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芦叶裹粽子,忘不了的崇明童年味道

 黄建新图书馆 2017-05-16


“摘芦叶”是岛上每年临近端午介于农事和娱乐或者用现在时髦的话是“亲近大自然”之间的重要活动。岛娃们都非常乐意参与此事,因为这不仅意味着美味的来临,更重要的是能全程体验整个美味的制造过程。


每到端午节气,宅旁的小沟两岸的芦苇已经非常茂盛了,似乎都约好一样的等着你去采摘。


还记得这个吗?风车,对!用芦叶做的风车。


还有这个,芦叶做的小帆船,微风拂过时它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彼岸。


新鲜的芦叶采回家后没过几天就会变干变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深藏其中的芦苇特有的自然清香,经过阳光微烤的芦叶味道变得更加深沉醇厚。


使用时只需用清水浸润片刻即可


芦叶不像其他地区的粽叶,其宽度有限,所以包一个粽子需要若干片相互叠加拼接才行。


浸润过的芦叶相互之间便有了粘性,这也成就了其相互叠加拼接的可能性。不过真要把这粽子包好还需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哦。


首先得将拼接好的芦叶裹卷成这样一个锥状的容器,想必就这一步便可难倒不少人。


做到这儿,我们的馅料就要登场了。赤豆粽的馅料不复杂,赤豆加花生加糯米。


为提升馅料的口感,甜甜的大红枣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已经成功将芦叶卷裹成标准的锥形容器的话,填装馅料就相对简单多了。


还未装满时,别忘了放一颗诱人的大红枣。


然后再用大米把多余的空间填满


压实


锥形容器的多余的叶面可以覆盖上来成为这个容器盖子


将这片叶子缠绕在圆锥容器的某条底边进行封口


难度再次升级,这时候必须口手并用,将棉绳的一端咬住,手捏住另一端在粽身的底部与腰部之间来回缠绕。


最后将线头用剪刀塞入绳圈里面,到此封口的工作才算真正结束。


可见此般玲珑身段是需要经过何等修炼


在崇明包粽子确实是巧妇的工作,手拙一点的可以在一旁陪聊,做做辅助工作,分享分享美味成果就可以了。



煮粽子是一个耗的大工程。还是推荐用大灶大锅,一来可以一次多煮很多,二来可以享受这个原汁原味的制作过程。



火候上,一开始我们可以用旺火将蒸锅粽子煮开,然后慢慢利用木柴的余火,最后可以用炭火的余温整个夜晚呵护这锅粽子直至第二天的华丽重生~~



次日一早你会在满屋子的粽叶香味中醒来



崇明的赤豆粽子在自然冷却的常温下撒些白砂糖品尝口感最佳。去掉粽叶,你会发现粽子已经染上了微微的黄色,那是芦叶天然的色素经过赴汤蹈火式的洗礼已经与糯米饭融为一体,伴随的是醇厚的芦苇的清香,那是崇明初夏的味道。



虽然叫赤豆粽,但最后红枣却成了主角,她把自己雍容的气质和甜蜜的芬芳带给了整个粽子。如果您要品尝崇明初夏的味道我推荐这款“芦叶赤豆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