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析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一诗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7-05-14
      摘要:本文通过对弗罗斯特的作品《未选择的路》的剖析,把握其诗歌蕴含的哲理及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中国论文网 http://www./5/view-1907744.htm
      关键词:弗罗斯特;人生;张力;意象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取材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文字朴实,但含义深刻,他的不少诗行已成为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罗斯特的许多名篇佳作常常以远离喧嚣都市的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弗罗斯特从新英格兰的农村撷取的个人或具体事件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他善于运用大众化、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揭示深邃的哲理。他那貌似简单的语言外表下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弗罗斯特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技巧,又创立了自己的现代风格,他在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
      《未选择的路》:金黄的林地岔开两条路,/只可惜我不能全都踏上。/独个的旅行,久久的停立,/竭目遥看一条的尽头,/蜿蜒隐没在林丛深处。//然后我踏上别的一条路,/风光明媚,看来更觉吸引;/那里绿草茸茸,正待践足,/只是上面往来的人迹,/两条岔路相差也无几。//那天早上,两条岔路同躺在那里,/落叶覆盖,没有点点踏污的痕迹,/啊!留下没有选上的给另一天吧!/唯独前路是无穷无尽的呀!/怎知道可还有重来的时候?//在将来,将来的某一天,某一处,/在唏嘘的叹息声里,我会细说:/林地里岔开的两条路,而我――/我就走上了那条少有人走过的,/那带来的一切可又多么的不同。
      这首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采用的是抑扬格格律。整首诗既合辙押韵,又文字朴实,保持了口语语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
      第一节,如诗中开头所述“金黄的林地岔开两条路,只可惜我不能全都踏上”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在走上这“少有人走过的”文学创作之路时,诗人是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他选择这条路必须随时准备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必须能承受失败的打击,必须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去发现生活中的真理,创作出不朽的诗篇。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一旦走上了一条路,就不会再有机会走上另一条路,因为前方又要选择,一条岔路引向另一条岔路,只有一直向前,很难在回来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景的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
      纵观全诗,可以剖析诗人在写作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上呈现如下特点:
      一 内在张力的体现
      所谓张力是指表面语言与内在信息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外延与内涵、浅层与深层并置所创造的理解上的突兀和思维跳跃的空间,这其中蕴含着产生美学效果的巨大能量。弗罗斯特惯于以旁观者的口吻或个人独白的形式来叙述某种经历、某一景致或某个戏剧性场面,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在诗歌结尾处才淡然地点出谜底,使人宛若恍然大悟,而又深感意犹未尽。正如他自己在《诗歌的形象》一文中指出的:“诗歌应始于快感而终于智慧,应达到摆脱纷乱生活的片刻的澄清,”可见他对张力的效用领会之深。在他的《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诗人似乎在多年以后遥想当初面对林中岔道的情景,一条路明亮而平坦,另一条则杂草丛生,人迹罕至,何去何从?一个行人不可能同时踏上两条路。诗人只好把未选择的路留在将来。然而道路总是一程一程的,永远没有回头路。这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歧路徘徊的困境使人联想到诗人说林间道路是虚,谈人生旅途为实。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课题一下子把诗的意境拓宽了。
      二 意象艺术的使用
      意象是一种古老的诗歌艺术表达方式,无论中外皆然。“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路的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此诗中,诗人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以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能性。
      读完此诗,就可得知这是一首“沉思的诗”一个行路人踟蹰在十字路口,这两条路究竟该走哪条?他感到为难。一个人又不能同时踏上两条路,两条通向未来的路的前途都可能是光辉灿烂的,走一条就意味着将来是这番景象,而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他徘徊良久,理智和判断都无以告诉他谁好谁坏,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他决定吧第一条蜿蜒的小路留给将来,可又感到将来能否重返故地是一个未知数。这里刻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选择两条穿越森林的小路的心理过程,他反映的是人类面临命运选择的问题。每时每刻人们都面临着种种选择。树林中“分出两条”小路,这是很平常的。人们的选择往往会不假思索,或会轻易的选择那表面上“更诱人更美丽”的一条,然而很可能由于这一选择决定了你今后“一生的道路”。当然,表面上诱人、美丽的路未必一定是错路,或者比另一条差,但无论如何,你只能走你选择了的这条,因为它绵延无尽头,你只能沿着它走下去,知道人生的尽头,要想再回过头来走另一条路是绝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本身就是选择,选择的好,生活就有意义。诗人不肯不前人后尘,选择的是一条人们不常走的路,这也许就是此诗给我们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曼仪.现代英美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3]杨凌雁.庞德与弗罗斯特的现代派诗风,《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1期。
      [4]贾福林.清新的田园牧歌,《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2期。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