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饥民图说疏》惊醒神宗“醉梦”

 梁园处士 2017-05-15

现在的杨东明墓,已无石像生为伴,仅仅是玉米地里的一堆黄土。但当地人仍口气庄重地称之为“杨陵”,说起杨东明,他们无不带着发自内心的敬重。

首席记者 姚伟 实习生 张丹洋 文图
引子
虞城历代名人中,最受尊敬、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杨东明。
杨东明墓位于老城西门外2里许,现在只是玉米地里的一抔黄土,但虞城人仍称之为“杨陵”,语气中充满敬重。
站在墓旁道路上,当地老人申金玉双手比画着说,杨东明墓原有四十亩,临路建有高大石牌坊,前石狮一对,后石人、石马、石羊对列,墓前有高大墓碑两通、谕祭碑一通。民国时期,墓园改建为晋庵(杨东明,字启昧,号晋庵)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将所有石刻全部砸碎,送到石灰厂做了原料。十年浩劫后,人们发现还有残碑数块,就运往城隍庙保护起来。
杨东明曾任明朝刑部右侍郎,还是著名的理学大家,著有《性理辨异》、《论性臆言》等,是当时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黄宗羲曾赞其“此真得阳明之肯綮也”。
虞城人敬重杨东明,不是因为他官大,也不是因为他学问大,而是因为此人真心为民,奋力救民于水火,他捐资开挖沟渠,疏导洪水,减轻洪涝灾害;他亲率家人上堤护坝,与众人一起裸身苦干,“昼夜无间,猛风暴雨骤至无所避”,坚持五天五夜,保住虞城县城。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黄河中下游“大雨数旬”,河决堤溃,房屋冲毁,陆地成为江湖,河南、安徽、江苏数十县被淹,灾情之重,堪比1942年大灾荒。其时,万历皇帝(明神宗)怠于朝政,已处“醉梦之期”,对灾情不闻不问。第二年,杨东明上《饥民图说疏》,不仅以文字写尽饥民惨状,而且将种种悲惨故事,绘之以图,附之以说。这个独特的灾情报告,以其无比的震撼力冲破种种阻碍,直达万历皇帝面前,令其潸然泪下,立即下令调集钱粮救灾,无数饥民因此得以活命。
这份灾荒报告,如今已成为记载往昔灾难的珍贵史料。
大雨下数旬
沃野成江湖
利民镇老城向北三四公里,即是黄河故道。故道大堤高出地表十余米,而走进故道,大堤仅高数米,当年悬河之危,至今令人触目惊心。
这条故道形成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即利民镇老城建成后16年。嘉靖之前,明朝的治河措施是加强北岸堤防,南岸分流入淮,但多股分流导致京杭大运河徐州以下干道水源不足,严重影响漕运。因此,朝廷自嘉靖二十六年起,先后将南岸诸口堵塞,令黄河形成单股,全河流往徐州,从那里“夺泗入淮”。
此举目的是为漕运,并非治河良策。河道长期固定,泥沙大量堆积,河床很快抬高,形成悬河格局。更可怕的是,此次治河造成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郑州一带河道宽4里~10里,虞城至徐州却仅0.5里~2里,平时还好,一旦洪峰来临,由宽入窄,非常容易壅塞。因此,自嘉靖二十六年之后,徐州以北频频决溢。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小麦将熟之际,虞城一带“大雨数旬”,黄河决口漫溢,冲舍漂庐,平地水深三尺,“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楫,水天无际,雨树含愁”。虞城百姓既无食品,又无住处,“老羸方行而辄仆,顷刻身亡;弱婴在抱而忽遗,伶仃待毙”,其状惨不可言。
灾民在家没法活,逃荒无处去,投河的、自缢的人难以计数。勉强活着的,只能挖草根、刮树皮赖以果腹,“枯容黧面,人人俱似鬼形;恨天怨地,个个求归阴路”,甚至有人“食亡亲之肉”,或者铤而走险,结聚为盗,“昼则揭竿城市,横抢财物;夜则举火郊原,强掠子女”。
虞城县中,一位在家丁忧的官员亲眼目睹灾情,忧心忡忡,却无计可施。丁忧期满,他匆匆北上,希望能呼吁救灾,解万民于倒悬。但他知道,要让九重天上的皇帝了解灾情,并非易事。
这位虞城人就是杨东明。他生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据《虞城县志》记载,他天资聪颖,做事沉毅,待人真诚,以敢于谏言闻名于京师。但谏言归谏言,能不能送达皇帝身边,皇帝处理不处理,当时朝臣们都心中无数。
“全家缢死”图说 震撼皇帝
明神宗是位“奇葩”皇帝。他亲政之初励精图治,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废黜“考成法”等张居正改革中弊政,安抚流民,减少徭税,大大减缓社会矛盾,颇有勤勉明君之风范。但万历十五年后,他开始耽于酒色,怠于朝政,“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有史家称之为神宗“醉梦之期”。一些朝臣上疏劝告,都被他严厉打压,或革职为民,或残酷迫害。而每当出现重大社会问题,朝臣们的奏折,常常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这个称为“留中不发”,是万历皇帝常玩的。
明朝实行极端的专制制度,皇帝是唯一决策者,一旦他不愿处置国家事务,大事小情就都停顿下来,整个朝政都无法正常运转。皇帝如此,对国家政权的损害可想而知,清朝张廷玉主持修撰的《明史·神宗本纪》,即毫不客气地指出,“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而且在灾荒发生时,明朝经历了“抗日援朝”战争,虽然取胜,但国库损耗严重,大臣们都知道皇帝对救灾之事毫不在意,无人自讨没趣。水深火热中的河南、安徽、江苏灾民苦苦等待一年多,国家也没有任何救灾行动。
这时候,杨东明出手了。他苦苦思索多日,寻找能够打动皇帝的办法。在奏折中,他以恳切沉痛的言辞,如实描述灾民的苦难,写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但杨东明的奏折,没有就此止步。他进一步分析,如果置灾荒不顾,一旦大批饥民揭竿而起,局面将不堪收拾。救灾不但关乎万民死生之关,更关乎邦国安危!
如果仅仅如此,这次上疏仍可能“留中不发”,无疾而终。所谓“有图有真相”,图画最为直观,也最为震撼,杨东明将他亲眼目睹和亲耳所闻的一切饥民苦难绘制成图,与奏折一同递交。饥民图共十四幅,单看名字已让人震撼不已:“水淹禾稼”、“河冲房屋”、“饥民逃荒”、“夫奔妻追”、“卖儿活命”、“弃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缢死”、“刮食人肉”、“饿殍满路”、“杀二岁女”、“盗贼夜火”、“子丐母溺”等。
杨东明的每幅图都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所配说明文字,使图像更为震撼。如“全家缢死”图解:“这几株树木,乃是先臣马文升之林。有一起逃荒饥民,一家大小男女七口,走到林中歇息,肚饥力倦,不能前进,商量着将十五岁女儿卖了,女儿挽娘衣哭不忍舍。又要将一儿一妇卖了,儿妇跪在地上,扯住父母痛哭不去,举家痛心抱头大哭一场,齐在树上缢死。丢下两岁孩儿,扒天扑地,声声叫娘,无人答应。”
“饿殍满路”则配以下面文字:“这暴露的尸骸,都是冻饿死的饥民,缘系流寓,无人收埋,都拉在城郭外万人坑中,鸟食狗吞,肢骸散乱,甚可痛心。今春气透发,臭秽熏人,恐蒸为厉疫,死亡更多。这都是国家的赤子,赖他以为根本,耗伤若是,可无寒心。”
这些图画和文字,打动了所有人,很快被送到万历皇帝的案头。深居皇宫的万历,也许真的没想到民间灾难如此深重,他看到杨东明的奏折,“恻然泪下”,并“传示两宫圣母,中宫皇后省览”,这些深宫的女人们纷纷潸然泪下。基本不回复朝政奏折的万历,拿起了朱笔,批复了杨东明的请求,拨银30万两,调粮10万石,并从杨东明所请,派遣当时的名臣光禄寺丞钟化民亲临灾区,主持各项救灾事务,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得以从水深火热中解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