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虚幻境隐真史

 快乐老年435 2017-05-16

原创 逻辑怪

太虚幻境隐真史

红楼第五回,宝玉梦游到太虚幻境,甄士隐也曾经来过这里。这个太虚幻境一看就不是真的,假到不能再假,但偏偏最最真实的历史,却正是隐藏在这里。

这里有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有“千红一哭”,有“万艳同悲”,还有那“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判词与“红楼梦”曲都是非常抽象,概括性很强的,仅从文本而言,可以看到作者“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作手法。

根据小说中的暗示,主要人物的结局基本上从判词都可以直接判断了。

但红楼其实是写完了的,看到后面自然能知道结局,为什么前面还要作这样的伏笔呢?

这与作者的创作思路密切相关。

这个思路是:先将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即用判词和红楼梦曲来概括总结历史人物,(这里是真实的)

然后再用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以及人物结局来迎合对应这些判词及红楼梦曲。(这里是虚构的)

比如那远嫁的探春,其实只是为了对应这真实的“千里东风一梦遥”而设。

所以对红楼的解读,尽管小说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但判词和红楼梦曲却是真实到一字不能修改的,完全能与历史相对应。

所以,判词并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而是与小说完全不同的另一条线。

小说是虚,判词是实;

小说有很多“假语存”,判词全是“真史隐”。

除了太虚幻境的判词与红楼梦曲,小说中《葬花词》、《芙蓉女儿诔》,以及诸多诗词,也都是伏笔,这些伏笔有机融合,一歌二喉,表面看写的是花草,是书中的人物,其实也都是历史。

而小说的故事情节,总体是为了迎合判词等伏笔而设,其中隐藏的历史也很多,却不见得完全真实。

《红楼梦》80回后的文字遗失了,但其实这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丢失的是小说,留下的是历史,前面伏笔足够多,也完全可以推测出来。

笔者甚至认为,80回后的文字,根本就是作者故意丢弃的,只希望读者细细口味前面的伏笔,看出太虚幻境隐藏的真史。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草根说红楼公众平台,更多红楼梦美文!

草根红楼梦:caogenshuohonglou

关注就可以加入500人的每天讨论群

一群管理 tulang1972

二群群主 yuanjun201008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