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髡残绘画作品欣赏转自:网易 - 李梨的日志
【名称】清 髡残(石溪) 人物图页 本幅款:“石溪巫琎”。钤“巫琎”, “石溪”印等。以水墨写意法画一老者架下小憩,悠闲自在。布局疏朗,形象简练,用笔流畅,挥洒自如,线条以草书笔法写出,笔墨与意境都给人以轻松自如之感。
【名称】清 髡残 层岩叠壑图
【年代】清代 【简介】轴,纸本,浅降,纵169cm, 横41.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自题五言诗一首:“层峦与叠壑,云深万木稠。惊泉飞岭外,猿鹤静无俦。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日夕潭佳语,愿随鹿豕游。大江天一线,来往贾人舟。何如道人意,无欲自优游。癸卯秋九月,过幽闲精舍写此以志其怀焉。天壤石溪残道者。”钤“石溪”、“白秃”、“介丘”印三方。 收藏印:“雪盦铭心之品”、“张大千印”等。 此图山峦重叠,结构饱满,一条山路顺山势自下而上蜿蜒曲折,使景物繁复而不迫塞,布局巧妙,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意境。以干笔皴擦山石,浓墨点苔,气韵浑厚。用笔苍浑、老辣,用墨层次丰富,展现了石溪极具个性的绘画风格,是代表石溪成熟画风的杰作。
【名称】清 髡残 松岩楼阁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41.6厘米,横30.4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绘山岚、松林、楼阁。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润,山峦显得浑厚;松林、树木则用焦墨勾点,葱郁苍茫,奥境奇辟。画上方有长篇题识,其中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反映了石溪的绘画思想,正是追求气韵的佳作。
【名称】清 髡残 苍翠凌天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85厘米,横40.5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乾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点苔,远山峰顶, 以少许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奥境深幽,峰峦浑厚,笔墨苍茫。 自题诗日:“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屋居摩崖立,花明倚硐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馀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款署:“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写。”
【名称】清 髡残 秋晖蒙钓矶
【年代】清代 【简介】1661年作,125.5×40cm。题识:绣岭宫前西日晖,忽惊岚气上人衣。人家隔岸留残照,楼阁经年掩翠微。游子不知秋已暮,蹇驴直与世相违。何当写我临流处,黄石桥头看钓矶。千尺飞流落半空,散为烟雨尽蒙蒙。草堂留在匡庐曲,头白归来睡霭中。辛丑(1661年)秋八月华公北归留此纸属余涂之,幽栖石溪残道人。钤印:白秃、石溪、介丘。鉴藏印:张大千(1899-1983):好梦马积:马积祚鉴赏章。其他:青玄居士、一印漫漶香翰屏(1890-1978)题诗堂并钤印。 【名称】清 髡残 云房舞鹤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淡设色,纵90.8厘米,横26.4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相传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没的地方。画面上溪水淙淙,松涛歌啸,白云飘飘,仙鹤飞舞,一隐士结茅于此,追寻仙人遗风,“凭栏无限兴,传语去寻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间胜地。此图作于借云关中, 时顺治十七年八月一日。构图严谨,笔墨沉着浑厚,特别是湿笔皴擦更添无限幽深。
【名称】清 髡残 山水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纸本,水墨,设色,纵37.5厘米,横76.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是图画参天古树两株,枝横叶茂,树下茅棚屋舍, 四周青竹杂树丛草相围,屋内两人席地而坐相对话语。水阁下溪流湍激有声。视线远推,山峦缓坡外,水面云天相接,苍茫无际。此幅笔墨苍浑,气势酣畅。
【名称】清 髡残 结社林泉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淡设色,纵120.1厘米,横61.4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此图表现的是秋天季节。在画家笔下,秋树虽已枝叶疏稀,老干却依然昂挺。苍翠凌天半,飞泉悬树梢,村舍隐藏在山谷间与溪水边,白云冉冉,轩内二高士凭栏席坐。山石皴法,以浓淡相间的墨点和短促的牛毛皴表现,秃笔挥洒,粗服乱头神韵丰腴。设色以淡赭为主调,略施花青,平中见奇,清雅有趣。
![]() 髡残作品
![]() 髡残作品
![]() 髡残:借画谈禅,因禅说画
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今见髡残最早的作品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图》轴,绘画风格已经成熟。此后两年无画迹,而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传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创作高峰期,今天所见髡残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时期内的创作。他是怎样与绘画结下缘份的?据其自述:“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出此六法。”又云:“荆、关、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师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遂复沈吟,有染指之志。”可知他作画是出家后才开始的,并着意追踪巨然和尚。至于他创作热情突然高涨,则同程正揆的交往有着极密切关系。
程正揆,号青溪,当时画界常以青溪、石谿合称“二溪”,他们也以此为荣,并合作画了一幅《双溪怡照图》。程正揆为前明官吏,曾在南京弘光政权中任过要职,入清后累官至工部右侍郎。由于受到清廷的猜忌,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被罢官,次年回到南京居住。此时髡残驻锡于城南大报恩寺,参与校刻大藏经。报恩寺主持末公正募捐修葺该寺,程正揆为最大的施主并参与组织募捐活动。今藏日本泉屋博古的《报恩寺图》即清康熙二年(1663)髡残应末公之请专为程正揆而画的。程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长髡残8岁,同为湖广同乡,为人有“骨鲠”之称。他又是画家和书画收藏家,与髡残颇多相合,因此“二溪”相见便成知交。 程正揆对髡残的影响首先是激发了髡残绘画创作的热情,使其画作徒增。程氏罢官后以书画自娱,“二溪”在一起,或合作,或互相在画上题诗题跋,以此为乐。在存世的髡残作品中,以赠送程正揆的最为精美。其次,程正揆丰富的收藏为髡残提供了师法和吸收前人成果的良好机遇。髡残的绘画深受黄公望、王蒙的影响与此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二溪”常在一起讨论六法问题,一个长于儒理,一个善于谈禅,或以禅解画,或借画谈禅,妙趣横生。儒理、禅机、画趣相撞击,往往使二人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程正揆的《山水图》上,髡残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响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是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世所论有不传之妙耶?青溪翁曰:饶舌,饶舌!”髡残用“心传”来解释对书画用笔的领悟,程正揆认为这是泄露了“天机”,故用寒山、拾得的故事说髡残“饶舌”。他们的诗论有如禅家斗机锋,不仅妙趣横生,而且一语破的。 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寡交游,难于与人相合。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则为“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他自己也说:“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他长期生活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髡残作品中的题跋诗歌多作佛家语,这不仅因其身为和尚,而且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如《禅机画趣图》轴、《物外田园图》册的诸多题跋,大都是借画谈禅,因禅说画。融禅机与画理于一炉,是髡残画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李梨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收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