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桐:贫而乐,几人行

 liuhuirong 2017-05-16
分类: 读书偶得
贫而乐,几人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不讨好权贵,只能是保持自尊,固然可贵。但能做到虽贫穷却保持一颗快乐的心,这种自发出来的没有贫富之心,对贫穷似乎无知觉的心,更值得令人尊敬。
   贫而不谄,至少在内心已感受到了贫穷,心里已有贫富之分,之所以不谄,是自尊中夹杂着自卑,是一种刻意的行为。但这也无论如何比那种因贫穷而志短,而对权贵摇尾气怜者强。
   对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者,有聪明懂权变之人会讥讽此人为迂腐,说留得青山在岂怕无柴烧?并将汉之韩信作为最好的例证,说他忍得一时胯下之辱,换就千秋不世之功,故有人总结出在屈辱之下,能伸能缩方为大丈夫。当然,也有人会将韩信的行为归为苟且讥之没骨气。问题是胜利者、成功者才有话语权,才能站在道德的顶端,才会对世人有示领作用。面对“嗟来之食”,也有人选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昂然挂印归乡,对这种潇洒,世人景仰者多,追随者少之又少。孰是孰非,仁智不一。
   能做到贫而乐,不易。庄子做到了,家无隔夜之粮,身无遮体之服,却无妨他精神逍遥游,所以他被称作圣贤;颜回做到了,他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故被圣人孔子称赞。
    贫而能乐,发自内心-真实,不为外物所累,一切跟着自己的心走,这大概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吧?先生说,“良知”人人与生俱来,但随着各种事物的沾染,原有的真性就被掩盖了,所以要“致”,就如镜子被灰尘蒙了需擦试才能重现光明一样,我想,只有当我们“致良知”到了一定程度,才会真正做到贫而能乐吧!
 
                                                           摘自:江南--吴桐的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