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阁村志》系列之:序

 yzsr273 2017-05-15
《天阁村志》序
                                            张世民
浮不知天之高,而气压于皮,沉不知地之厚,而肤切于泥。茫茫万顷之波澄不清,而挠即浊;尔偏有觉,尔将奈何!

——刘古愚《瞽鱼赞》如此叹道


    沉浮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事定律。光浮不沉,吾所未知;光沉不浮,岂有此理!一个普通的北国村庄,在大自然的消长中沉浮,仍富有大洗礼后的淳朴与真挚,光荣与梦想,该是多么难得啊!——这里所推介的天阁村,是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辖村,因位于唐代最师埪寺阁楼旁而得名。也是清末关中大儒刘古愚的家乡。然而随着百年沧桑的代谢,不仅其庐舍早已湮灭,其坟丘也戚戚然倨处耕地之中,这位大儒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岑寂、蒙尘,让人不能不有所感慨!

    关中具有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早在北宋时期,就诞生了著名思想家张载,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精神,激励和鞭策着一代代明哲贤良,尽管明清以下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或主张理学,或主张心学,但在景仰民本主义方面,皆富有隽永的思想张力。其中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兼而有之,有教无类的学人,从早期全真教的鼻祖王重阳,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刘古愚,几乎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刘古愚先生为教一生,主持陕甘味经书院,曾制定了“厉耻,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等十二字学规,并创立求友斋、时务斋、崇实书院和烟霞草堂,创办进步刊物,宣传维新思想。在欧风美雨浸润中华,大清王朝大厦将倾之际,以经世致用之学,图拨乱反正之举,为大西北培养了一大批卓有造诣的有用之材,其思想光芒延续至今。他没有位居高堂,但他的资政才能,通过莘莘学子得到了传扬;他的烟霞精神,更在烈火荒原中得到了光大。然而“岁月无情人有情”,在他走出百年之际,家乡父老通过编史修志的方式来钩沉一代伟人,同时记载当代的发展成就,无疑是值得推崇、值得广告的。

    《天阁村志》是一部较系统、较全面记载天阁村历史和现状的志书,其内容是庞杂的,但其宗旨是鲜明的。从立目来看,有沿革篇、名儒篇、风景篇、建筑篇、百业篇、民俗篇、文献篇、文物篇,人物篇,建制及附录。其中沿革篇介绍了村名来历,姓氏谱牒;名儒篇介绍了关学大儒刘古愚;风景篇涉及天阁八景,建筑篇追溯十庙(关公庙、红爷庙、无量庙、马王庙、七星庙、日光庙、雷神庙、娘娘庙、老爷庙,老祖庙)一寺(最师埪寺),人物篇包括刘愿庵等,民俗篇介绍了节庆礼俗、衣食住行等,同时采撷了大量民歌谣谚,诸如“走下马庄坡,秀才比驴多”、“男人不怕硬,砖头做枕头”、“不怕缺才,就怕缺德”、“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擀薄切宽,陈醋调酸,油泼辣子,扁扁面美咋咧”等,娓娓可读。尤其是天阁雷公诗云:“生倔冷犟阳刚在,执顶拗撑真豪迈。古怪大气更坚忍,强悍骁勇世人爱!”用短短十个汉字为陕西人画像,亦非常精辟。

    村庄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细胞,也是当代社会的自治基础。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又说:“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其“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大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不言而喻,其聚族而居,世代相沿,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乡土习俗到国家礼仪,一切的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真实图景。村庄虽小,但五脏俱全。时下有话曰:莫说村长不是官。也有话说:莫道村落非社会。可见一个小小村庄的演变,正是整个中国农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走向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中,通过地方史志的方式梳理其发展思路,彰显其变化轨迹,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的乡土社会,无疑是一面难得的镜子。《天阁村志》的编写,不仅具有乡土教材的作用,而且具有解剖中国农耕社会的价值,其社会学上的标本意义正在于此。

    我曾经两次到天阁村,探访过刘古愚的庐舍和坟墓,也追寻过刘氏家族的谱牒资料。天阁俊才刘平望,是我多年前认识的一个文学青年。尽管人事苍茫,鲜有来往,但是通过他的大力推介,我对其历史风貌和人际变迁也有了深一步的熟悉和了解。但毕竟地,远处望花,终觉渺茫。我对先贤刘古愚先生家乡的演变是关切的,对天阁村走向繁荣的期盼也是真切的,同时我也深信,通过这本通俗而不乏趣味的小册子,必将有更多的人认识天阁、熟识天阁,并为天阁村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热和力!

    余不尽言,是以为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