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谷城:明清老街“八馆三庙”

 襄阳孙金福 2017-05-16
 
            谷城老街是鄂西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群落,清乾隆以后,这里的商业开始有了明显的发展,外地来这里经商者不断增多,并且各自经营的生意日益兴隆,家庭生活逐渐富裕,多数置有房地产,随而定居谷城,逐渐形成了“帮会”。在谷城的帮会有江西帮、山(西)(西)帮、福建帮、湖南帮、河南帮、绍兴帮、徽州帮、江南帮、武昌帮、黄州帮、安()()帮等。

谷城旧志载有“怀故土馆庙以兴”一语,此语反映了当时各帮会选定地点,集资兴建“会馆”和“家庙”的起源。各会馆、家庙都置有土地,将市面房屋出租,收取租谷、租金,用于维修会馆和房屋及每年清明祭祖宴会之资。

          从清朝末年到1946年,谷城老街就有“八馆”“三庙”,即:江西会馆、山陕会馆、福建会馆、湖南会馆、河南会馆、绍兴会馆、徽州会馆、江南会馆和武昌庙、黄州庙、安汉书院。各会馆、家庙祭祀本省本县名人,以表示对故乡的热爱。

江西帮兴建的江西会馆称“万寿宫”。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同治二年(1863)重修。会馆坐落中码头街中段,占地面积30多亩,房屋为宫殿式。全馆分三进九院,有正殿、拜殿、山门三部分。山门口嵌有江西制造的瓷匾,白底蓝字,中书“万寿宫”。山门内为戏楼,建造精致,极为壮观。戏台前大院宽敞,铺以石板,左右两侧建有看楼,别具一格。正殿供金色“许真君”塑像,殿中悬有清雍正皇帝所赐“保障江西”的横匾,为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朱玺所书,上镌皇帝玉玺,因而竖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禁牌。江西会馆建筑宏伟,是谷城最大最华丽的会馆。

           山陕会馆建于咸丰十年,坐落在后街西头,占地面积30多亩,为三进三院宫殿式建筑。会馆分为门楼、正殿、侧殿三部分。大门30米前的巷中心建有过街楼,进馆时必须穿楼而过,山门楼额上嵌有石匾“关帝行宫”,门外建有青石栅栏,与其它会馆有所不同。门内戏楼建筑精致,大院铺满石板。正殿供有关羽塑像,殿内楹联“正气凌云昭万古,英灵耀目照千秋。”字体苍劲有力。该馆曾设谷城国民党党部,新中国建立初县公安局居于此。

绍兴会馆建于清初,坐落后街东头,为宫殿式建筑,分门楼、正殿两部分。正殿供大禹牌位,因此称为“禹王宫”,在谷城会馆中属中型建筑。绍兴人来谷城较早,以后分布县内各地,其馆早已毁坏。

徽州会馆亦名“新安书院”,占地面积不大,规模次于其它会馆,馆内供朱熹牌位。徽州商人主要经营杂货业和钱庄,少数人经营笔墨生意。

          江南会馆亦称“江南公所”,为江南帮所建。此馆坐落在中码头东头,仅有一幢平房,建筑较为简陋,内供“泰伯”牌位,现为中码头居委会。江南商人在谷城经营酱园杂货,在明末清初专门生产水烟丝颇具盛名。

河南会馆位于城关后街,建筑规模不大,馆内供有三皇五帝牌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来谷城做生意的人逐渐增多,而且多是怀庆府人,主要经营毛铁和铁器。做小手工业的多是该省南阳人,主要经营改良木机织方格布,为推销谷城附近农民所纺棉纱起到了一定作用。

           福建会馆亦称“天后宫”,清朝中期建于中码头东端,其规模在各会馆中属于中等,供奉“天后娘娘”牌位。福建来谷经商者大部分短期居住,定居者寥寥无几,而多散居县内各乡镇。

湖南会馆建筑规模在会馆中亦属于中等。民国后期国民党某部军官曾在此开办剧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剧场亦曾设于此。

安汉书院亦称“安汉馆”,清末建于后街东端,建筑面积和规模属中等,馆内供奉文昌帝君塑像。安汉商人民国后期在南河码头有一定势力,他们主要经营山货和杂货业。

武昌庙,清中期建于城关后街,又名“三闾书院”,供奉三闾大夫屈原。该庙与黄州庙紧邻,属大型会馆之一。

             黄州庙,清末建于后街,亦称“护国宫”。该庙供奉“地祖爷”塑像。黄州庙大门楼上有古白矾石匾三块,正门为“护国宫”,左有“金华”,右有“玉液”,其匾为清代谷城书法家汪瑾所书,新中国成立后该庙改建,此三匾现仍完好保存于谷城县文化馆。

老街“八馆”“三庙”的建立,标志着当时谷城市场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谷城整个经济的发展。

今天,这些会馆和家庙大都不复存在了,但作为一段承载着兴盛与衰落的历史总是让人难以忘却。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