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首诗,了解月相变化

 mxb08 2019-05-08

月亮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物像,它天天与我们相伴,给我的们夜空带来光亮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诗情画意。

翻开唐诗宋词,其中关于明月的描写数不胜数,月亮予以人们相似的情感寄托,而诗人们却赋予了月亮不同的形象。

其实月亮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今天的诗词,将带大家去感受不一样的月亮。

1.蛾眉月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傍晚过后,天空中出现一轮弯如弓箭的月亮,其实白居易看到的这个弯月,是即将落下的月亮。

在每月的农历初三左右几天,月亮在清晨升起,但晚于太阳,因此在白天几乎看不到蛾眉月,而待傍晚太阳落下后,月亮才稍微露出清晰的轮廓,但不久后便将落下。

我们称这个时候的月亮为“蛾眉月”,因为形如女性画得蛾眉而得名。

2.上弦月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即使到了半夜依然有钟声响起。落第的张继,在这样的夜晚愁思满满,直到月亮落下后依然无法入睡。

张继看到月亮,称为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每月的初七左右。上弦月在每天正午升起,但半夜落下,形状如同一个半圆。

3.满月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夕佳节的月亮,在傍晚时分升起,初上柳梢。

欧阳修所看到的月亮,就是我们熟知的满月,整个月亮在每月十五或者十六达到最圆,傍晚升起,清晨落下,整个夜间都能看到月亮的身影。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描写的是中秋佳节的月亮,人们常在这一天和亲友团聚,或者望月怀远。中秋的月亮像个玉盘,散发出明亮如水的光芒。

月亮在每月的十五、十六日,运行至地球外侧,即月球和太阳同时在地球外侧,这时候它们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上,而月球的亮面在地球上都能看到,因此此时的月亮就是一轮没有亏缺的“玉盘”了。

4.残月

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醉卧杨柳岸的柳永,酒醒过后,看到一轮弯弯的残月。

这应该已是黎明十分了吧?在太阳升起之前,月亮还有一点点时间让我们看到,因为在太阳升起后,它的光芒将会被太阳遮住。

残月,出现每月农历二十六日左右,形状也如蛾眉月那般弯弯似弓,不过与之不同的是,残月的外形如字母“C”,即凸起的部位在东边,而蛾眉月凸起的部位在西边。

5.新月

由于新月与太阳同升同落,白天难以看见,整个夜间都无法见月。

“月有阴晴圆缺”,在农历的初一,月球夹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它的阴面对着我们,使我们在夜间看不到它。

诗人在月亮身上找到了寄托情感的媒介,同时也记录了它多姿多彩的形态。阴晴圆缺,月相变化,都在古人的诗词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