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从扬州府考出去的四位状元

 青梅煮茶 2017-05-16

    ■ 洪 军

    自古以来,扬州就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著称于世。清代,扬州因为地扼运河、长江交汇口,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是盐漕转运的要冲,而成为富甲天下的商业重镇。经济的发达,必然推动文化的繁荣,教育的发展,“藉其财富之余以为养育人才之地”。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多年,开科考试112次,出现过112位状元,府一级行政区划二百多个,一个府平均才轮着半个状元,而先后从扬州府考出去的状元就有4人,其中扬州地籍状元2人,外籍在扬州书院读书考中状元的2人。

    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扬州府宝应人。王出身于书香门第,少负文名,九岁能文章,十岁应童子试,即冠其军,二十余岁时其诗词就“弘涤清壮,沉郁顿挫,以为绝伦”,其文章风雅,高山景行,士林罕有俦匹。然仕途却不通畅,多次参加科考落败,直到58岁那年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才时来运转,乡试中举,59岁时殿试一举金榜夺魁,康熙皇帝钦点:“此卷作状头,天下人服否?”从考官皆回答:“无有不服者。”王式丹晚年跃上龙门,被称为“花甲状元”、“白头状元”。 

    晚年入仕的王式丹,第一个职务便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康熙十分赏识他的才学,破例命他参与纂修《皇舆图表》,任英武殿纂修《佩文韵府》的副官。他工作勤勉,“援据奥博,考核精密,一字一句必详必慎,凡进文字,手自抄录,笔画端楷,不肯一毫苟且。”但毕竟上了年纪,健康状况欠佳,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他耳朵聋,康熙不以为然,说:“王某学问精博,非他人所及也”,“朕用王某处甚多,于耳无与也”。王在翰林院工作出色,康熙赐砚台一方和《御制文集》、《群芳谱》等书籍,以示褒扬。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诽之。”康熙对王式丹的恩宠,让心理阴暗的宵小心里不舒服,常有流言蜚语传入康熙耳中,康熙也渐生怀疑,加之王式丹生性淡然,不喜拍马迎奉,病愈上班,销了假也没人禀告皇帝,“康熙见其久不入英武殿,疑其避事,意不怿。”有名赵姓同僚,殿试名次排在王式丹之后,他一直不服屈居其下。他们的老师熊赐履奉公外出,太太留在京城。王与赵商量,该不该去探望?赵回答,不是熊的母亲,用不着去。老实巴交的王式丹听从了赵的意见,没有去,而赵自己却备了厚礼,登门去讨好熊夫人。熊出差回来,夫人添油加醋诉说一通,从此王与赵在熊的眼里有了亲疏之分。

    当时,正值选拔各省主考官,面对外放的机遇,熊大人为王式丹的“高傲”心头滴醋,哪里还愿意替王式丹说好话,向上推荐人选时,存心将这位门生剔除在外,这又使康熙加重了疑心,不久便疏远了这名钦点状元,免去了王在英武殿的职务。康熙五十年(1711),王式丹横遭一桩科举案的牵连,被处罚夺俸一年,第二年,老态龙钟的王式丹回归故里,时年69岁。

    王式丹在清水衙门里坐了十年冷板凳,也不懂得怎样敛财,注定与清贫为伴。归里后“无一椽之岂以居,僦屋邗上,囊囊萧然”。提及此事,他总一笑了之,并无悔恨之意。侨寓扬州时,他有若干首描写扬州的诗作,宋荦辑《江左十五子诗选》,以王式丹冠其首。王式丹著作有《楼村集》、《四书直音》、《灵痘录》等。

    会殿连元震天下

    陈倓,字定先,号爱川,扬州府仪征人。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雍正十一年(1733)状元。那一年他39岁,授职翰林院修撰。他任修撰时,奉命纂《文献通考》。

    陈倓天性纯笃,从小便志向宏远。九岁即能作佳文,年少就有才名。父亲陈在璿,是位好学之士,偏偏怀才不遇,期望儿子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因而训子严厉。陈倓“昼夜苦读,学益进,摇笔文就,惊倒宿儒”。陈倓16时考中秀才,但他不慕富贵,“器量远大”。康熙五十九年(1720), 他26岁,乡试中举,答卷曾被当作范文广为传诵。陈不仅是才子,而且是个孝子,据《陈殿撰爱川先生传》,康熙六十一年他家中失火,他先后背出父母免于灾难,再救爱女时,女儿已被烧死。遭此横祸,他的父母和原配夫人因忧伤过度相继离世,这对陈倓身心打击很大,他只得和小儿子相依为命,继续攻读学业,几年后续娶了一个妻子,才重新安置下来。后逢家乡大水淹城,他参与赈粥,左手点簿,右手给粥,无滥无缺。乡民爱之,欲解其忧。他亦以为民办事为乐,众人鼓动其应试。陈倓当时以文名显于世,对朱子尤爱,从朱熹生平著述学起,融会贯通理学,烂熟于胸。自明朝以来,科考诸经都用朱熹的注释。雍正癸丑科,陈倓以教官的身份参加考试,一入春闱,以易经夺冠,阅卷考官赞其文雅健醇茂,由此获会试第一,而后参加殿试,再度夺魁,名震海内。其友人有诗赞道:“三载凄凉冷署秋,此番高出众人俦。教官金榜非难事,难在蓬莱最上头。”状元及第之日,宾客祝贺,而他想念父母竟然对客泪下,孝名不仅传播乡里,而且传播京城。

    陈倓年富力强,屡获外差,这是皇家准备在更重要岗位上使用他的信号。修书只需要文才,担任外差则需要处理种种矛盾的能力,需要历练。陈中举后已有任职经历,应属有用之才。他先后参与或主持顺天乡试,后来又任文颖馆提调、实录馆纂修。雍正十三年(1735),安南国(今越南)的国王黎维祜去世,其弟黎维祎接任大权掌理国事。乾隆二年,黎维祎派遣使者前来大清国吿哀,并请求大清国中央政府袭封其安南国王位。乾隆皇帝命翰林院侍读嵩寿和翰林院修撰陈倓出使安南国致祭,并代表大清国册封黎维祎为安南国王。这对陈倓来说,是破格选用。如果没有意外,四十开外的状元有望仕途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意外的是天不假年,由于长途跋涉,加之水土不服,陈去安南途中已染上重疾。乾隆三年(1738)回到京城,不久,又受命典顺天武乡试。次年,陈倓因病卒于任上,年仅45岁,英年早逝。

    时至今日,在仪征旧学宫前水池的东边,有一座陈旧不起眼的石桥,叫状元桥,此桥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那是乡人为纪念陈倓这位状元郎而建的,激励着仪征一代代的读书人。

    品学端醇受人敬

    梁国治(1723-1786),字阶平,号瑶峰,又号丰山、梅塘,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肄业于扬州安定书院。乾隆十三年(1748)状元。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著有《敬思堂文集》。  

    梁国治中状元后,即授官编修,后充日讲起居官,又升国子监司业。为国子监司业时,曾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广东嘉潮道道员。在任期间,发动民工开拓岐岭新路,疏通三利溪故道,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后又调任广东粮驿道代理,因政绩卓著,提拔入朝为左副都御史,又升吏部侍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为湖北省吏治久弛,乾隆特派他出任湖北巡抚,命他着意整顿湖北吏治。当时的湖北省连年水灾旱灾,老百姓流离失所,为赈民救灾,他开仓放粮。这样一来,官仓储粮短缺48万多石。为了再次储备官仓的粮谷,帮助百姓度过灾荒,梁国治征得朝廷同意后,发放司库白银二十万两借给百姓,发展生产,等秋收后,让百姓用粮谷抵钱还债,次年春天春荒到来时又将粮谷粜出,数年下来,48万多石粮谷就补满了。时清军南征缅甸,梁国治由湖北巡抚兼代湖广总督、荆州将军。当时长江上江盗猖獗,骚扰客商及两岸人民甚是厉害,梁国治全力治理,将江盗全部擒获。乾隆三十六年,梁国治调任湖南巡抚,时朝廷正对金川用兵,随师从征,帮助解决了军费不足的困难。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梁囯治奉召回京师,入军机处,擢户部尚书,累迁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像梁国治这样以汉人身份任如此要职,实在是凤毛麟角。他不但学问高,而且人品好,为官清廉公正。梁主持户部多年,每次决定有关钱粮的事特别小心谨慎,就好像刑部官员判定大案要案一样。他常说:“钱谷不慎,其流毒甚于刑名。”他有一个学生曾向他要求进按察使幕主持刑名,他预先告诫说,主持刑名“心术不可不慎”。那学生要求改治钱谷,梁国治说:“刑名不慎,不过杀一个,所杀必有数,且为人所共知。钱谷厉人,十倍刑名,当时不觉,近数十年,远或数百年,流毒至于无穷,且未有已!”始终没有满足这个学生的要求。

    梁国治的书法、诗文均堪称一时,洪亮吉谓之堆墨书,时人将他与钱塘梁同书、亳州梁谳并称“书坛三梁”,不少人喜欢收藏他的书法作品。他儿子要学书法、学画画,他教育儿子说:“学作画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没有人格永远也不会成为优秀的书画家。宋朝大奷臣秦桧书法很有造诣,可他品行恶劣,所以没有人愿意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其实不是字恶,而是人的品质坏。诚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说谎话、讲信用的人,才能光明磊落地做人。”听了父亲的训导,其子一生坚守诚信的品格,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著名书画家。

    梁国治六十四岁辞世,乾隆下诏称赞梁国治“品学端醇,小心谨慎,扬历中外”,晋赠太子太保的头衔,谥号“文定”,并派皇十七子带领散秩大臣一名、侍卫十名前往祭奠,又赏银一千两以作料理丧事之用,给予如此优厚的礼遇是不多见的。

    一波三折状元路

    洪莹,字宾华,号钤庵,安徽歙县洪源(洪坑)人。其父在扬州经营盐业,他随父寄居扬州,肄业于扬州梅花书院,师从孙星衍。嘉庆十四年(1809),适逢嘉庆帝五十大寿,特设恩科取士,洪莹状元及第,这是清代从扬州考出去的最后一位状元。

    梅花书院为清代扬州三大书院之一,扬州盐运使阿克当阿对梅花书院十分关心,为迎接嘉庆恩科开考,他把举人集中到梅花书院,这中间就有洪莹,组织名师为他们进行考前辅导点拨,别的郡县的应试者听到消息,也纷纷前来旁听,一百多人济济一堂。阿克当阿为这些学子的勤学精神所感动,还资助他们赴京赶考。考试结果令阿克当阿喜出望外:梅花书院学子洪莹一甲一名状元,另外还有四人榜上有名,“入馆选者二人,被授予中书、学正者各一人”。由此,梅花书院名声大噪。为庆贺取得的成绩,特重修文昌阁感谢神灵,并附设孝廉会文堂,专为举人授课,这是清代全国第一所专供举人肄业之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殿试后两月,一件纠劾大案震惊了朝野,礼科给事中花杰(言官,正五品)上书弹劾洪莹,一说今科状元洪莹论“国策”卷文虽好,但不属自身修为,同乡徽州人、翰林院掌院学士戴衢亨和洪莹两人交结情密,因戴衢亨任殿试阅卷官,有弄虚作假包庇之嫌;二说洪莹堂兄洪亮吉在位时,因上书批评朝政有欺君之罪,被谪伊犁,他们自有不可分割的亲情关系,自然不宜重用。嘉庆帝闻奏,十分重视,特命军机处的满族官员将洪莹带至皇帝读书的上书房,命洪莹默写试策,命二阿哥监考,结果所写试策与原卷相符。嘉庆帝还向进京为其贺寿的扬州盐运使阿克当阿询问洪莹在书院的学习及家世情况,获悉洪莹是真才实学,非常高兴,特赏赐纱品两件,以示奖抚。嘉庆帝反省洪亮吉因进言获罪后,敢于进谏的人越来越少,这对于治国安邦极为不利,朝臣向君主进言,理所当然,本分之责,言词过激应视逆耳忠言,觉得洪亮吉“不足以罪论处”,于是下旨无罪释放,自然更不应株连洪莹。经过核实,花杰所言均系子虚乌有,皇上命会讯花杰诋诬一案,交刑部议罪。

    不久,又有人上书弾劾洪莹论“国策”卷文大谈吏治之道,其实污蔑君父,罪有应得。嘉庆帝阅后,拍案怒道:“朕为治国求言,言者何罪之有?再有无事生非者,当严惩也!”

    洪莹状元路上的障碍被一一排除,被授翰林院编修,并任内阁中书,掌修国史。他对于嘉庆帝的明智决断十分感激,但官场的险恶也刺伤了他的心。嘉庆十八年(1813)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累官至知府。但他无心仕途,淡泊功名,便上疏辞官,退职隐居,潜心学术,五经研究均有著述,可惜他的著作多有散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