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蒙学经典 探国学精髓

 songsgt 2017-05-16

读蒙学经典 探国学精髓

发布时间:2017-05-08 11:12:14     来源:乐山市会计网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简称“三百千”,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经典,其中《三字经》影响最大。短短千余字,四书六经子书,喷薄而出,列出了一系列传统国学经典及其要义。既是启蒙教材,也是学习国学的入门读物。

    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按中国古礼,小孩子6岁就读小学,先从生活规范学起。小学之后,开始学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首句。《大学》提出了君子的修为与格局,从小到大,由内而外,目的是要将人生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永远做一位行走在路上的修行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的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寥寥数语,告诫人们,做任何事,要力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论语》的背景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师徒,修身,治学,布道。他们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进行教育,使全国人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孟子》倡导仁政,主张实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道理。认为君子要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二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合称六经。

    研读《诗经》,才了然圣人仲尼的垂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才真正懂得缘何“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尚书》中的誓命训诰,虽佶屈聱牙,却达命之天;虞夏商周,虽亘古久远,却敬德重民。“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多感人的帝王就职宣言:自己有罪,不能罪及百姓;百姓有罪,罪在寡人一人。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其中《学记》中的“预”“时”“孙”“摩”等观念至今仍然适用。“禁于未发之谓豫”,即事先估计到可能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要循序渐进,否则将适得其反。“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易经》渗透义理,把握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它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众劫而不覆,多逢难而不倾,与《易经》的智慧密不可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一部《春秋》,微言大义,引来众学者释注,把一个鲜活的时代风云呈现在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眼前。

    三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晓了六经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道家哲人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人文思想家,他们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地糅合在一起。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倡导用严刑重罚使国安而暴乱不起,厉行赏罚。认为法律要健全完善,不“逆人心”。他们提出“法也者,常者也”,切忌朝令夕改。在制定法令时,应当简洁易懂,切实可行。他们强调信赏必罚,令出必行,并认为只有消除凌驾于法之上的特权,才能使法得到人们的自觉遵守。

    了解兵家的主张,可以看到我们祖先是何等爱好和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发动战争不可不慎。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墨家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主张兼爱。认为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凡天下祸患、掠夺、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不相爱。

    四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经书、诸子读通了,就可以读史书。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梁启超说:“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所以,“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在《汉书》中,人们看到,楚汉之争,生灵涂炭;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分封诸王,奖励农耕;大兴桑蚕,减租减息;以农为先,开国盛世。历史画面一一展现在眼前。

    《唐书》中,贞观之治跃然纸上。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复兴文教,完善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一篇《三字经》,短短千余字,就这样引领我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