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讲:十二德目之悌(1)

 方远图书馆 2017-05-14

细讲:十二德目之悌(1)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来了解十二德目里的“悌”字。

“悌”在古语里写作“弟”。曾子说:“夫弟,德之序也”,是讲这个字指先后次序、长幼尊卑的道理。这个字义是怎样来的呢?这要从最接近古文字形的小篆字体说起。

“弟”是象形字。小篆的“弟”字这样写,就像一根绳子由上而下,按照次序缠绕在一个物体上的形状。古人把这样的先后顺序,引申为兄弟姊妹之间天然的长幼秩序,所以“弟”字有恭顺、礼让的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讲,“善事兄长为弟”。是讲一个人很恭敬、细致地关怀、照顾兄长,就是做到了“弟”。而兄弟之间相处,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做,所以后来又加了竖心旁,而成为“悌”字。意思是,心中不能忘记长幼尊卑,对兄长、对长辈,都要有恭顺、谦逊的态度。

《孝经》云:君子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一个人在家中面对长辈、兄长,都能非常地礼敬、恭顺,自然而然,这种恭顺的态度就内化了,对待任何人都是这样的态度。所以一个人的德行、人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在他的家庭,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大学》曰: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指君王或领导。第一个“长”是动词,是恭敬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名词,指长辈。领导者尊敬长辈,上行下效,就会带动一个地方的风气,老百姓自然会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

细讲:十二德目之悌(1)

古代的明君圣王都把教化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清楚,要让百姓生活幸福,必须要思想正确,要懂得孝悌、懂得做人,所以《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这个教学,首先要以身作则。

其实“悌”都表现在生活细节当中。比如跟长者同行,假如没有恭敬的态度,经常走在长者的前面,就是“不悌”。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去做。如果自己跟着长者慢一点走,就做到了《弟子规》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晚辈都是这样的心态,那我们的父母出门在外,做子女的都可以放宽心。因为无论他们走到哪,都有年轻人照顾。当大家都有这样一份心,这个社会就越来越温馨了。

因此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透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或家族真正懂得孝悌传家,就可以保持长久的昌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