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王室哈里王子: 公开丧母20年的内心挣扎,求助心理治疗

 昵称39422422 2017-05-14

英国王室哈里王子: 

公开丧母20年的内心挣扎,求助心理治疗

在近日,哈里王子在接受《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专访时表示,自己仅在20岁末开始面对对戴安娜王妃辞世的悲痛,以及这些年来寻求心理治疗帮助应对悲痛。

哈里王子与戴安娜王妃


《每日电讯报》 访问音频



哈里王子作为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小儿子,在公众面前出现的形象总是和他哥哥威廉王子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不同,容易被贴上“问题少年”或者“花花公子”的标签。


这些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使得一个理应纵情人生的人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叛逆少年? 从戴安娜王妃口中“一个调皮捣蛋但是特别有爱心的机灵鬼”成长成为了今天的哈里王子?



哈里王子,1984年9月15日出生。

在8岁时,父亲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分手, 戴安娜王妃独自带着哥哥威廉王子和他,度过快乐的童年。

直到1997年,广受英国人爱戴的“英伦玫瑰”戴安娜王妃在巴黎遭遇车祸,香消玉殒,哈里王子只有12岁。葬礼上,威廉和哈利强忍眼泪为母亲送别,哈利充满困惑与悲伤的神情,让无数人泪目心疼。正值青春期,又失去了深爱的母亲,哈利的世界彻底的坍塌了。


相比哥哥威廉,哈里一直没有找到情感的出口。在《每日电讯报》的这次采访中,哈里王子透露,自己在母亲去世后,近20年来都未能正确面对丧母之痛。

“我现在可以确定的说,在12岁失去母亲后,近20年来我封闭了自己的所有情感,这对我的个人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我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一样,拒绝想起跟我母亲有关的任何点滴。思念她有什么用吗?只会让我更加难过,并不能让母亲起死回生。”


“当我20岁、25岁时,甚至一直觉得‘人生还很美好’,然而到了28岁以后,被我搁置一边的悲痛,突然都一齐向我袭来,我终于认识到有这么多事情需要面对。”


他在很多公众活动中几近崩溃,与父亲关系的疏离,严格要求自己的奶奶,还有非常优秀的哥哥,哈里王子试图勇酒精和颓废缓解自己的悲伤和压抑。很多次,他被公众拍到喝酒,抽大麻,参加大尺度的裸体排队。甚至被公众指责为英国的耻辱


“当各种悲痛的情绪、谎言和误解等铺天盖地的如潮而至时,我曾多次濒临精神崩溃,生活一团糟。”


求助心理医生

当时,哈里王子的状态“非常焦虑”,“想要揍每一人”。哥哥的鼓励让哈里下定决心向心理医生求助。采访中他透露哥哥威廉曾对他说:“你必须面对和处理,你以为自己从未受到影响,这不对头。”之后,他接受了非常多次心理咨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哈里王子袒露自己的心声之前,有很多猜测他的创伤来自阿富汗战场的经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记者说:“我非常确定和阿富汗的战争无关,我没有看见过我最好的兄弟在我身边被炸飞,也没有看到他们腿上布满止血带,非常幸运,感谢上帝,我不是这些被战争伤害的人。”


但,在这个过程中,哈里王子遇到了很多有心理创伤的士兵。在他倾听这些士兵的经历后,更确定了他需要寻找心理医生的决定。


我明白了能开口讲出自己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保持沉默永远不说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那几年很多人都说拳击对我有好处,是很好的解压和发泄方式,我便开始练习拳击。” 


拳击真的拯救了我。因为我当时常常处于想攻击他人的状态,能揍身上穿着护具的人更容易些。”

(运动是应对创伤的一种很好的自助方式,有助于释放内啡肽,改善心情和外貌,通过真正关注你的身体和感觉如何运动,运动实际上可以帮助你的神经系统“解除束缚”,并开始摆脱固定压力反应)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哈里王子决定公开他过去的经历,希望借此鼓励人们打破关于精神健康和情绪问题的偏见,正视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专家表示:“长期逃避自己的情感问题是有害的——然而寻求帮助永远都不会太迟。


目前,哈里王子同威廉王子、凯特王妃一起,建设了一家慈善机构“集思广益”(Heads Together),旨在推行心理健康与治疗。

有关调查估计(Lancet,2015),中国大约有1.73亿成年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而其中的91%大约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到2020年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将占疾病总负担的1/4。


在我们生活的圈子中,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被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人,也许是你的家人,朋友,爱人,甚至是我们自己。哈里王子从12岁遭受母亲去世的打击,到28岁寻求专业帮助,经历了不同状态的蜕变, 精神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污名化问题,哈里王子能够在公众面前披露自己的心声,也给予了许多被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群一些支持和勇气。



童年丧亲如何能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得到关注

哈里王子经过了16年才真正向外寻求帮助,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事实上,丧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是持续而长久的。

研究表明(Abel,2014),童年时期丧亲会增加精神病及自杀发生风险。 与儿童期无丧亲的受试者相比,从出生至青春期丧亲的受试者精神病发生风险增加17%。悲伤若不能缓解,人会变得衰弱、焦虑和孤僻,长时间回避现实,无法解脱,甚至有自杀倾向。该研究提示我们,一旦在这儿童青少年时期经历丧亲之痛,应密切关注其精神状况,如没有缓解或好转,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精神病及自杀的发生。及早的干预会影响儿童成长发展的轨迹。


对于丧亲儿童(指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不局限于父亲、母亲)去世),依据J. Willian Worden 悲伤理论说提出哀悼必需完成的四项任务及儿童常见的反应作为参考,可以做以下初步的介入。

任务一:帮助孩子接受死亡的事实

当孩子对死亡议题是有困惑、疑问时,给予清楚、诚实的讯息响应。孩子现常问的:“爸爸/妈妈不见了!是去了天堂?还是去了很远的地方?”、“人死后会到哪里去?”等等。


我们能做的是坦白、中肯的“传递正确的讯息”,敏感地察觉孩子的冲击与转变,进而澄清孩子的疑惑“死亡指的是一个人的身体运作都停止了,没法办法吃东西或喝东西,也没有感觉,不会快乐或伤心、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再醒过来……”。


在面对孩子问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我们常有不知道如何回答的窘状,这是正常与自然的反应,因为死亡在本质就让人难以回答,死亡的未知性,使得答案变得格外的不易找寻。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诚实与勇敢的回答“我不太知道”或“我不能确定”。

 

此外,与孩子讨论死亡时避免忽略、混淆的解释,例如:认为孩子长大就会知道了,认为他们还太小不能承受而避之不谈,或者告知孩子“死亡是睡觉……”。临床上,发现儿童丧亲者恐惧睡眠,因为害怕像去世的亲人般不再醒来,这与当下成人有没有给予儿童适当解释有关。


任务二 :

陪伴、允许孩子经验悲伤所到来的难过、哀恸

对孩子们而言,哭与笑是自然流露的情绪,在丧亲环境中,成人有自己哀悼的方法,孩子们会模仿与学习成人的行为表达,但碍于国情文化“不能哭,因为会让死者走得不安心;不能谈论,因为怕增添家人难过”。

 

当成人不表现哀伤或不想被看见悲伤的样子,而孩子又真实的体验到悲伤时,孩子就会就产生纳闷、不解,孩子是很敏锐的,甚至学习到不可以哭、要坚强且若无其事,形成僵化的情绪状态。此时,成人给予适度的空间表达孩子所经验到的难过、不舍就很重要。


任务三:协助适应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

给予一个具稳定、安全的环境很重要!在外在适应上,维持家庭功能的运作正常,是可以降低孩子因为丧失一位对他而言相当重要的人,所带来的变动与不安全感;如果因为主要照顾者的变动,使孩子不得不做搬家的动作,记得要帮忙孩子做空间上转换的预备心,需要跟孩子解释原因,同时让孩子向朋友说明与告别。

 

在临床上,成人因轻忽了孩子这部份的心理需求,容易造成延续性的影响,例如日后的身心症、学业困扰、退缩、脾气暴躁、攻击等反社会行为问题。

 

在内在适应上,孩子有时会想去照顾或安慰活着的家人提升自己的能力,此时周遭成人可以给予孩子鼓励“我看到你已经尽了许多力”,告诉孩子对他的爱并没有改变、抱抱他;另外,也提醒孩子的家人留意,孩子的角色是否负荷过重,例如:缺乏稳定生活的儿童、独自留在家中的儿童、被抹煞的童年、超越年龄的界限。


此时,丧亲儿童最需要的是一个能提供较安全、信任的内、外在环境,因为他们心理状态是脆弱的,而且害怕二度被遗弃的感觉


任务四:帮助孩子把对逝者情感投注于未来生活中

一位遇到生命重大失落的当事人,要在生命中为死去的亲人找到一个适宜的位置,这个历程往往需要一至数年的时间,每个人的因应随着个人的生命经验与个别差异有所不同。

 

对一个孩子而言,死亡更是遥远、陌生与完全没有准备的事件,此时成人需要教导、陪伴,转化孩子对已逝亲人的爱。例如,让孩子知道“我们并没有失去和妈妈共同的记忆,也没有失去妈妈对我们在乎与爱”、“会哭泣、会这么难受是因为我们对妈妈浓厚的爱、我们的舍不得……”。

 

此阶段的任务是最困难的,倘若孩子能在开放、不避讳的谈论死亡之氛围下长大,在日后孩子面对死亡会有较健康、弹性的理解。


参考信息

Abel, K. M., Heuvelman, H. P., J?rgensen, L., Magnusson, C., Wicks, S., Susser, E., ... & Dalman, C. (2014). Severe bereavement stress during the prenatal and childhood periods and risk of psychosis in later life: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348, f7679.

Lancet, T. (2015). Mental health in China: what will be achieved by 2020?.

姚佩华(2008)陪伴喪親兒童面對死亡. 台湾《马偕院讯》杂志 2008-4


哈里王子这次接受采访,与他母亲戴安娜王妃在1995年接受过BBC访问一样,通过讲述自己的精神压力和努力,来鼓励所有经历相同困境的人去勇敢面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