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证自悟 如狮子孤行

 李涣 2017-05-16

落花、松径、白云、青山、松风……这些物象构建起一个自然而朴素的世界,将人带入一方禅意的境界,这与宫墙内的社稷江山、案牍劳形相去甚远,二者分别标示着出世与入世的两种轨迹。但如今,在红墙绿瓦的紫禁城内,却寻到了一处可以供人参悟安顿的禅房。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近期在故宫武英殿开展,集中展示了“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的经典书画作品,此次展览包括作品81件套,总计163件,属故宫历次“四僧”相关主题展览之首。展览以时代为主线索,又以“四僧”各自不同的风格面貌为脉络,分为“疏淡清寂——弘仁”、“苍浑幽邈——髡残”、“圆融冷逸——八大山人”、“纵肆清奇——石涛”四部分,将“四僧”最为典型的艺术风格样貌展现给观者,力图在禅榻矮几、香盒素墨间传达画中禅趣。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僧人活跃于明末清初,其画法一反“四王”的正统派绘画,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师法造化,充分发挥画家个人的主观意志,以我心表现天地之万物。这次展览展出了髡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禅机画趣图轴》,这幅作品将髡残、程正揆、米芾这三人联系到一起,牵涉出了髡残与程正揆的交游轶事,其中落款中机妙之语颇值得玩味,也由此解释了髡残所主张的人生哲学与画理。

《禅机画趣图轴》

清初“四僧”因不同境遇而皈依佛门,据记载,髡残遁入空门是因其母在分娩之际梦到有僧人入室,因此髡残年岁稍大后知道自己前世是僧,便常常想要出家。髡残在南京近郊牛首山的栖霞寺参禅入道,当时江淮一带是书画名家风云际会的宝地,他们大都远庙堂而近江湖,以文会友,翰墨结缘。而髡残性格孤僻,难与人相合,长期居于山林烟霞之中,不喜交际,他自称能“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者也”,在绘画上他“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

程正揆与髡残的结识归结于二人对书画、禅理的共鸣,以及艺术上的相互推进。程正揆富于书画收藏,他所藏得黄公望《九泖三峰读书图》、王蒙《惠麓小隐图》、《紫芝山房图》等都对髡残的绘画技法有很大影响,这一便利的条件不仅为髡残提供了师法前人和吸收传统的良好机遇,同时也激发了他绘画创作的热情。由于二人相近的画理画风,被合称为“金陵二谿”,他们常常互相在画上题诗题跋,一同讨论六法问题,程正揆长于儒理,而髡残长于禅法,二人以禅参画、以画证理。程正揆以及当时的文人士族如周亮工、龚贤、陈舒等人极力推崇髡残的画学思想,使他在当时金陵的佛教界和文艺界都有很高的地位。

此幅《禅机画趣图》是髡残与程正揆讨论禅机与画趣的一幅作品,创作此画时髡残正值五十岁,是他游历黄山归来后两年,正是他艺术创作达到顶峰的时期。此作章法布局精密繁复,从画面下方起,由山脚起势蜿蜒而上,从前景推向后景,逐层递进,构建出清晰的空间层次。画中皆用枯墨秃笔勾写,多皴擦,少渲染,与髡残晚年的浅绛设色作品有所不同。有史料证此作有可能为髡残归隐的牛首山实景,山林树石俊秀疏朗,山下波渚曲折,溪桥上高士策杖徐行,山间树林掩映间有茅亭数间,细看有僧人独坐其中,渔舟往来,云腾霞蔚,为髡残“诗画禅”的典型代表作。

然而,此画最为有意思的是画面上方髡残的一段题跋,跋文从北宋米芾书画船、初唐文人陈子昂碎胡琴以市名的典故说起:“米南宫尝以玩好、书画载之方舟,坐卧其中,适情乐性,任其所之,咸指之曰:此米家书画船也。石秃曰:此固前人食痂之癖,咄,咄,青溪亦复有此耶?虽然青溪好古博雅,胸中负古文奇字,此犹不过成都子昂之弄故琴耳(误,“故”应为“胡”)。夫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若以天地为虚舟,万物为图籍,予坐卧其中,不知天地外更有此舟,不知舟之中更有子昂否耶?而为之偈曰:天地为舟,万物图画,坐卧其中,嗒焉洒洒。渺翩翩而独征兮,有谁知音?扣舷而歌兮,清风古今。入山往返之劳兮,只为这个不了。若是了得兮这个,出山、儒理、禅机、画趣都在此中参透。辛丑修禊于天阙山房。石道人。”这段长跋的意思是说髡残将大地看作一条船,那么眼前所见的一切便皆是图籍,画理画趣尽管精妙,但这所有的都被自然所囊括,自然造化中蕴含着万物的潜在规律,也包含着禅机与儒理,由此阐释了他对于名利的态度,髡残也借此规劝程正揆不必看重图籍书画、功名利益等身外之物,不必奔波于名利场中以求一世功成,而应当抛却杂务琐事,在自然天地中参悟人生,以求内心平静的安顿之处。

由此看来,髡残的此番言语看似在平实地叙述有关山林、万物、图籍、画理画趣等之间的种种关联,实则用充满机锋的话语表达自身对于现世追逐功名的不屑,并以老友的立场规劝程正揆远离营利争斗的名利场而回归山林自然。对于长期怀有林泉之心的髡残来说,没有什么比与烟霞泉石为伴更有益的了,在他居住于南京期间,参与校刊了大报恩寺版《大藏经》的活动,但他对当时禅宗各派的名权之争极为反感,拒绝了乃师关于曹洞宗寿昌系的托付,隐于山林泽薮之间博览史书,积淀学养画识。深析《禅机画趣图》轴中的题跋,便可窥见髡残借画谈禅、因禅说话而表达出的这层涵义。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中有云:“石谿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张庚在这里充分肯定了髡残的画功,并说明深得元四大家的精髓。髡残曾游于黄山,登峰远眺云海,又在居于金陵时感四时之变,观晴雨朝夕,可以说他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如狮独行,天地间只留一人往来,这种思想必然影响到了他的为人、治学和绘画创作,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髡残的绘画,皆在自然山水间透溢出一种无人之境,他在晚年的一个册页中题:“画者,吾之天游也,志不能寂,五岳无济胜之具,索之残煤短楮之间,聊以卒岁云耳。”可谓对这种独立自由,潇洒无羁的创作心态的最好总结。

自古至今,世俗之繁杂人人都想离开,但终究谁能大隐隐于世,获得内心的自由,便要看个人的修为。现如今满大街曾经项带大金链的土豪们都摇身一变,身着素服,脚踩布履,手里把玩着一串佛珠,似乎都想寻一处清雅素朗的去处,然而并未都能真正在营利场脱身到达自证自悟的无人之境。初心清净本无尘,但在入世的功名激流中想要再返回自然中蒙养却并不容易,来回往还里充满着矛盾与纠结,也充满着无限的趣味。就如同这次的展览,在宫门之内设一处禅房,在封建高度集权的历史遗骸里竟也有一丝散淡禅香,两者看似处在不相关的区间,却在此刻统一于历史的坐标节点之上。

文|陈青青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