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讲“十二德目”之:孝(6)

 方远图书馆 2017-05-14

细讲“十二德目”之:孝(6)

这一期再来体会《论语》里面其他几段有关“孝”的教诲。

《为政第二》里面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一段是讲孟懿子向老师请教,怎样做才算孝顺。孔子说:“无违。”孔子的另一位学生樊迟,问老师“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的回答其实就是强调,要守住为人子的规矩来侍奉自己的父母。父母在世时,对他们要礼敬;在父母去世和祭祀他们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按照礼制去操办,以至能够“事死者,如事生”。中华民族可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跟重视孝道和祭祀祖先,能够饮水思源,有很大的关系。连祖先都不忘,也就不能忘了自己的父母,道理非常简单。

《为政第二》里面还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是脸色,“难”是不容易。子女以饮食、财物奉养父母,不算是难事,而以和颜悦色来侍奉父母,是不容易的。上面谈到的“无违”,是按照礼的教诲去做。但是,能不能发自内心的喜悦去做,这个很重要。我们跟父母相处,有情绪上来了,说明我们的孝心还没真正发出来。

曾经听长者讲过,不用吃多好,穿多好,够用就好了,只是不要给我脸色看,否则一两个礼拜都缓不过劲来。我们听到老人的心声,再来看这一句“色难”,就知道在父母面前,为人子女的态度有多重要!所以孔子接着讲道:只是像学生恭敬老师那样侍奉父母,还不算做到了孝,还得要加上和颜悦色才行。

细讲“十二德目”之:孝(6)

《学而第一》里面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一个人孝不孝顺。父母还在的时候,遇到大事小情,孝子不会自作主张,一定会向父母禀告,以示尊重。父母很多对的、好的决定,他都会顺承,然后去效法和实践;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他会去劝谏。

父母去世了,他们做的对的、好的地方,不改;没有所谓对跟不对的做法,他也不改,甚至看到家里的那些摆设,也绝对不想去动这些东西,反而让他缅怀父母。有这样心境的人,一定是个孝顺的人。

再看《为政第二》里面,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一个孝子只有在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忧他,而德行是不让父母操心的,更不可能因为违犯法律而让父母痛苦。假如让父母一直挂虑自己的工作、夫妻感情、孩子,这是不孝啊!

我们从这几段可以清楚了解,孔子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因材施教。一样的问题,回答却不一样。显然是针对每一个学生当时的状况来教育,来提醒他。

我们从经典当中来学习孝道,明白了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和标准。而道德标准不会因时代不同而改变,我们读到这些句子都要效法和承传其中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