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半月寄寓乐观人生——读袁宗道《赋得残月似新月》

 中土闲鹤堂 2019-06-22

    袁宗道是明代文学家,其诗作崇尚本色,反对摹拟,尤为推崇白居易、苏东坡,从这首诗的风格就可见端倪。

解题《赋得残月似新月》,古时,凡是奉命为诗或是摘取前人成句为题的诗,都要在题目前加上“赋得”二字,这首诗属于后者。

这是一首咏月诗。

李白《静夜思》

古人咏月诗很多,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然而,读者是否注意到,这些一直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所歌咏的都是满月,而以半月为题材的却极为少见。

还有,即是有也多是感情清冷、孤寂、忧郁,字里行间流露出缕缕幽思和哀怨,给人多少以压抑悲苦感触。

但是,袁宗道这首诗则不然,所咏之月为半月,所发之情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袁宗道诗

这首诗首联破题,直接写月,“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第一句先用“一钩”作比,形容月象,后以“暮霞”点明时间,暗示这是农历初一的一弯新月。

中间用动词“挂”相连接,使一幅静态的画面陡然漂浮起来,晃晃荡荡,给人以动感,因而生动形象,富有神韵。

第二句的表现手法,与第一句相同,以“半玦”与“晓雾”,写出农历月末的残月。两句比喻贴切,对仗工整,景象淡远。

袁宗道非常推崇白居易和苏轼,故题其所居曰“白苏斋”,足见其心曲情寄。

苏东坡赏月图

袁氏也十分赞赏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半玦还悬晓雾中”一句,与柳词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异曲而同工,文字清新,意境淡雅,韵趣隽永,品味赏鉴,如啜甘泉。

接下三四两句,承首联而有发展。首联是对客观景象做纯自然的描写,第二联则是对主观心态夸张式的披露。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醉起”与“山行”,刻画出作者诗前酒后,或徘徊红墙碧瓦,或漫步绿水青山,身影婆娑,醉态朦胧。

明月悬空

“忽迷”与“误认”,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感受,进一步浓化了人物形象,不辨晨钟暮鼓,不分东西南北,悠然自适,仿佛武陵老叟。

五六两句是这首诗的转关,“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岁月流逝,人生易老,这是自然规律,无须惆怅烦恼,只要有一钩新月常作伴,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半空弯月

故曰“且喜蛾眉首尾同”,日、月初为首,比拟童年;日、月末为尾,暗指皓首,而以蛾眉似的新月兼代童心,语意双关,含蓄有味。一个“喜”字,画龙点睛,突出了作者的乐观人生态度。

末联收束全诗,点明主题,“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安得”一词,表达了作者人生的追求,童心永存。

袁宗道,字伯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右庶子,是“公安派”领袖之一,有《白苏斋类集》。

《白苏斋类集》

姚士麟评价他“韵言近白,大篇类苏”。他的弟弟袁中道也说他“作小词乐府,依稀辛稼轩、柳七郎风味”。这首七律完全体现了上述风格。

明代·袁宗道《赋得残月似新月》: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从他乌历支干换,且喜蛾眉首尾同。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颇皓首又如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