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一谈年号...

 博浪椎 2017-05-16
一、带“正”字的年号不祥
  “正”字拆字为“一止”,“一”代表天道,“一止”意为“天道至此为止”,因此年号带‘正’字不祥的说法由来已久。比如曹魏齐王的正始、高贵乡公的正元;梁朝武陵王的天正;金朝海陵王的正元、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这些皆为亡国或者失位的皇帝。明英宗的第一个年号是“正统”,土木之变被俘,险些丧命;明武宗的年号是“正德”,虽然未失国,但是为政昏聩,在位期间发生了安化王叛乱和宁王叛乱,最终“卒至乏嗣,终非吉兆”。日本雍仁天皇取年号为“大正”,也患有脑病,精神紊乱,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关东大地震。
  
雍正:“你说啥?听不见!”
  二、年号常用字
  北宋宋祁撰写《年号谱》一文,总结历代年号常用字:建元承大宝,太上始真王。武定开乾统,文明应国光。弘仁洪至治,崇德本淳阳。天地初熙泰,神人正普康。晏安同庆久,延寿保隆长。宁靖成更化,中和启顺章。清平河汉景,孝义雀龙祥。嘉会兴贞永,丰豋广显昌。凤麟重赤白,玉露绍青黄。通道咸宣意,端居拱圣皇。
  中国历代年号多为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年号。三字年号如王莽“始建国”,南朝梁武帝的“中大通”、“中大同”。四字年号如西汉哀帝“太初元将”,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武则天“万岁通天”、“万岁登封”、“天册万岁”;北宋太宗“太平兴国”、真宗“大中祥符” 、徽宗“建中靖国”;西夏的天仪治平、天安礼定、天佑民安、天佑垂圣、天赐国庆、延嗣宁国、福圣承道。六字年号有西夏的天授礼法延祚、天赐礼盛国庆。另外王莽时期的一些年号如果认真说起来应该是七字年号,比如“地皇”应为“始建国地皇上戊”(王莽自比土德,用戊子代替甲子为六旬之首,岁用戊子为元日,故每年都有“上戊”之称)
  选取年号时,有时会根据年号的字形或者拆字来决定年号吉凶。比如北宋神宗熙宁末年准备改元,大臣拟定了平成、美成、丰亨三个年号。神宗说“成”字拆字是“一人负戈”,“美成”两字是“犬羊负戈”,“亨”是“為字不成”,最后自定新年号为“元丰”。
  
宋神宗
  三、圈定备选年号
  明初“洪武”年号由朱元璋亲拟,之后明代诸帝即位时,则是由礼部或内阁拟几个备选年号,然后由皇帝“落点”(即俗称的“钦点”)。朱棣即位后礼部拟年号“永清”,朱棣钦定改为“永乐”。但是高句丽、五代十国时南汉张遇贤、以及宋代方腊都曾使用过此年号。明世宗即位时,内阁拟了“明良”、“嘉靖“(出自《尚书·无逸》“嘉靖殷邦”)、”绍治“(即”绍“明孝宗弘治之”治“)三个年号,最终选择“嘉靖”。
  孙承泽《思陵典礼纪》说明思宗即位时,内阁提出了4个年号供其选择:“乾圣”、“兴福”、“咸嘉”、“崇贞”。最终选择“崇贞”年号,并钦定改为“崇祯”。文秉《烈皇小识》则说四个备选年号是“永昌”、“绍庆”、“咸宁”、“崇贞”。
  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年号“宣统”的来历,许宝蘅《巢云簃日记》说:“……又拟进纪元年号,圈出宣统二字。初拟四号,一宪昌,二宪治,三宣统,四圣宪......盖向例必圈首列之二字,临缮单时堂官忽令改将宣统列首,凡事有定,可谓奇极”。
  另外在袁世凯筹备帝制时,年号有“洪宪”、“宪武”两个备选方案。“宪”字取君主立宪制之意,而另外两字则合为明太祖“洪武”年号。
  关于年号合称问题,顾炎武《日知录》里说,唐朝一帝连换十几个年号,史书中都记载其年号全称,没有各取一字的。宋朝时开始各割取一字,出现熙丰(熙宁、元丰)、政宣(政和、宣和)、建绍(建炎、绍兴)、乾淳(乾道、淳熙)之类的叫法,然而也是同一位皇帝的不同年号。到明朝开始把不同皇帝的年号连起来,称呼两个连续的朝代,比如永宣(永乐、宣德)、成弘(成化、弘治)、嘉隆(嘉靖、隆庆),明末清初甚至去掉年号的上一字,而称“庆历”(隆庆、万历)、“启祯”(天启、崇祯),则尤为不通。天启六年甚至有公文上疏把正统、正德两朝合称为“二正”的,被天启皇帝臭骂一顿:“列圣年号昭然,如何说二正?”不过到了清代,像康雍、康雍乾、乾嘉、嘉道、道咸、咸同、同光之类的叫法就开始越来越普遍了。
  四、清朝年号的满语发音:
  天命abkai fulingga,天聪abkai sure,崇德wesihun erdemungge,顺治ijishuun dasan,康熙elhe taifin,雍正huuwaliyasun tob,乾隆abkai wehiyehe,嘉庆saicungga fengshen,道光doro eldengge,咸丰gubci elgiyengge,同治yooningga dasan,光绪badarangga doro,宣统gehungge yoso
  道光的光是eldengge,是“光明”、“光亮”的形容词态,名词是elden。光绪的光是badarangga,是“发展”之意。另外乾隆的“乾”和天聪的“天”在满语里都是abkai。一些西方传教士留下的史料里管皇太极叫阿巴亥汗,也是取“天聪”年号的前半部Abkai的音译。
  关于清朝末年的两个年号,李岳端《悔逸斋笔乘》曾经评论说:“光绪、宣统两朝年号,殆不无微意于其间。盖明谓新帝所承者,道光之绪、宣宗之统,而置文宗于不顾矣”。清亡之后有人拆字,“日宣三德(《尚书·虞书·皋陶谟》),历算三统(天统夏,地统商,人统周)”,所以宣统朝只有三年,大清就亡了。
  
  五、明清一世一元
  明朝之前,皇帝往往使用多个年号。唐高宗在位时换过十四个年号,武则天称帝后也换过十四个年号,光是这两口子就前后用了二十八个年号。此外北宋皇帝换年号换得也比较勤快,宋仁宗换了九个年号,宋徽宗换了六个年号,太宗、真宗各换了五个年号。南宋理宗换了八个年号。元朝诸帝也多有使用两个三个年号的。
  明朝“一世一元”是朱元璋带的头:皇帝不受尊号,不封禅,不受祥瑞,这三件事一废,皇帝改元换新年号的借口就少了九成。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有示范作用,后世子孙也就全都仿效了。另外频繁改元于公于私都不方便,大概皇帝发现改个年号没什么实际用处,也就懒的改了。
  
“哼……”
  明朝唯一使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是明英宗。他复辟后,曾经召高榖、商辂至文华殿,问该不该改年号。高榖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宜改新元年”,最后用了徐有贞推荐的“天顺”年号。有阁臣建议仍用正统年号,英宗不听。?
  清朝十二帝基本上为一世一元,只有皇太极曾用过两个年号。第一个年号叫天聪,当时的国号叫后金,君主的头衔是汗。 1634年蒙古林丹汗病死于甘肃大草滩,翌年皇太极迎娶囊囊福晋,得到“传国玺”(实为元朝的“制诰之宝”玉玺),于是在1636年宣布改国号为“大清”,年号为“崇德”,由汗称帝。
  同治即位之初曾定年号为“祺祥”,但随后发生“祺祥政变”,慈禧联手小叔子恭亲王废掉了顾命八大臣,改新年号为“同治”。1899年慈禧及端亲王载漪密谋废黜光绪帝、立大阿哥溥儁,曾内定“保庆”为新年号。 ????
  
外国公使:“我们只认光绪皇帝,不认什么保庆皇帝”
  
  五、日本的年号
  日本在明治时代前,天皇的年号(元号)与谥号是分开的,比如孝明天皇就曾用过弘化、嘉永、安政、万延、文久、元治、庆应七个年号。明治时代改为一世一元,并且以年号为谥号。“明治”年号是抽签选出的,此前在江户时代曾经八次作为候选年号。“大正”年号则曾四次作为候选方案。大正天皇即位的候选年号包括大正、天兴、兴化、永安、乾德、昭德。????大正年号出自《易·彖传·临卦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明治天皇大丧仪
  昭和天皇即位时,宫内省提出了神化、元化、昭和、同和、继明、顺明、明保、宽安、元安九个备选年号;内阁提出立成、定业、光文、章明、协中五个年号。从这十四个方案中,遴选出昭和、元化、同和三个备选方案,最终选定昭和。“昭和”年号出自四书五经中的《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句。江户时代的“明和”年号(1764-1771)也出自同一句。《东京日日新闻》曾在大正天皇死后三小时印出“新元号为光文”的号外,即“光文事件”,是日本新闻史上著名的乌龙事件之一。
  
大正天皇大丧仪
  “昭和”为东亚文化圈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共64年,超过了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清宫中另有乾隆六十一至六十四年皇历)。昭和天皇死后,曾有“新年号为旭日或和光”的传言。实际上内阁拟定的新年号为平成、修文、正化三者。但后两个年号的罗马字拼写都以S开头,与昭和(Showa)重复,故最终选定平成(Heisei) 为新年号。????“平成”年号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内平外成”及《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一句。江户幕府末年改元“庆应”时,“平成”也是备选年号之一。
  日本战败后废除明治时代的《皇室典范》,元号(年号)的存在失去法律依据。众议院议长尾崎行雄提出废除昭和年号,以1946年为“新日本元年”。还有议员提议废除年号、改用公历。后来日本虽继续沿用昭和年号,但实际上直至1979年制订《元号法》之前,并无相关的法律依据。 ????
  六、有明朝鲜国,崇祯后纪元
  朝鲜王朝(1392-1910)前期尊明朝为正朔,使用明朝年号。1636年“丙子胡乱”之后,被迫对清朝称臣纳贡,在对清朝的官方文书中使用清朝年号,朝鲜王朝自己的实录和官方文书则使用干支纪年或君主在位纪年,至于民间,则多有使用“崇祯后”纪元者。比如“崇祯后百三十八年”(1765)、“崇祯纪元后四乙丑”(1865)等。?朝鲜士族偶有使用清朝年号者,则被同僚、族人群起而攻之,视为逆臣、家贼。 比如朝鲜肃宗元年,护军金寿弘祭祀祖父用康熙年号,被视为家贼;纯组四年怀德知县姜世靖主持乡校祭祀,将“崇祯”读成“嘉庆”,导致727名儒生联名上疏抗议。
  总的来说,明亡之后,用明朝国号年号被秉承儒教传统的朝鲜视为“尊周”大义。孝宗、肃宗陵碑都书“有明朝鲜国某某大王”。而 所谓“????”(崇禎紀元)的年号甚至在朝鲜私下用了两百多年,直至20世纪初被日本吞并为止。
  
朝鲜英祖大王淑嫔崔氏的墓志,使用“有明朝鲜国”和“皇明崇祯纪元”称呼
  
  甲午战争后日本胁迫朝鲜“独立”,1896年定年号为“建阳”。另外也有用李朝开国纪年的,以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登基的1392年为元年,年号体例为“大朝鲜国□百□十年”。1897年宣布成立“大韩帝国”,先后使用了“光武”(高宗)、“隆熙”(纯宗)两个年号。与此同时,随着朝鲜半岛民族主义兴起,出现了与清末汉民族主义者使用的“黄帝纪年”相类似的“檀君纪年”,以公元前2333年为元年。二战后大韩民国宣布独立,在李承晚时期使用檀君纪年,1962年朴正熙下令改用公历。 ????
  
大韩帝国隆熙二年发行的金币
  
  
1956年韩国发行的朝鲜邮政五十年纪念邮票,上面的4289即韩国当时使用的檀君纪年
  建立自己的年号,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视为与中原政权平起平坐的标志之一。比如五代十国期间,前蜀、后蜀、南唐、闽、南汉等政权就曾称帝、建年号;吴越国虽然未称帝,但太祖钱镠也曾自定“天宝”、“宝大”、“宝正”三个年号。至于岭南的交趾-安南政权,自五代乱世脱离中原自立后,更是以与北方地位平等的“南帝”自居,从丁朝、前黎朝、李朝开始,到后面的陈朝、胡朝、后黎朝、莫朝、西山朝和阮朝,越南所有的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并且称帝。
  比如越南最后一个王朝阮朝的开国皇帝阮福映,登基称帝后定年号为“嘉隆”(Gia Long),这并非当时清朝嘉庆、乾隆的合称,而是其南方根据地嘉定(西贡)和北方越南千年古都昇龙(昇隆,即河内)的合称,象征越南南北的统一。之后的明命帝年号取自《尚书》“克享天心,受天明命”;协和帝年号取自《尚书》“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咸宜帝年号取自《诗经》“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维新帝年号取自《尚书》“咸与维新”。阮朝末代皇帝的年号是“保大”(Bao Dai),这也是南唐元宗李璟和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用过的年号,取自《左传》“绥万邦,屡丰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一句。
  
越南阮朝维新帝
  
  
越南阮朝保大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