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都有哪些特点?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5-16
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强调音乐应当以情感内容的表现为其艺术价值的标准,并把情感的主体性扩展到纯音乐的广阔领域。本文分析了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背景,梳理了李斯特音乐的美学思想,企图揭示出李斯特美学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音乐评论家和教育家,其音乐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诉求和审美价值观。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是欧洲社会大动荡的年代,音乐几乎成了艺术中的哲学与宗教。以李斯特为代表的一批浪漫派音乐家开始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探讨,认为音乐的形式是为情感内容服务的,以致使这种理论很快成为浪漫主义音乐舆论的同盟。对此,本文以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为研究视角,企图揭示出李斯特美学思想对音乐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李斯特处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社会变动的时代,在经历了一场充满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后,资本主义的国家政体终于站稳了脚跟,但同时,也加重了劳动群众的贫困,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人们心头普遍笼罩着一层失望的阴影。对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来说,呈现出对现实生活普遍失望的心理。于是,以李斯特为代表的一大批浪漫主义音乐家,开始创作美轮美奂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以追求内心的精神世界。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开始脱离了固有的传统音乐创作模式,开始大胆的和声效果、色彩绚烂的乐器配置、自由的节奏处理和随心所欲的形式结构等。他们创造了交响音画、幻想曲、叙事曲等多种体裁,给予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以强有力的冲击。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造就了这个时代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盛行,而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产生的。 ——从李斯特的钢琴作品看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丨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内心的情感冲突,让钢琴以感性的力量和人的灵魂产生碰撞。

李斯特的父亲十分爱好音乐,经常演奏大提琴或参加合唱,受到父亲的影响,李斯特走上了音乐道路。5岁时表现出惊人的音乐才能,12岁时随父亲来到巴黎音乐学院求学,但被拒之于门外,从此,父亲带领他开始了频繁的巡演。在巡演过程中,他体会到了资产阶级精神的浅薄和情感的冷漠。除音乐之外,李斯特深知文化与哲学修养对于一位艺术家的重要性。1830年,他结交了终生挚友柏辽兹,充分肯定了柏辽兹的音乐美学思想;1834年,李斯特认识了玛丽·达古夫人,并开始了全欧的巡演。这些经历,使李斯特逐渐走向成为世界性艺术家的道路。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还是一位勇于向传统宣战的美学家时。他的创作体现着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到了晚年,李斯特将创作重心转向了宗教音乐领域,其作品主要有《圣伊丽莎白传奇》、《安魂曲》、《钟声》、《圣十字教堂》等。1886年,李斯特因肺炎离开了人世。可见,李斯特的艺术生涯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艰难与成功,他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努力与奋斗精神。

二、李斯特音乐美学的思想
(一)音乐应具有形式美。音乐是表情的艺术,音乐作品也是某种情感内容的表现形式。李斯特的审美观念并非仅出于对内容的兴趣,他对音乐的形式美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情感的内容需要以音乐形式的存在为前提,形式美是必不可少的,它与内容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出于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观点,李斯特提出了情感和形式的统一程度彼此不能分开,要互为表里。

比如,《前奏曲》、《塔索》等作品中,李斯特在形式美的探索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取得了极富艺术性的创新。

(二)音乐应具有文学性
浪漫主义音乐者们认为,传统的音乐仅依靠庞大编制和曲体结构难免会给人一种空虚的幻象。为了寻求情感表现的确定性,李斯特沉浸在哲学与文学里探寻,他发现了音乐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音乐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所交织成的一个焦点。文学性成了浪漫主义音乐重要的审美特征,欣赏者可以通过音乐与文学的融合来产生情感上共鸣。为了追求音乐文学性的深度,李斯特的交响诗创作把音乐从纯音乐的审美层面提升到一个诗意的情感境界,这让音乐获得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音乐应具有情感性
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音乐的情感性,这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前提。李斯特的情感论认为,音乐较其他艺术的优越性在于它有一种最高的性能,它能够不求助于任何推理的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我们心灵的实质。李斯特充分表达了一个音乐情感论美学家对审美本质的看法、他认为,用音乐进行自然声音的模仿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李斯特一再强调,感情在音乐中是独立存在,放射光芒,它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因为音乐的审美体验一般总是直接以情感体验开始的。可见,李斯特所赋予音乐的情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它是抽象的、绝对独立的精神本体显现,是一种纯粹审美状念下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浪漫主义音乐艺术追求和向往的最高目标。

(四)音乐应具有道德性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关怀。他指出,艺术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和给人予教益。李斯特一直把古希腊的艺术精神视为社会的永久性榜样,他忧心忡忡地注视着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对广大音乐家所承受的桎梏和义务不能忍耐。道德的、审美的内在需要时刻在激励着李斯特去探索音乐的真谛,他一直试图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扩展到更广阔的层面中去,帮助人们树立对艺术的尊重。

比如,李斯特的《塔索:悲叹与胜利》、《普罗米修斯》、《英雄的葬礼》、《马捷帕》等作品,都表现出了生命激情,暗含着对各种束缚人性势力的藐视,表达了一位浪漫主义者的最高理想。

三、结语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代的具体表现,为浪漫主义的蓬勃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李斯特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艺术是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心灵之声。他把艺术创新置于首要地位,在诸多技法与演奏领域开辟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纪元,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且试图去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音乐形式。这种创新精神对当代音乐教育理念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