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期 内容选自《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 田土、河流、植被等,这些都是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基本属性。在传统的村落社会里,每一口古井都在诉说一段往事;每一颗古树都在见证一段历史。郝堂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古井、古树和古建筑。对古井、古树乃至古建筑的保护,不仅是一种外在使用价值的体现,更反映出了郝堂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而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随着中国现代、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逐渐被湮没。所以,郝堂人对古井、古树乃至古建筑的这种情节,在人们日益物质化的当下实属难得。也正是郝堂村这里保存完好的古井、古树,吸引了孙君、李昌平、翁永凯、鲍国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志愿者,才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历史,孙君与政府和志愿者们开始了一场新的乡村建设,从土壤改良和水体营造入手,修复乡村环境,保护村庄文化历史。 土地是人们生存之本。保护土壤地力,是确保农业丰收的重要前提,同样没有土地的文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们急功近利的耕种方式,使得大量的农药、化肥的毒性残留在土壤里,人们用工业在摧毁赖以生存的农业,用科技在消灭千年的农耕文明。30多年的工业化之路一步步让都市人开始怀疑今天的城市文明。我们不仅破坏了土壤层结构,降低了土壤肥效的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农药、化肥的毒性残留量通过农作物的根系渗透到农作物体内,给人类带来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为此,以孙君为代表的北京绿十字在郝堂茶人家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始提倡村民大面积的种植紫云英,紫云英不仅是延续千百年农用绿肥,也是解除土壤毒性、修复土壤地力的重要物种。到目前为止郝堂村的紫云英已达2000亩的规模。这不仅为土壤解毒、修复土壤,为进入有机农业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路边的紫云英也成为一道观赏的风景,成为指引郝堂村落无法忽略的路标。 水是万物生存之源,是一种有灵性的生命体。风水,风水,有风才有水,风起于水。解决好水的问题,对讲究风水之道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农民非常重要。孙君正是尊重农民的这种习俗,在建设郝堂茶人家的项目中,把改变村庄的水源条件、营造新的水之源体系作为他们优先解决的问题。例如兴修一号水坝、疏通原有沟渠改道水系等。经过改造,郝堂村水系部分更为合理,主要分为两点解决郝堂村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一是利用地势的优势,从一号水坝饮水自流;二是新区利用地形,在东西面修塘,东南角再挖一个小缓冲水池,两个水池作为新区的沉淀与养水池。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进入污水处理池的污水;二是进入荷花池的生活用水;三是回到景观鱼池的雨水。另外,利用学校生活用水,补水给新区。同时为了更方便郝堂人的生活,有的家庭设计了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村里面有一个生物处理系统,集中处理系统。而荷塘是全村水系改造的重要一环,是生活污水最终分解消化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乡村污水循环最传统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