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的开国名将,曾作《春秋左传集解》 杜甫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心志高昂、诗风浪漫,《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 ·2、十载长安困守时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 《哀江头》、《春望》和“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的生活(四十八岁到五十八岁) 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胡适《白话文学史》 天宝末年大乱后,“诗与散文都走上了写实的大路,由浪漫而回到平实,由天上而回到人间,由华丽而回到平淡”。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诗由艺术之宮,逐渐的移植在人间世上,由歌咏各人的悲欢离合,逐渐的改变为歌咏社会的流离丧乱。” 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主要是正统的儒家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诗歌的内容·1、忧念社稷,谴责战乱。 如“三吏”、“三别”、《兵车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等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他写了一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2、哀悯苍生,揭露暴政。 《羌村三首》、《悲陈陶》、《哀江头》、《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羌村三首》将国家大事、社会状况从家常话中表现出来。这一组诗堪称一幅逼真的乱离图。 ·3、描绘自然景物,歌咏祖国山川。 如《望岳》、《春夜喜雨》、 《登高》、《绝句》二首、《漫成一首》等。 《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4.重视亲情,珍视友谊。 ·如《月夜》、《江村》、《恨别》、《梦李白》、《月夜忆兄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