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小麦白粉病,现在治疗有用吗?(惠益农的回答,46赞)

 zxcvbbm 2017-05-16
近来气温的逐步上升,已达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适温15~20℃,可以说现在的温度正好适应小麦白粉病的病菌的生存和传播。
另据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江苏各地小麦白粉病始见期早于上年同期,加之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农药助手提醒广大种植户提高警惕。
据悉烟农19、淮麦系列、徐麦系列等较感病品种在沿淮、淮北、沿海等地种植比例超过80%,扬麦、宁麦系列等感病品种在沿江、苏南地区种植面积大;加之秋播播种量大,晚播面积比例高,在田苗情弱、抗逆性差,十分有利于病害侵染危害。这些小麦品种的农户要提高警惕。
防治小麦白粉病,用啥药防治最有效呢?
目前市场上防治白粉病的有效治疗药剂主要有: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醚菌酯等)。
1、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防治效果很好,但抗性产生太快。
2、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治疗效果不稳定,在小麦白粉病未发生或发生初期,可以选用这类药防治。目前很多地区的小麦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戊唑醇、己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的抗性较强,即使较大幅度增加用量,对白粉病的防效也不够稳定。
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理
在于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同时也会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成,大家都知道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细胞什伸长的,所以常说三唑类杀菌剂会抑制作物生长。故而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不要随意加大药量。
另外三唑类杀菌剂还容易产生交互抗性,使病菌抗药性水平不断上升。在白粉病病菌对三唑类产生抗性的地区,如果防治效果不理想,可以换用醚菌酯、嘧菌酯等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水平上升。
3、醚菌酯、嘧菌酯等对小麦白粉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近几年小麦白粉病重发的年份,表现出良好的防病效果,保产效果显著。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杀菌机理独特,是病菌细胞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干扰细胞能量供应,使病菌死亡;杀菌谱广,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大多数病害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渗透性强,持效期长。对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三唑类药产生抗性的菌株,用这药也能将其有效杀灭。
小麦白粉病病情快速上升,用三唑类药防治不住时,宜换用醚菌酯、嘧菌酯等药防治,或者将其与三唑类药混用,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更为稳定。
用药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宜在发病初期用药,错过防治适期用药防效会下降。不过在小麦白粉病迅速扩展上升期,用三唑类药控制不住病情时,选用醚菌酯、嘧菌酯及其混配剂防治,仍有明显的铲除与治疗效果,视病害控制效果间隔10天再用1次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