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雪岩的生意经之笼络人物三大妙招:烧冷灶,趋热门,捧场面

 伟天英 2017-05-16

胡雪岩的生意经之笼络人物三大妙招:烧冷灶,趋热门,捧场面

“烧冷灶”。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况是结交一些暂时穷困潦倒、将来可能发迹的人物,好比灶尚未烧,还是冷的,而我独烧一把火,出人意外。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正是这种情况。照胡雪岩的话说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另一处的记述讲得更明白。胡雪岩对王有龄说:“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贵,吾为东君收来五百金在此。”

当然,胡雪岩这个冷灶烧得很冒风险,因为胡雪岩事实上是挪用了东家的钱来帮助王有龄的。

这种烧冷灶的手段,在中国传统生活中颇为流行。

烧冷灶的另一种情形是结交下台政客、失意文人。譬如灶已烧过,冷了,他人看以白眼独我报以青睐。宝森因为政绩平庸,被当时的四川巡抚丁宝赖以“才堪大用”的奏折形式,体面地藉朝廷之手把他赶出了四川。宝森闲居在京,每日呼朋唤友,吟酒品茶,表面上很是悠闲,其实心中甚感空落。胡雪岩就特意拜识,劝说他到上海一游,费用全部由胡雪岩包了。宝森因为旗人身份限制,在京玩得着实不过瘾,就随了胡雪岩游上海,逛杭州,猜拳狎妓,游山玩水。甚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视为密友,以后每遇大事,必自告奋勇,代胡雪岩在京里通融。

当然,“烧冷灶”也不是见冷灶就烧,而是放出眼光,择其家有资望者,或将来必有起用之日者,殷勤接纳,时相探望,慰其寂寥,解其困难,使彼心中感动,当你是“雪中送炭”的君子。有朝一日,“冷灶”变热,政客上台,烧灶者便能如愿以偿。先前的投资,便可大获厚利了。

烧的钱不仅要烧出去,而且要烧得无声无息,给外人的感觉如应得的一样。比如出银一千资助阿珠一家,找的惜口却是要阿珠的父亲出面,帮助胡雪岩做丝生意。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而且阿珠一家确实也受了感动,跑前跑后,尽己所能,为胡雪岩照看丝生意。

胡雪岩资助嵇鹤龄,可以说是最有戏剧性的一节。

嵇鹤龄本是捐班候补,因为有名士脾气,对一般的人和事都看不入眼,所以长期没有补到实缺,家境也很不成样子。正赶上新城民变。嵇鹤龄对平息民变自有一套看法,但是也仅限于堂上大放高论,并不愿意亲自前往。

胡雪岩得知他新近丧妻,就借了一套官服,硬闯入堂去吊丧。目的无非是激出嵇鹤龄,以便说动他帮忙前去参战。

吊丧前,胡雪岩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把嵇鹤龄典当出去的物品全部当回,并帮他封了两千银子的银票,还私下做了准备,要替嵇鹤龄续弦。

开初,嵇鹤龄感到胡雪岩行为唐突,十分不悦。随后发现胡雪岩颇有战国策士遗风,又听说他和江湖帮会人物关系甚好,也就不免改变看法,答应只身去新城,设法平息民变。

民变是平息了,论功行赏时,督抚却出了难题,暗示嵇鹤龄要交一万银子,方得委缺。嵇鹤龄本来就一贫如洗,名士脾气一发,这委缺的事就放下了。胡雪岩从外地回来后,听说了这一过节,就安慰嵇鹤龄,要他耐心等待。三天后,补缺的事下来了。嵇鹤龄高兴之余,不胜惶惑,不知督抚何以忽然改交了主意。胡雪岩自然也前来道贺。然后又从怀中掏出四千五百两银票,在胡雪岩看来,嵇鹤龄既然甘冒生命危险前去新城办事,事成后自己自然不能食言。后来嵇鹤龄也猜出了大概,就对胡说,“反正我心里明白。”这是义气之举的一种。

其实,冷灶中能得到日后飞黄腾达的有人,这固然是最希望看到的结局。不过。像胡雪岩这种计谋甚为深远的人,也不一定指望这些人日后发达,而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以低廉的代价换得失意者对自己的情。刘不才嗜赌,连自己祖传的药堂也搭了进去,胡雪岩专门拿钱把他的药堂买回来,只让他一日到晚陪阔少达官赔赌。刘不才见胡雪岩出手豪阔,待已又甚诚,所以遇人便大夸胡雪岩,无形中就把胡雪岩的名声传到了四面八方。

笼络人物的第二种手段是“趋热门”。对于胡雪岩来说,“冷灶”不可不烧,“热门”尤需要走。因为走热门更加近便,可更快奏效。

“趋热门”的第一条是要舍得花钱。比如胡雪岩一听说某官员来看他,就从抽屉里抽出银票,袖着去会客,视来人的声望、地位,多则赠万两,少则三五千两。

趋热门不但要合得花钱,而且要花在时候,花在地方。花一文钱要能收到十文钱的效果。历年各地有灾荒胡雪岩都踊跃捐赠。山东大水灾,胡雪岩一次就捐出了20万两银子。不但捐钱,而且捐粮食、捐棉衣、捐药品。胡雪岩知道,天灾人祸时侯,每多捐一分钱就多救一条人命,灾民自然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官府也会因为援救及时,对你另眼相看。浙江收复后,胡雪岩遇见左宗棠,报告左已经采置粮食万石,运抵杭州。左宗棠告诉胡雪岩,战火初息,官府财库亏空,恐怕采购粮食的费用一时不能兑现,需要拖欠。胡雪岩听后,马上表示,购粮所垫的十万银子,全部报效,不用官府再还。这一着使左宗棠大为吃惊,继而感动和佩服,在上奏的折子中称胡雪岩“实属深明大义不可多得之人”,语多褒扬,恳请朝廷“破格优奖”。可见胡雪岩趋热门手段之高超。

趋热门还需要预先探听贵客嗜好,以投其所好。好古玩者则送以古字画,好宝物者则投以珠宝玉器等等。胡雪岩进京,为借洋债打关节,探明户部尚书宝纪甚好古字画,就以三万两银子,在市场上购得吴道子真迹,捡选了时候送到了府上。宝纪得此物,展转把玩深为欢喜,等再上朝时就变了口风,不再反对借洋款了。

笼络人物的第三种手段是捧场面。

或者可以称之为“拍马屁”。善于广为结交各种人物的胡雪岩,精于捧人之艺术。其高超之处在于,捧人捧得不露痕迹,使被捧的人非常高兴。

左宗棠外放两江做总督,中途要在上海停留。胡雪岩提前安排古应春四出活动,联络洋人,在左宗棠抵达上海时,上海英、法两租界的工部局,以及各国驻沪海军,都以很隆重的礼节致敬。经过租界时,派出巡捕站岗,仪队前导,尤其是出吴淞口阅兵时,黄浦江上的各国兵舰,都升起大清朝的黄龙旗,鸣放十三响礼炮,声彻云霄,震动了整个上海。

事实上,左宗棠平生一大癖好,就是喜欢听人恭维。胡雪岩平生一大本领,也正在于捧人手法高超。二人结合,真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材。”

下边是借洋款过程中的一段故事。

商量筹借洋款时,胡雪岩带来了泰来洋行和汇丰洋行的代表。款是借泰来的,但是还要汇丰出面。左宗棠不解,就问这里边有什么讲究。胡雪岩很会说话:“汇丰是洋商的领袖,要它出面,款子调度起来才容易。这好有一比,好比刘钦差、杨制台筹的筹不动,只要大人登高一呼,马上万山响应,是一样的道理。”

话经胡雪岩这么一说,左宗棠感到很是受用,往下谈到借款的数目和利息来,就爽快起来了。胡雪岩深明左宗棠的脾性。所以左宗棠问到“要不要海关出票”时,胡雪岩响亮地回答:“不要”!

原来,洋人借款,为了商业利益,总是要想办法降低风险,避免出现拖欠的现象。由于当时中国的海关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所以一般借款,总要中国方面出具海关税票,保证借款能如期归还。这次因为是和“胡财神”打交道,自然不必担心出现问题,所以海关是否出票一节上,也就没有勉强。

虽然是看在“胡财神”的面子上,胡雪岩却不这么讲。左宗棠问是否只要陕甘出票就可以了,胡雪岩回答:“是。只凭陕甘总督部堂的关防就足够了。”

这一回答使左宗棠连连点头,表示满意,不免感慨系之:“唉!陕甘总督的关防,总算也值钱了。”

“事在人为”,胡雪岩接过他的话头说:“陕西甘肃是最穷最苦最偏僻的省份。除了俄国以外,哪怕是久住中国的外国人,也不知道陕甘在哪里?如今不同了,都晓得陕甘有位左老爷,洋人敬重大人的威名,连带陕甘总督的关防,比直隶两江还管用。”

这样讲还不过瘾,又让古应春问洋人,如果李合肥要借洋款,他们要不要直隶总督衙门的印票。回答是:“都说还要关票”。

听得这一句,左宗棠笑逐颜开,他一直自以为勋业有过于李鸿章,如今则连办洋务都凌驾其上了。这份得意,自是非同小可。

胡雪岩这么一说,左宗棠直觉得自己犹若丈八金刚,奇伟无比。

胡雪岩善捧,而且很有分寸。捧起人来,跌宕起伏,让人觉得面面俱到,似乎是公道话,听的人却又甚觉有味儿。

下面是胡雪岩初见左宗棠时,拿李鸿章和左宗棠比较的一段对话:

“大人栽培,光塘自然感激,不过,有句不识抬举的话,骨埂在喉,吐出来请大人不要动气。”

“言重,言重。”左宗棠连声地说,“尽管请说”。

“我报效这批货,决不是为朝廷褒奖。光塘是生意人,不会做官。”

“好一个只会做事,不会做官。”这一句话碰到左宗棠的心坎上,大声地说。

“我在想,大人也是只晓得做事,从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上的人。”胡雪岩说,“照我看,跟现在有一位大人物,性情正好相反。”

前半段话,恭维得恰到好处,对于后面一句话,左宗棠自然特感关切,探身说道:“请教!”

“大人跟江苏李中堂正好相反。李中堂会做官,大人会做事。”胡雪岩又说:“大人也不是不会做官,只不过不屑于做官而已。”

“痛快,痛快!左宗棠仰着脸,摇着头说,是一副遇见了知音的神情。

胡雪岩见好就收,不再奉上高帽了,反面谦虚一句:“我是信口胡说,在大人面前放肆。”

“老兄,”左宗棠正色说道,“满朝朱紫贵,及得上考兄识见的,实在不多。”

左宗棠又说,你这几年想必一直在上海,必然深知,你倒拿我跟他比一比看。”

“这,”胡雪岩问道,“比哪一方面?”

“比比我们的成就”。

“是!”胡雪岩想了一下答道:“李中堂克复苏州,当然是一大功,不过,因人成事,比不上大人孤军奋战。”

“好,总算是一句公道话。”左宗棠说。

一唱三叹,到了击节相和的地方,自然见出胡雪岩捧场面的艺术来。

胡雪岩处处受人欢迎,无非得力于他那条永远遵循不渝的之道,“花花轿儿人治人”。捧场面成就了胡雪岩,只要捧得到家,没有人不欢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