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根本不是说给你听的

 长沙7喜 2017-05-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我们经常能听到,一直把他当做古代圣贤对我们的教诲,可是问题在于,很少有人去深究这句话最早的出处。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还是孟子说的?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最多含混的加上三个字,「古人云」。


实际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最早的记载是出自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一部书《画旨》:

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所以你看,这句话原本是董其昌在一本专门讨论绘画技术的专著里,对于一个画家成长的建议,今人剥离了上下文的语境,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变成所有人的修行,这其实就并不合理。



到了互联网时代,甚至连这还不够,「知识段子手」们还非要做出个比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就近乎荒谬了。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无非有两个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我参观了故宫,这是我的直接经验。

我在书中读到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这是我的间接经验。

我被火烫到,这是我的直接经验。

我告诉同学小明不要碰火,碰了会很疼,这是小明的间接经验。


在古代,因为交通的原因和印刷技术的限制,有太多的知识难以广泛的传播。北方的人不知道南方的植物,内陆的人不知道海上的事情,有些知识和信息虽然得以传播,但是在转了几手之后,可能也会变得错漏百出。


中学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苏轼的《石钟山记》,苏东坡亲自到石钟山下考察,才能证实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唐人李勃的解释是错误的。



所以,在古代,可能「读万卷书」之后确实还要「行万里路」。必须亲临其境,才能得到三个重要的收获:

第一,获取直接经验;

第二,获取当地人口口相传,却没能依靠书本传播出来的间接经验;

第三,验证书中的间接经验。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很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多只能算相辅相成。


而到了今天,交通的发达,通信手段的丰富,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全世界变成了一个互联互通的经验共同体。所有的经验都在被共享,而共享的经验又被无数人验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可靠。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万里路」的作用,就被大大减弱了。阅读,是这个时代获取知识、方法、思想、经验最具性价比的手段。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愿意去做个远行,去发现更大的世界,同时在不一样的世界里去捕获新的想法,认识新的朋友,了解更全面的自己,这当然都是好的。但是,幻想飞到万里之外晒晒太阳,就能得到人生的大智慧,那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多读书吧。



 

章鱼读书陈章鱼出品

微信ID:zhangyu-dushu

在书海里

做一只聪明的章鱼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