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鹰击长空186 2017-05-16

本篇“利”字当头,巧妙地功利,成功的利己。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讷于言,而敏于行。除了永远不要与父母吵架,在社会上,不要与任何人吵架。人生有三种东西最伤人,烦恼,争吵和空的钱包。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大闲禅宗|夏少】我只想说,如今房价高高在上,辛苦半生,有些估计更长时间就为了买一套房子,是不是因为获得居住是如此的艰辛、艰难,仁德也发生了改变?

如果,一个家庭节衣缩食,支付房贷完后勉强够解决温饱,仁德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孔子所在的时代基本没有如此巨大的生存压力,而现代社会却不同,生存压力永远是首要问题,无论审视自己的内心还是仰望星空都是那么的奢侈和珍贵。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大闲禅宗|夏少】这里孔子是不是很武断,难道仁者就可以处以穷困和不安当中吗?不管仁或者不仁,知者利仁就是最佳的答案。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会“利仁”即能到达彼岸。英雄不问出处,只看你现在的结果。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大闲禅宗|夏少】这里孔子也非常的主观,只有仁者如何如何。语气本身就是以一种主观强势的姿态在发号施令。就当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情绪不好罢了。

现实当中,人不要树敌。尤其不要公开树敌。就是对方真的是敌人,尽量采取回避、不理。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最好的办法,还是不喜不悲,人的烦恼、人的痛苦,在于有分别心,不要有分别心就是最好的办法。这里别相信孔子说的。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大闲禅宗|夏少】《论语》读到这里,我认为,君子=仁德。君子的标准就是仁德。我们做不了君子,但不能去做小人。做好自己就行。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大闲禅宗|夏少】此段具体意思我们不探究,而是跳出论语看孔子。孔子的《论语》其实就是看人、说人、论人,教你做人,但是孔子比较厉害的是,提出了“仁德”,就是说孔子是从仁德的角度去看人,说人、论人,用了一把“仁德的标尺”去衡量人。这个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你可以不一定用仁德作为标尺,管理公司、教育小孩,与人打交道、为人处世需要有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原则。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这样,才能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因为人最难的有时候是真正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大闲禅宗|夏少】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人要吃一堑长一智,人要长记性。千万不要重复犯错。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闲禅宗|夏少】这里应该是孔子的夸张,或者说是口是心非,唱高调。

真正得道的,根本不会去死,不然能说得道吗?只有没有得道的才会去死。

所以《论语》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估计是孔子平时的言论,甚至有些是信口开河的言论被孔子的弟子整理下来的。不能全信,凡事要有自己的标准。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大闲禅宗|夏少】这个划到当今的时代,是完全错误的。先不说现在社会“以貌取人”,无论你做什么,你外出办事,外出见人,求职、商业谈判,衣着得体是基本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是自重的表现。你去相个亲,不是需要打扮一哈呀。当今女性就更不用说了,穿着打扮基本是每个女人的必修课。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大闲禅宗|夏少】一句“义之与比”概括了,中国文化的“义”为何如此重要。义不是法,所以,也可以理解,当今中国法律法规不健全,这是有历史和文化原因的。“义”很容易就被打碎和破坏,也非常容易就被利用。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放于利而行,多怨。”

【大闲禅宗|夏少】当今社会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个人利益都不争取,请问还是人吗?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还是个人利益,但是不能全部都是个人利益。原则就是不能太自私自利即可。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大闲禅宗|夏少】“礼”就是秩序,人性的秩序。秩序也就是阶层,不同阶层,秩序不同。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闲禅宗|夏少】忠恕之道,圣经啊。孔子的伟大就是在这些地方。忠,“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为人处世、做人的准则。如果一生能做到,真的很了不起。没做到的,继续加油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闲禅宗|夏少】此句,已经没有现实意义。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大闲禅宗|夏少】这句说的非常好。永远不要与父母吵架,可以辩解,但绝对不要吵架。其实不止是父母,在社会上,不要与任何人吵架。人生有三种东西最会伤人,烦恼,争吵和空的钱包,争吵,最后只会伤害自己。懂你的人,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遇到误解你的人,一笑了之即可。

孔子《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误解,错怪了你,你也不记恨,不怨恨,不发火。这就是君子。所以,孔圣人也不是浪得虚名啊。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大闲禅宗|夏少】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多听,审慎再三,再做决断。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大闲禅宗|夏少】不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不是也是从这里受到启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大闲禅宗|夏少】这句比较有实用的价值,是孔子的智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真实反映中国社会为何人际关系复杂,与人打交道很难。人们说话都习惯于“绕”,都是话里有话,话外有话。你得去猜、去琢磨别人的意思,所以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成本非常高,一个是时间成本,另一个是金钱成本,无论做什么事核心都是人际关系。

很多人,都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背后小动作太多。真是防不胜防。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德不孤,必有邻。”

【大闲禅宗|夏少】这个肯定是对的。说的也在理。

不过现在社会的还有另一种景象,穷人无亲戚,穷人无社交。“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确实如此,当你春风得意之时,人人都想跟你交朋友,在众人眼中,你的缺点也很可爱。当你落难遇险之时,昔日的亲朋好友呼啦啦跑掉大半,一下子跟你彻底划开界限,即使优点也变得一文不值。这时你才发现,在风光时巴结你的,几乎全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困难时留在你身边的,才真正拿你当朋友!

《菜根谭》中说:“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富贵之家比贫苦人家更显得明显;嫉妒猜疑的心理,在至亲骨肉之间比外人表现得更为厉害。

最后“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咱一起努力奋斗吧。

骨子里缺“仁”,所以你遇事只会大声的“争吵”《论语里仁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