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

 wdzajcx 2013-11-28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案例)

课题:杜甫诗两首学案(学生版)

姓名:徐立峰

一、展示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深入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对于诗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二、信息补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草堂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三、思路启发:

1、朗读:单人读、搭档读;小组读;

2、分析:关键词、重点句、全诗背景和作者感情的整体把握;

3、拓展:主题拓展、知识拓展;

4、创作:仿古体诗、现代诗、绘画、唱读、描绘意境、体会感情、联想想象、借景抒情等。

四、方法建议:

1、读诗的高境界是身临其境、心临其景;

2、首先要敢于创作,才会逐步善于创作;

3、手中拿笔,片刻不停息,好文章是必须要改的;

4、学习诗歌要经过读诗——品诗——悟诗——创诗的过程;

五、推荐背诵(建议本周完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六、达标检测:能流利地背诵本诗,并进行不出任何失误的默写。

 

课题:《石壕吏》学案(学生版)

姓名: 徐立峰

一、诗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 预习方法建议

1、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并将课文通释一遍。

2、了解构思技巧

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编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

4、研读欣赏朗读

用各种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5、诗歌赏析: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思考:

a.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

b.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c.说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

d.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e.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f.品味语言,分析重点词的意境,例如:“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

三、理解拓展与延伸思考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3、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4、试着改写《石壕吏》;

四、预习成果记录

 课题:杜甫诗两首导案(教师版)

 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一、诗句理解

1.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

4.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二、重点注释

《望岳》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zì):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定要。

凌:登上。

小:渺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

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恨别:悲恨离别。

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白头:白发。

城:指长安城。

浑:简直。

三、作者简介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四、写作背景

其一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其二是一首五言律诗,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五、诗文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泰山的深远,巍峨。而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六、中心思想

(一)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二)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七、环节设计:

1、学生导入;

2、侧板板示,前后板写重点信息;

3、基础回顾,文本分析,分组展示;

4、展示创作,拓展拔高,基础过关;

 

 

课题:《石壕吏》导案(教师版)

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一、问题思路:

 a.叙事诗。《木兰诗》

 b.第一部分(1)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23)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6)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4)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第三层(4)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4)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c.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

d.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

e.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

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f.夜: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看: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独:老妇被捉,

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二、提示:

1.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2.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3.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附:

前两首的内容分析详细,《石壕吏》的课文分析太少,应有侧重点的补充。( 杨伟丽老师补充)

 课后反思:

对于杜甫诗三首在课堂上的处理,感觉学生读的标准还不是很高,部分学生不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共鸣;另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也不是很深入,需通过今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到文本之中去。

杜郎口中学语文组教学反思

教师: 徐立峰执教年级: 初二班级:一二班 课题: 杜甫诗三首 上课时间: 2009916 

预习笔记检查批阅情况:

一班许如意、徐秋月、李园园为优秀,高欢、刘凯军、崔延磊应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

二班崔晓晓、刘维莉、于淑君、张泽媛为优秀;崔维路、孙悦应再认真改正。

自抽情况:

班级:二、一小组: 三

学生姓名得分

1、张晗6 

2、赵志 8

3、杜怀康10 

4、仇壬生7

5、袁中慧7 

6、胡哲10

 

班级:二、二 小组:三

学生姓名得分

1、刘维莉10 

2、刘旭 7

3、张丽 5

4、武圣路8 

5、张泽媛10 

6、刘红艳9 

 

课堂特别关注学生:

一班张辉、胡立奇、林春、刘旭等同学;

二班朱鹏程、崔延磊、武圣路等同学;

达标自测题目:

 

杜甫诗词三首

1、杜甫简介;

2、《望岳》最能表达作者畅想登临岱宗后豪迈之情的句子;

3、《石壕吏》背诵;

4、《春望》中的对偶句;

未过关学生情况分析及补救措施:

中午饭后时间,教师亲自指导没有满分的同学改正,改完后先请小组长验收,再交由教师批阅,确保改正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回访时间: 917

情况分析:

通过回访,二班张丽同学掌握情况还不算很好,特别是对于“对偶句”理解不好。

课堂需改进之处:

诗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读”,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习惯;

教师在今后钻研教材上还要下一番大功夫。

教师每日一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老王》学案

杜郎口中学孙海燕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
、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3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预习指导

一、初读速读,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记一记:字音、字义、字形;

措施:初读课文时,建议学生边读边圈画生字生词,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解决;

特别注意:塌败、伛、翳、滞笨、愧怍、骷髅、取缔几个词语的音形义。

2.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措施:读了之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讲的故事。

方法建议:教师可以实例的方式进行指导,力求做到简洁概括。

二、精读,研读,揣摩相关语句、语段,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1.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读后思考本文具体讲了老王的哪些事?

2找出具体描写老王语言动作神外貌的那些语句批注一下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3除了描写老王的语句外,还有那些语句你感受很深或认为含义深刻,请标出也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理解,感受,看法,体会等。最好能有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

三、赏读创读,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

四:小创作:(任选其二来做)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鸡蛋、香油这一部分;

2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身边的“苦人”呢?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 
3
拿自己与老王和作者对照一下,他们身上的优点你有没有,以后你打算怎么做?

4你认为社会应该怎样关注弱势群体,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5你还想到了哪些为不幸者奉献爱心的人?

6请写几则献爱心的宣传标语。

 

教师导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
、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3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一、教师导入:生活中有的人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非凡的成就,但是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灿烂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就是这么一个人,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了解他,同时也了解一下关心着他的作者。

二、总体概括:

1)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文章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三、文本分析

1.提出预习课上的疑难我们一起来解决。

2请同学们结合描写老王的语句和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来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采用自由畅谈式,针对自己预习后对文本的理解,谈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师生互动互评,达到对文本的深入了解;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感悟创作: 可以把在预习时学本文后的感悟创作展示出来。

《老王》使我想起了电视剧中的一幕:. 蓝天下,城市的街头,一个约一岁多的孩子在一个女人的背上安静的睡着。而这个女人,正在为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擦皮鞋。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享受着皮鞋被擦,而不幸者只能等待着幸运者来擦鞋。我想我们每个幸运的人都应该多多关心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

比如大街上四处行乞的老人,有人说那是骗子,可我宁愿相信那是真的. "宁可错给,不愿错过"两块钱在我们眼里并不算什么。我们有责任奉献我们持一点爱心。

大家都知道丛飞吧.当然,我们不能够也不会象他那样为了不幸者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是,我们每个人只要有丛飞万分之一的爱心,那些不幸者的生活也会变的好起来!

人活着,不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无休止的金钱地位的欲望,而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附:

结构安排: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2
、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 
3
、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相关背景及教材说明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一、作者信息 :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二、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献爱心的宣传标语

1、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

2、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

3、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4、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阴;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

5、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

6你帮我帮大家帮,同一首歌大家唱。

7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8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

9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10爱是大家共有的,只有心到爱才会永恒!

 

二,帮助失学儿童,捐书,捐款,校园标语

1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眸子,正向您求助呢!

2只要人人都献上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鸟儿飞翔,需要翅膀

4爱心成就未来

5爱心传递 真情永驻

6奉献爱心、传递温情

7人间自有真情在 爱心捐款暖人心

8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9捐出一份爱心 共建一个家园!

教学反思:

预习笔记检查批阅:批阅了每组中游的同学

 

课堂特别关注:李宪伟,路春伟等

 

达标自测题:1听写字词:

 

2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本文的写作目的。

 

4写出两个献爱心的宣传标语。

自查情况:1赵士杰9.3

2孙琳8.2

3张玉真8

4刘凯7.8

5张乾雨8.6

 

失分原因:1主要是因为学生语言组织太完整。

2献爱心的宣传标语有两个学生只写了一个。

 

3有两个同学重点字词错了一个。

 

教学反思:

反思上课过程,感觉存在以下不足:

1大部分同学都是个人说个人的观点,没有观点的碰撞,没能激发起更精彩的火花。

2分析文本的时候放的幅度太大,没能按一定的顺序来步步深入的理解文本。

3个别同学的观点很有创意,比如说老王很有主见,至于原因,部分听的同学没理解,这个地方要让学生联系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打倒的事实来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