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河底村志》序

 yzsr273 2017-05-15

《三河底村志》序

三河底是一个古老的村子,至少宋代已经有先民在此居住,这里靠山面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气候湿润,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千百年来,村民们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息繁衍,相互扶助,安然乐居,勤于农耕,以致传之今世。

二十世纪以来,三河底村相继遭受了民国战乱、日冠蹂躏,村民们或组织联庄会自卫,或参加地下抗日组织,对抗日军。1945年8月,三河底村获得解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三河底村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日子,但从1958年起,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村民的生活、生产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日人均口粮指标一直维持在一市斤以下,工值维持在五角左右。197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改革开放路线引领下,三河底村才真正实现了温饱、生产和生活得到根本解决。

1983年,三河底村开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村民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耕种,除上交国家征购粮外,口粮绰绰有余,温饱问题解决了,农闲时间从事非农业劳动,贴补家用,又解决了生活用钱问题。特别是1984年,村办集体企业开始起步后,小煤窑、小制品厂、砖厂、焦化厂等相继出现,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不仅可以务工、分红,还可以免费享受水、电等村级福利,村民们的家里普及了电视机、自行车。1990年,村集体水泥硬化了街道,1992年,建成了现代化的小学教学楼,1994年有线电视进入各家各户,1995年,村里的游泳池建成投入使用。村民从耕地、浇地、收割、脱粒、粮食加工等农事,都由村集体提供农机、电力;村民们从饮水、照明、洗澡、看电视,都有集体提供服务设施。2000年以来,村集体又西延了村中东西大街,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建成了村南滏阳河拱桥,在村子四个出口建成了牌坊、影壁,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在村委会旁边建成了村民娱乐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设施,建了六角亭,绿化了村里的主要街道,对自来水等设施进行了日常维护,帮助村民建沼气池、修建公侧等等,三河底村开始从九十年代的小康村向生态文明村阔步迈进。

编写村志不仅仅是对过去负责,纪录过去,也是对将来负责,昭示未来,教育后人。三河底村地处农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村子,但村民的生活、文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如果不记录,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新,过去的一切将不复存在。我们不记录,一切的一切,三河底村民的一切,都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湮没、消失。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时间的焦虑,对历史不会重现的忧虑,对三河底作为一个北方农村特有的历史价值的考量,我才下决心编这部村志。

从这部村志中,我们可以找到过去的经验,也可以从中汲取其中的教训。它将在未来的决策、文化研究,以致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政治宣传等方面,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帮助。它是三河底村的一部百科全书,有了它,三河底村民的生活不再是空中之风,过去无影,而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村过留志。

这部村志是综合了1995年出版的首部《三河村志》、2004年出版的续志,延续到2012年的内容编纂而成的,也是峰峰矿区首部村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