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拂晓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江山携手 2017-05-16

    拂晓,又称黎明,指早晨在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此时,一般人正处于睡眠之中,只有早行赶路之人或彻夜不眠之人对此才比较关注。古诗词中关于黎明时分的诗词不多,多以残月以及银河的变化来反映天色将晓。

  关于早行的诗词比较多,描写的多是拂晓之景,著名的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等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时分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处处体现一个“早”字;并且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山中早行的共同感受。其中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见闻及感受,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全用名词,以六个特有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晨早行图: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是两种必要的意象;而山中比较典型的景物就属“茅店”了。所以“鸡声茅店月”这句,把茅店里的旅人,闻鸡鸣而看天色,看到残月而收拾行装,直至起程赶路的过程,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人迹板桥霜”这句,依前所写,记叙了旅人行走在板桥上,看见先行客人留下足迹的情景。然而,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通过十个字便呈现出来,足见作者大家手笔。清盛传敏曰:“三、四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句句早行,故妙。”

  韩翃的《宿石邑山中》写的是石邑山一带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其中“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二句,写晓行山中所见。这两句尤为奇崛,是全诗最为精妙传神之笔。诗人于拂晓时分踏上旅程,透过茂密的枝叶遥望天际,看到明月仿佛飞到了参天大树的枝叶中去了;诗人沿着山径前行,随着峰回路转,视角不断变换,看到银河被群峰遮蔽。这两句描写的是山行所见,当脱胎自陈子昂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诗句。但陈诗所写的画面是静止的,而韩诗的画境却是带有动感的。“暂飞高树里”,下笔看似随意,实则经过锻炼。“暂”字,表明明月是暂时隐于高树中的,随着山路的变换,它还会跃出树丛;“飞”字,动感极强,为画面增添不少情趣。“秋河隔在数峰西”则是山路曲折所致。一个“隔”字,写出了秋河原本出现在峰头,此刻被山峰“隔”断遮掩,暗示出诗人行进中角度的变化。一个“数”字表明了峰连嶂叠的山况。如果说首句侧重写山峰“峻峭插天”的气势,属于纵向的高度,那么,此句的“数峰”则道出其“群峰错列”的态势,属于横向的广度。表面看,这两句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展现出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另有杜牧的《早行》,诗着力渲染的是早行时的苍茫气氛以及早行者的悲苦情怀。“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两句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夜色迷蒙,满天飞霜之下,有一只孤鹤迥然耸立,天欲晓而残月尚在,远处横亘的山峦绵延不绝。“霜凝”可见时令,突出环境的清冷;“孤鹤”既可能是实景,也可能是诗人的自况,衬托出内心的孤独无助。因此,这两句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早行时的那种悲怆、寂莫的心理感受。

  刘驾则以“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两句来描写旅途早行时的特定景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萧瑟寂静的清晨行旅图。夜色苍茫,阒无一人,依稀可以望见远处的树木,想来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天边,残月西沉,微茫的月光照耀着一座孤孑的城池。这些景中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羁旅之苦,“栖禽未分散”是说天色还早,鸟儿尚未活动,容易勾起人“羁鸟恋旧林”的情怀;“落月照孤城”则表明黑夜将阑,黎明快要到来,同时,“孤城”正映衬着诗人的孤独心境。

  林仰以“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二句,便把“早”字写足,勾勒了一幅清幽宁谧的山晓图:天空中铺散着雨后的霞光,月亮还未落下,依然发出明亮的月光。稀疏的树木枝头仍孤零零地挂着几点残星。“月犹明”说明时间还早;“残星”则表明夜色已经消退,天空已然泛白;“疏木”点出时令,说明这是一个严寒的秋冬早晨,在这样的环境下出行,注定是寂寞凄冷的。

  《夜宿七盘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这两句写诗人夜宿所见,写出了居住在高岭之上的人们夜望天际时的特殊感受。天即将拂晓,窗外一轮残月正缓缓西沉,好像近在咫尺,银河也渐渐西斜低垂,仿佛要流入窗子里面,可见山之高,景之美。这一联对山上夜空的描写十分精辟生动。

  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对情人难舍难分的场面。“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两句是分别前的破晓景色描写。连绵起伏的春山上笼罩的烟雾渐渐消散,山的轮廓愈来愈清晰;东方渐明,天空一片淡白,稀稀疏疏的几颗晨星也慢慢地暗淡下来。这两句描写的是典型的春晓景物,烟欲收而尚未收,星稀小而尚未落,这正是太阳将升而未出的时刻;点明了季节、分别时间以及环境,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词语,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过程,暗示了人物因离别而早醒,且心情随着离别的逼近而渐渐收紧。而秦观的《南歌子》亦是写情侣间的伤别,以深沉的夜色开头,再以暗淡的晓景作结,表现了人物彻夜未眠的复杂心绪。“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二句,写拂晓之景。天还没有大亮,远远望去,水边依稀有灯火在闪烁,似乎还有行人在走动;天上一钩残月正在西沉,陪伴着它的还有寥落的几颗晨星。“残月带三星”乃夜色将褪尽之时的典型景象,一钩残月,本就暗淡,加之三三两两的残星,更是忽明忽暗,为离别增添了几分清冷色彩。更多描写日出拂晓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关于黎明的诗词,比较有名的还有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开篇两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写的是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图:天上一片云海与海上的茫茫晓雾相接,显得曙色胧朦。此时银河中的云涛在汹涌流动,好像银河在转动一样。白云飘过银河,仿佛千万只帆船在银河中起舞。这里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十分壮丽,而“接”、“连”、“转”、“舞”几个动词的嵌入,使景物流动起来,极具动感。其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晓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自己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这里写的虽然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的艰难险阻的写照。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所以,词中写到大海、乘船、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有关。那“星河欲转”是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银河所见;“千帆舞”则是海上风起,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描写的景物,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它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

  此外,亦有李世民的“拂晓云布色,穿浪日舒光”,韩愈的“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苏舜钦的“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王安石的“树林隐翳灯含雾,河汉欹斜月坠空”,苏轼的“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等等。

 

  (责任编辑:夏素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