢经水》:“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人以胃气为本,以人以天地阴阳二气交合而生,而胃亦为人体内五脏六腑天地阴阳二气交合而生。胃者,半阴半阳,正阴阳交合之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灵枢海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从气街穴至三里穴,乃水谷精微之海,可以滋养五脏六腑气血之不足,故对于五脏六腑之诸虚百损,五劳赢瘦,七伤虚劳皆有补益作用,故从古至今为补益要穴。虽然足三里是补虚的穴位,但是也不要妄灸,如果灸的不对,也会生胃火。

足三里为土中土穴,是为真土之穴,又为胃经下合穴,对应胃之本,所以此穴为治疗胃病最常用的穴位其功效长于治疗胃本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此为内经“治内腑取之于合”。胃病者,指胃本腑有病,病症在胃而不是在阳明经。腹(月真)胀,为腹部胀满的意思也就是中焦胃脘部位胀满不舒。《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浊气当下降,清阳当上升胃中浊气不能和降则为腹胀,可取足三里。足三里可健脾和胃,消食降气,通降肠胃腑气和顺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此段经文亦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何谓木郁之发呢?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业。也就是木气郁极而复,肝升发之气大盛。也就是肝郁化热,气热而升,肝木风气大行,横克中土导致胃脘出现当心而痛等症。从临床上看,为左侧肝木升发太过,克制右侧脾胃,导致右侧脾胃不和,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其主治当平左侧肝木取太冲,和右侧胃土而取三里。“胃脘当心而痛”,胃脘当心为贲门与胃相交的地方,大约在上脘部位,此处疼痛现代医学多诊断为胃溃疡其主治以柔肝和胃,缓急止痛为主现代医学的部分食管癌、贲门癌属于肝旺犯胃者也可以参考。

作为胃经下合穴足三里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脘部胀满、胃痛;以及饮食不下,膈咽不通。

膈咽不通为胃之上段食管吞咽食物困难。《灵枢海论第三十三篇》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饮食。”水谷之海有余,即胃经之气盛而脾经之气不足,其脉当人迎三盛有力,大脉口三倍。如若腹满,可取三里、气街穴泻之,以泻其有余。水谷之海不足,即胃经之气衰,胃气弱则人迎脉弱,小于手部脉口;人迎脉为胃经之人迎穴部位,故可侯胃气虚实。胃气不足,则虽饥而不能受纳饮食。知饥乃脾气运化无碍,不能受盛饮食,口下咽即吐,胃气虚而不能受纳也。胃经阳气上升胃乃能舒张而受盛饮食,同时腐熟水谷,今胃经阳虚,腐熟受纳功能不及,故饥不受饮食;胃经阳气下降胃乃能收缩而和降水谷,下输小肠,而化物出焉。当取三里、气街二穴而补之,可配伍脾经太白穴同用。

如若脾胃不和饮食不消而饭后胀满,可以足三里配伍中脘穴同用以升清降浊,健脾和胃

如若胃气不降,可以足三里配伍内庭、中脘同用和胃降气、升发脾土清气。

足三里胃阳不足胃中寒痛,可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阴有阳疾古代至今最普遍的理解为:五脏有热。阴为五脏,阳疾为热病我个人的理解比较简单,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足三里为胃下合穴,位中为半阴半阳,其功能调和阴阳表里,使阴阳二气无偏寒偏热胃虽然为六腑之一,但是胃也位于五脏层面。不论其位于阴面还是阳面,皆有调和阴阳、调和寒热二气的作用中者,秉阴阳二气冲和而生嘛。如果研究河图,河图里面中五调和四方的奥妙就是三里穴的奥妙。

《灵枢五邪第二十》:“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具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从这段经文可知,不管是阳明的阳气有余、脾经的阴气不足的热中,还是脾中阴气有余、胃经阳气不足的寒中;或有寒有热的寒热不调,皆当取足三里可见足三里调和表里脾胃阴阳与中焦升降失调导致的寒热夹杂,三里穴皆可以平之足三里可调和天地人三才之气是为平衡阴阳第一要穴。

详细讲下上段经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以脾胃主一身肌肉;其痛多为酸痛重着为主,以脾胃不和多生湿,湿邪容易留滞于肌肉而导致身体重着酸痛。

阳气有余,指的是阳明胃气有余,胃气有余则容易胃热;阴气不足指的是脾经之经气亏虚不足,其脉人迎大脉口三倍,为阳明有余而太阴不足,阳明有余而胃热,则容易消谷善饥。当泻阳明而补太阴脾土。此脉证泻阳明可以取足三里与内庭,补脾土可取中脘。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指的是脉口大人迎三倍,太阴脾土之阴气有余,而阳明胃经之气不足。胃经阳虚则胃脘不温,脾经阴气太过则中焦阴寒,故寒中肠鸣而腹痛;当泻太阴脾土而补阳明胃经。补胃阳可取三里,泻太阴可取太白。

阴阳俱有余,人迎脉口皆盛,为太阴阳明阴阳二气不交,是为脾胃二经的内关外格,脾胃不交则胃阳气盛而热,而脾经阴气盛而寒,取三里调和交通表里阴阳。

若俱不足,表里二经亏虚,取三里以补之。三里半阴半阳,补之可以充实表里阴阳二气。三里既能温胃阳气不足之虚寒,又能泻胃热之有余,《灵枢五邪》:“补三里以温胃中',当取温灸或针刺补法。

而《素问水热穴论篇》以三里穴泻胃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

足三里又善调大小肠疾病。《灵枢本输》: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伤寒论》中,大小肠与胃,统称为胃家。比如上面《灵枢五邪》讲到的三里主'寒中肠鸣腹痛';《千金方》三里主霍乱,遗矢气;《针灸大肠》主小肠气。

《杂病穴法歌》:“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中脘以补脾,三里内庭以泻肠胃湿热毒

“痢疾合谷、三里宜”,实证可泻,虚证可补,侯其虚实在人迎。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此二穴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配伍,功专和降阳明胃气。

除大小肠外,足三里又善治疗少阳胆之疾病,有和胃利胆之功效《伤寒杂病论》之湿热黄疸,皆从阳明治疗。胃为六腑之大主,有统摄天道之功。借《周易》言乾卦九三爻之功而言之:时乘六龙以御天,先天艮胃后天乾,同位同功。胆胃二腑之气,多同升同降,互而为用。胃气从胆升,胆从胃气降。胃经利胆二穴,陷谷与三里,陷谷为胃经土中木穴,善于和胃利胆。胆为木也如若配伍胆经上利胆之穴,疗效更捷。《灵枢四时》: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苦者胆液逆,呕者胃气逆,取三里以下。

三里又善治湿痹。以脾胃为中土,土主湿故。内湿从脾治,外湿从胃治。《灵枢四时》: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写之,虚补之”。著痹,著同着,为着痹。《素问痹论》云:以湿盛者为著痹。著为沉着而重之意。久寒不已,为寒湿之痹证,当取足三里以卒针法治疗。卒针法,为内经焠针法。

大肠不便,便难不下,可取足三里,虚补实泻。

足三里善治咳喘之证。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

“鸡足取之”,可参《灵枢官针》合谷刺。“与季胁之下一寸”前医言章门

足三里为阳明胃经穴,《伤寒论》阳明经欲解时为西方申酉戌时,与西方金同一时空阳明经热主治方剂为白虎汤,亦为西方四象神阳明与太阴互为阴阳表里,阳明有疾往往影响到太阴层面以上《灵枢卫气失常》篇所载即为卫气蓄积于胃经之上下,导致胃气不能正常和降,从而引起肺气不得宣发而喘呼临床上常常见到人迎三盛胃气不降,而脉口脾肺之气不得升清宣发的气喘或咳嗽。

而《伤寒论》之阳明经热证与阳明腑实证也皆有喘证226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即阳明经大热不得正常和降胃气,而导致太阴之气不得正常宣发而为喘,“腹满而喘”,与《灵枢卫气失常》篇的“,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病因一样,如若腹满,当取三里与气街泻胃经之热邪,热邪去而胃气自和,阳明胃气和则太阴之气自宣,而喘自平。如若胸满闷而喘,阳明气盛,当取胃经上部的人迎穴、任脉天突穴泻其有余;胸腹皆满而喘,当上下皆取。至于喉中,当为廉泉穴。而《伤寒论》213条之阳明大肠腑实证,大承气汤证亦有'阳明病------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

《灵枢四时气》:“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此为大肠有邪导致肺气喘,取气海、上巨虚、三里以大肠经络肺下膈属大肠,大肠邪气循阳明经脉上冲胸中,导致喘不能久立。《席弘赋》:“虚喘须寻足三里”。《杂病穴法歌》:“喘急列缺足三里”。足三里和胃降气,列缺宣肺止咳平喘,降阳明而宣太阴之配穴。

前面讲过足三里又名鬼邪,善治邪病。《千金方》邪病大唤骂走远,三里主之。又主“狂言、狂歌妄笑、恐怒大骂”,皆阳明胃热证,三里泻之。

三里也善治水肿小便不利。足三里为胃经土穴,为土中真土,土能治水也。《千金方》三里主水、腹胀、皮肿小便不利《玉龙歌》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以阴交。胃经上行水之穴有腹部的水道、大巨,下肢的足三里、陷谷陷谷和胃行水、足三里消肿利水,水道利水消肿、大巨利小便。

三里又多用于治疗胸中血瘀。关于其中机理不甚明白,个人理解是否与'胃之大络,名曰虚里'有关虚里位于心尖搏动处。如果胃气盛,则虚里之气亦盛,而心脏搏动力越强,这个应该是三里可以补胃气实心气以运行气血的原因《甲乙经》胸中瘀血,三里主之。《针灸大成》主胸满血臌有积块。

自古足三里与内关为绝佳配穴,可以和胃降逆止呕,宽中行气,活血止痛此二穴亦善治疗胸痹。

三里又善治疗失眠,以三里和降胃气之功来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配伍内庭穴有效内庭,阳气入里静以养藏之穴。

《甲乙经》乳痈有热,三里主之。《千金方》主乳肿。胃经所过,有乳中,乳根等穴,胃热胃火导致乳痈肿痛,可以泻三里《卫生宝鉴》云:治乳痈肿痛,诸药不能止痛者,三里穴针入五分,其痛立止如神。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腹内诸疾,痃癖气块食痞积聚,皆可酌情选取三里和胃消积,行气活血除胀。

三里还有其它妙用,大家可以参考其它医家智慧三里到此。下一个穴位讲胆经足窍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