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音乐之都”,为什么授予哈尔滨?

 yawachu 2017-05-16

世界“音乐之都”,为什么授予哈尔滨?

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著名的四重奏

世界“音乐之都”,为什么授予哈尔滨?

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朝二中旧址)

世界“音乐之都”,为什么授予哈尔滨?

格依戈涅尔爵士乐队

夏天到了,哈尔滨的夏天,颇负盛名的除了满城香气扑鼻的丁香花,更有享誉中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市不仅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名城,更是亚洲惟一惟一获得联合国授予的“音乐之都”称号的城市。“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中国举办时间跨度最长的国家级音乐节。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联合召开哈尔滨“音乐之城”建设工作会议,旨在借助哈尔滨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带动全省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据了解,哈尔滨市今年夏季系列演出总场次将达到2559场,演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年之最。

回顾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发展,欧洲侨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胡雪丽在《谈谈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说,哈尔滨最早一批剧场、乐团、音乐学校等都是犹太社区的成员创办发起的。犹太音乐家的音乐活动丰富了哈尔滨的音乐舞台和哈尔滨人的文化生活,将异域的文化和风情融汇到哈尔滨的地方文化生活中,书写着音乐文化的历史。

活跃的西洋音乐生活

《道里史话》记载,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1901年夏天,中东铁道总工厂就在今车辆厂文化宫南侧建立了一座露天剧场,外籍员工组成的业余乐团经常在这里演出,这被认为是西洋音乐在哈尔滨出现的雏形。

1908年,俄国外阿穆尔铁道旅团管弦乐队来到哈尔滨。俄侨叶列那·塔斯金娜的《在音乐世界里》回忆录中写道:“他们的首场音乐会是1908年4月间在现南岗区大直街铁路文化宫后花园贝壳型的露天音乐厅举行。”

黑龙江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告诉本报记者,很多人把这一年视作哈埠交响乐之始,视俄国外阿穆尔铁道旅团管弦乐队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交响乐团,称其为老“哈交”。严格意义上说,二十世纪1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西方音乐家涌入哈尔滨,升级而来的哈尔滨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才成规模成建制地高水平地完成了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巴赫、舒伯特等一系列世界经典交响乐曲的演出。之后,老“哈交”才真正成形。

苗笛说,音乐是欧洲侨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交响乐的渴求,促进了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发展。1919年再一次升级而来的中东铁路俱乐部交响乐队,经常在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现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演出,成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叶列娜·塔斯金娜在回忆录中写道:“许多音乐专家认为,哈尔滨的交响乐队总是荟萃着耀眼的音乐界精英,从乐队的成员组成来看,它可以和欧洲最好的乐队相媲美。”

据《哈尔滨西洋音乐史》记载,老“哈交”吸引很多著名音乐家来哈演出。1920年底,被誉为“夏里亚宾第二”的圣彼得堡歌剧院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雅·斯·卢金来哈演出普希金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名剧,轰动一时。1921年,莫斯科歌剧院著名女演员吉·姆·马莫诺娃来哈演出歌剧,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如痴如醉。

老“哈交”小提琴演奏家希多罗夫在《一个小提琴手的回忆:音乐之城哈尔滨》中写道:“那是一个音乐、歌剧、戏剧、芭蕾舞和其他艺术形式繁荣的时代。夏天,在铁路协会的花园里,每晚都有艾玛努依尔·梅捷尔(犹太作曲家)和斯卢茨基指挥的交响乐团的演出。”“还有由希费尔布拉特(第一小提琴)、特拉赫金伯尔格(第二小提琴)、约瑟夫·克尼希(中提琴)和乌利什捷因(大提琴)组成的四重奏。”

1935年,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1936年4月,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下设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响喜歌剧团、哈响吹奏乐团、哈响哥萨克合唱团、巴拉莱卡合唱团、轻音乐团、哈尔滨芭蕾舞团。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1945年8月解体前,一共举行了近200场西洋著名音乐家作品的交响音乐会,传播了高雅艺术经典,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种下音乐的基因。

当年,哈尔滨还有两支活跃的爵士乐队,格依戈涅尔爵士乐队相当有名,1930年应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之邀灌制唱片,一度风靡哈埠。隆斯特列姆爵士乐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一流乐队,不过这支后来闻名于世的俄罗斯爵士乐队,却是1934年在哈尔滨创办的,他的创始人隆斯特列姆1921年来到哈尔滨,1936年去了上海。

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流行,及一批誉满全球的艺术家在哈演出,也带动了哈尔滨本土音乐的发展。从上世纪20年代起,哈尔滨人相继创办了三道街乐社、自娱雅乐社、四姊妹音乐团、哈尔滨口琴社、哈尔滨声乐团等音乐团体。在西洋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音乐在哈尔滨生根发芽。

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

苗笛说,真正让音乐在哈尔滨茁壮成长的,还是外侨音乐学校的创办。建国初期统计,哈尔滨市先后出现由西方音乐家创建的不同规模的音乐学校近30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几所高等音乐学校。

1921年5月,在秦家岗(今南岗区)大直街的哈尔滨商务学堂(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内,几名俄侨发起成立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钢琴大师格尔施戈琳娜曾担任校长。1941年这所音乐学校迁往埠头大同路(今道里区新阳路)哈尔滨交响乐团旧址,后又迁到商务俱乐部(今市科学宫)。据记载,这所学校20多年里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原德意志室内乐创始人赫尔穆特·斯特恩及俄罗斯著名爵士乐队领导人隆斯特列姆等都是从这所学校成长并走向世界的。著名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尔格曾担任这所学校艺术委员会主席,上世纪30年代,他还是哈尔滨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和指挥,为中国培养了傅庚辰、秋里、杨牧云、胡中之、汪云才等一大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

1925年7月1日,小提琴家戈尔德施京及钢琴家迪龙夫妇在埠头区炮队街(今道里区通江街86号),创立了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这所学校完全按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学大纲办学,著名小提琴家戈尔德施京、希多罗夫,大提琴家施贝尔曼、斯图宾,合唱教师拉伊斯基等亲自任教。俄罗斯著名声乐教育家苏石林曾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工作6年,1930年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声乐教授,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声乐家高芝兰、周小燕、温可铮等人。遗憾的是,1936年戈尔德施京因不满日伪统治去欧洲发展,学校停办。在如今修缮一新的犹太老会堂旁边,有一栋犹太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在很多哈尔滨人的记忆中,它以前一直是“朝二中”,直到2014年业余音乐艺术培训学校——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艺术学校在这里开办,这栋小楼的音乐身世才重新被很多哈尔滨人提及,悠扬的乐曲声重新在这里响起。

1927年10月,在俄侨安多格斯基领导的俄侨中学校舍内,成立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1947年3月,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与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合并组成“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校址在今省外办所在地,首任校长由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尔格担任。这所音乐学校不但招收外国侨民,还招收中国学生,如李华国、张丕基等曾跟随希多罗夫学习小提琴,白村、谭维友都曾是小提琴家普尔克拉别克的学生。哈尔滨中央放送局合唱团创办人刘忠、口琴社的创办人袁亚成、王湘都曾就读于哈尔滨音乐训练班,这些人后来成为哈尔滨重要的艺术人才。

苗笛说,俄侨创办的音乐学校自始至终采取淘汰制,从教授的选拔任用到学生的挑选,只要评选小组认定不合格,就会被淘汰。这种真正的专家办校,为哈尔滨的音乐之路打下坚实的地基。

建国后的音乐之路

1958年,在苗石、魏中柯、陈振昆等几位音乐老前辈的奔走下,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所自己的音乐教育机构——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在中央大街1号一栋小楼中创立,中国著名作曲家汪立三、王杨、蒋祖馨、刘时任等来哈任教。

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1965年停办,但在短短的7年中培养出著名笛子演奏家张国华、著名作曲家许镜清和著名钢琴家吴启芳等艺术家。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在哈尔滨拉开了序幕,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学生和教师们作为“主力”参演多场音乐会,唱响了“哈夏”。如今,“哈夏”不仅是哈尔滨夏季的艺术盛会,更引领哈尔滨这座“音乐之都”一年四季歌声飘扬。

2006年1月22日,由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苗笛创建的中国第一家民营的音乐文化展馆——黑龙江音乐博物馆在哈尔滨市诞生,通过《西方音乐的传入》《哈尔滨的西方音乐教育》《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诞生》等11个展区,展现了绚丽多彩、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哈尔滨上百年的音乐历史。它与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众多演出场馆一起,构成了哈尔滨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2016年3月4日,哈尔滨音乐学院正式创建,它是中国第十所独立设置的专门音乐学院,也成为继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之后的中国第四所全施坦威学校。作为一所肩负文化责任与使命的新兴院校,它将成为“音乐之城”哈尔滨的代表符号。

从俄侨创办老“哈交”,到高等音乐学校的出现,再到“哈夏”声名远播。如今,哈尔滨这座“冰城夏都”将再次插上音乐的翅膀,在岁月的“回响”中腾飞。(田青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