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淑伟:不为浮尘扰,甘做钓诗人

 杏坛归客 2017-05-14

不为浮尘扰,甘做钓诗人

读李硕洪诗词集《苔花集》有感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落幕,一股学习中华诗词的热潮正方兴未艾。无论这是一档背诵诗词的节目也好,还是评委露底的诗作也罢,毫无疑问《中国诗词大会》是成功的。它成功的唤醒了大众对于诗词歌赋的重新关注,使渐行渐远的中华诗歌这一文化瑰宝天与人归。使诗歌这个国度里新枝竞秀,当然更有孜孜以求的玉树琪花。说起对诗词的热爱我不得想起李硕洪,不得不说说他的《苔花集》。 


一、真情自有真诗在


第一眼看到《苔花集》便被这个名字所吸引,作者以苔花自喻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不与桃李争辉,不与逸草竞秀。也学兰花兀自开去,也学牡丹兀自芬芳。身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惠州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的硕洪君出自湖南长沙的书香世家,受父亲的熏陶幼年便喜欢读书,1986后开始写格律诗词诗,一写就是三十多年。不知这三十多年里硕洪君‘吟安几多字,捻断几茎须”。唐代贾岛有“十年磨一剑”,硕洪君有三十年著一书。对于速食时代的今天,如硕洪君这般不为浮尘扰,甘做钓诗人者有几?有曰诗言情、诗言志,有喜言情者,有喜言物者。言情者乾坤具我所思,言物者万物皆着我色。爱诗者,篇篇留情、句句生色,硕洪君便是真情者。如他的七律《刘斯强先生春归故里》写道


犬吠村前树,鸡鸣屋外天。
近乡情更怯,留步吻山泉。

 

诗人用语序倒置描写鸡鸣唤醒清晨,栓在树下的狗见到陌生人进村子的叫声,离家越近越是紧张,喝口山泉水来咽下即将跳出的激动。让我联想起贺知章回乡偶书的那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味道。而“犬吠村前树,鸡鸣屋外天”前后句皆省略介词“在”,又使整首诗精炼而更增强画面感,给人以身灵其境之感。不无王孟田园之风。诗人用文字描写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割舍不下的亲情。如他出差泣闻祖母仙逝噩耗时的悲痛,“三呼犹带唇边血,捷报权当祀烛明”出自《杭州大学遥祭祖母》。天人永隔无以为祭,就把捷报当做祭烛点燃吧。自古忠孝难两全,男儿的家国情怀,在硕洪君的诗里也荡气回肠。如《谒昆仑抗日战争四章》,《看长沙保卫战忆薛岳吴逸志诸卫国将士》,他在《南京大屠杀殉难日》中写道


汽笛长鸣草木哀,金陵素裹恸灵台。
犹闻卅万冤魂泣,化作江涛滚滚雷。


诗人用汽笛的动和草木的静做对比,来描写连草木这些无情物听到汽笛的长鸣跟着一起致哀。“恸”字把悲伤从外部延伸到心底,悲痛至极、悲恸至深。国难日必是民难日,枪是军人保家卫国的武器,对于诗人,笔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如果诗里的每一字都可以化作千万颗子弹,那么唯一的靶心便是侵略者的头颅,以慰那卅万屈死的冤魂。硕洪君的诗是沙场上的刀剑,也是金戈铁马里幽怨的琴声,给远去的硝烟听,给不屈的英魂听。


  如果把情比作一棵树,那么亲情是根,家国情是干,友情是叶,而爱情便是树上的花。诗人的情有异于常人的深沉厚重,硕洪君的《临江仙·结婚三十周年致妻盖红》


昨梦依稀红烛夜,洞房娇语殷殷。此生交汝共悲欣。当时飞雪舞,盈泪解钗裙。  千里潇湘今粤岭,卅年都付家勤。朱颜换做病愁纹。两情磐石稳,碧海灿霞曛。


这首词作者采用常规的上片写曾经,下片写现在。“当时飞雪舞,盈泪解钗裙”作者选用此句做为上片的结句而不是延着前面的叙述,一下子跳跃到当时的情景描写,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这也是这首诗的点睛所在,三十年前的景象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当年的嫁娘憔悴成今日的病容,唯有留下青丝白发里的回忆,作者落笔之处无不用情至深。 


二、真诗且为真志生


诗人都杰出的画家,他们用眼眸勾勒山山水水,用诗句指点陌上花开。硕洪君便是真诗者,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如他龙年画龙,马年画马。他的花也异于常人的美,有《罗浮梅花一组》里的《访梅》、《对梅》、《供梅》、《画梅》、《咏梅》,还有《咏水仙花》


洛神倩女踏涟漪,月夜降临拒御田。
秋水为魂窗下立,素娟着蕊意中眠。
赋魁曹植难歌汝,绛帐虞姬愧问天。
恬静幽花谁画骨?清贫操守冠凡仙。


用典,是古典诗词里固有的一种特色。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借助既往的事情,阐述自己的思想。硕洪君的《咏水仙花》抛开诗歌常规写作的手法,起句直接用典,引用曹三公子的《洛神赋》,水仙花雅称“凌波仙子”,这雅号源于曹植《洛神赋》中有关洛水女神的传说。诗人借其一缕芳魂,把缃衣缥裙的洛河女神喻为冰肌玉骨的水仙花。在群芳谱中,水仙花是最为诗人钟爱的名花之一,各朝各代都不乏对水仙花的赞美。宋代杨万里《水仙花》诗云:“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明代李东阳也写道:“淡墨轻和雨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在硕洪君的眼里,虽有诸多诗人及辞赋魁首曹公子的赞颂,也并没有写尽水仙的美,可见硕洪君对水仙花的钟爱非同一般。

三、真志留底便为心


说了真情、真诗,怎么可以不说真志?无论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还是庄子“诗以道志”的“志”指的是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情发乎于外,志动乎于内,情与志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真正的好诗必起于心付于情。三十年的笔耕把硕洪君练就成一个真情者,真志者,真诗者。对于他无处不是诗,处处尽为诗。如忘我工作的诗句《贺惠州报改日报两首》写道“小楼昨夜书评论,满巷今朝卖报声”。从事三十多年纸媒工作的硕洪君伏案赶稿子经常通宵达旦,当清晨听到满街卖报的吆喝声,一切的疲劳都化成欣慰。还有他在《赞汝湖冬修水利》写道“身披白雾当裘暖,风拌黄尘作饭香”。那是怎样的坚强、豁达和乐观啊!


  他的诗里有诙谐幽默的《自嘲》,也有在《某市购书节即景竹枝词》感叹:


一老挑书仔细看,几经犹豫下钱难。
荆妻上月才医救,口袋银毫省数餐。


诗人都是感性的,一滴雨都可能唤起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一片云都可以引发天马行空的遐思。硕洪君用质朴直白的描述,把一个爱书人的纠结和困窘刻画得淋漓尽致。读硕洪君的诗不得不让人跟着他的感伤而感伤,如《潼湖四书室破屋前》

 

风飘残瓦雨摧椽,破屋庠门忆旧年。
花影一帘云绕角,书声半夜月巡天。
满庭桃李争荣秀,几树槐榕见俊贤。
旷世无前经浩劫,惟余荒草鼠鸦旋。


诗人在首联和颔联做了景物铺叙,勾勒出一幅萧条荒凉的景象,残瓦、危椽、破屋,昔日桃李满园的书院,如今残垣断壁人去楼空,鼠鸦肆意,杂草荒芜。再繁盛的家园经不起史无前例的浩劫,再意气风发的心境也经不起世事变迁啊!硕洪君此类家国情怀的诗作不胜枚举,谁说诗人只是风花雪月?你可读懂他们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通读《苔花集》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诗词的热爱和敬畏。整部诗集作品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贯穿作者三十多年的人生。与其说《苔花集》是硕洪君的诗歌著作,不如说是他三十年人生的辛苦路程和对诗歌勤奋求实的过程。硕洪君的诗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涩到二十一世纪的炉火纯青,他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写好每一首诗。他的诗句朴实清逸,掷地有声,诗风稳健,诗境自然。当然《苔花集》只是硕洪君诗词之旅的一个驿站,而唯一能确定的答案——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诗歌就是路上神态各异的芳草,把漫长的诗旅装扮得色彩缤纷。岭畔桃芳远,近旁蒲蕊春。谁添烟柳色,来去自由人。就用这四句诗祝那朵苔花永远苍翠着!永远芬芳着!

写于2017年5月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