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二百六十九篇《常武》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常武


    [经·大雅·之什]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作品介绍]

大雅·常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记述周王亲征徐国史事的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赞美了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状写军队士气和作战气势。

[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明明:明智的样子。

  (2)卿士:周朝廷执政大臣。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指太祖庙。

  (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5)整:治。六师:六军。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爱。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1)陈行:列队。

  (12)率:循。

  (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

  (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处:安。

  (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事与“司”通。绪:业。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16)业业:高大的样子。

  (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18)舒:舒徐。保:安。作:起。

  (19)绍:戴震《诗经补注》:“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20)绎:络绎。骚:骚动。严粲《诗缉》:“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21)霆:炸雷。

  (22)奋厥武:奋发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

  (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濆(fén):高岸。

  (26)仍:就。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27)截:断绝。

  (28)所:处。

  (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30)翰:指鸷鸟。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齐的样子。

  (33)濯:大。

  (34)犹:通“猷”,谋略。允:诚。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36)回:违。

[译文]

看我大周天子多显赫英武,他任命一位重臣卿士大夫,名将南仲是这重臣的始祖,让皇父担任太师主管军务:你要抓紧整顿我大周军队,要抓紧打造兵器准备动武;我们要深怀恭敬戒惧之心,一定给南方百姓带去幸福。

我大周天子对太师皇父说:你下命令给程国伯爵休父:让大周军队左右排列行伍,把作战命令下达全军各部:沿着那淮河堤岸向前挺进,穿越巡察这徐国境内国土;三军儿郎不久留也不驻扎,并把百姓的生计安排妥处。

看多么威武显赫高大雄壮,那是我们威严的大周国王。大周军队从容不迫地开拔,既不急行军也不信步游荡。这引发徐国上下骚动不已,尤其是极大震惊徐国朝堂。就好像清天霹雳头顶炸响,引发徐国君臣们震动惊慌。

我大周军队进攻英勇神武,全军威如雷震势如云水怒。这一班如狼似虎的兵和将,击鼓挺进杀声震天如怒虎。在淮河高岸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在淮河沿岸牢牢站稳脚跟,大周的中军帐在这里扎驻。

大周王朝的军队气势如虹,攻势凌厉犹如冲天之神鹰,三军猛进犹江汉奔流潮涌,守阵地稳固如山岿然不动,陷敌阵犹如决川势不可当,队伍稳扎稳打接力向前冲,威不可测当然也不可战胜,就这样大清洗般大败徐国!

大周天子的谋划实在充分,徐国君臣心悦诚服愿归顺。徐国上下甘拜下风来相融,这是我大周天子仁义之功。天下各地都已经海晏河清,徐国小君定当来朝拜进贡。徐国君臣再不起兵搞叛乱,大周天子班师回朝奏凯旋。

赏析

此诗为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小雅·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定南仲是宣王时人。同时,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据《出车》说“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而“周时用兵玁狁事,其见于书器者,大抵在宣王之世,而宣王以后即不见有玁狁事”;又据《鄦惠鼎》与宣王时《召伯虎敦》文字相类,断定南仲必为宣王时人。另一是程伯休父,《国语·楚语下》云重黎“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此诗是为赞美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而作。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毛诗序》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朱熹《诗序辨说》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此诗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诗人的叙述基本按照事件的发展:首章写宣王委任将帅并部署战备任务;第二章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这两章着重记述史实,一一交代重要人物,虽然极为简括,但却把形势、任务、目标乃至进军路线都说清楚了。这自然是最高统帅宣王的杰作,诗人以最简洁的笔法,表现了宣王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气魄与指挥才能。

第三章写进军。诗人先从“我方”着笔: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不紧不慢,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而敌方,在诗人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徐方阵营骚动、震恐,以致如五雷轰顶,仓皇失措。一镇定,一惊慌,两相对照,显示出王师强大的力量,未战已先声夺人。

第四章写王师进击徐夷。诗人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奋发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敢,极力突出王师惊天动地的气势。以此击徐,无异泰山压顶,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王师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断了徐淮的联系,还俘获了大批叛军,进而扎营于此,为剿灭敌人作准备。全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进军的形势,充分显示出王师的压倒优势。第五章写王师的无比声威。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第六章写王师凯旋,归功天子。诗人先颂扬天子计谋允当,再说胜利是“天子之功”,然后写到王下令“还归”,叙述次第井然。“王曰还归”回应篇首“王命卿士”,一反映今日胜利的踌躇满志;一表现昔日大敌当前的凝重心境,前后鲜明对照,首尾相连,结构完善。此章造句颇奇特,双句、单句“徐方”二字交替使用,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诗人反覆提出“徐方”,正见出对这次平徐胜利的特别重视与喜悦。徐为淮夷大国,屡与朝廷抗衡,今已降服来朝,自然极为可喜可贺,要津津乐道;同时又是天子亲征,诗人怎能不张大其功,宣扬徐方“既来”、“既同”、“来庭”、“不回”。可见连用四个“徐方”既是内容使然,又是抒情志感的需要,并非故意造奇。

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很发达,但如《大雅·常武》一诗,尽管在细节的叙述上精详远不及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却也神完气足,其叙事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尤为一大特色,从诗歌艺术上说,即使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似也不遑多让。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赋也。宣王自将,以伐淮北之夷,而命卿士之谓南仲为太祖,数兼太师而字号皇父者,整治其从行之六军,修其戎事,以除淮夷之乱,而惠此南方之国。诗人作此以美之,必言南仲大祖者,称其世功以美大之也。”

第二章:“言王诏尹氏,策命程伯休父为司马,使之左右陈其行列,循淮浦而省徐州之土,盖伐淮北徐州之夷也。上章既命皇父,而此章又命程伯休父者,盖王亲命大师,以三公治其军事,而使内史命司马,以六卿副之耳。”

第三章:“夷厉以来,周室衰弱至是,而天子自将以征不庭,其师始出,不疾不徐。而徐方之人皆以震动,如雷庭作于其上,不遑安矣。”

这是一首记述周王亲征徐国史事的诗歌。题目是《常武》,取名不知何出,疑为《尚武》,似合文义。

战前动员:周王已经整装待发,他是那样威武显赫,英姿勃发,盔甲鲜明。他命令卿士——这个卿士,他太祖是南仲,他现在是太师,掌管军队——皇父:整顿我们的三军儿郎,打造我们的兵器装备。告诉我们的军队,要深怀恭敬之心,戒惧之意,我们这是去造福南方之国的,不是去祸害百姓的。一个“惠”字,这是周王在表白自己发动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师为仁义之师,战为义战,要施仁道的。

下达命令:周王对尹氏太师(内史策书?)说,你向程国伯爵休父传达命令:让军队左右排列成行,给他们下达训令:沿着淮河的岸边行军,巡遍徐国全境,不久留(有人解留为刘,杀?)不驻扎,把老百姓们的生计安排妥当。不扰民,这正是仁义之师的特征啊。

以静制动:威势显赫,高大雄壮,你看我们大周天子多么有威严派头啊!呵呵。天子是有震慑力的。再看我们的军队,王师行进状态是这样的:舒缓从容地进发,既不紧张,也不悠游,总之不紧不慢,从从容容。就这一点,作用不小,徐国方面就引发了连锁反应,骚动不已,大为震惊。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啊!如何震惊呢?作者接着又写下重重的一笔:如雷如霆,雷霆万钧,就好像霹雳响在头顶!

王奋厥武:我大周军队发起冲锋,勇猛冲杀,威如雷震,势如虎怒:这一班如狼似虎的兵将,击鼓挺进,杀声震天,犹如怒虎,咆哮如雷。大周勇士们在淮河高岸之上摆开战场,围得水泄不通,乘胜捕获大量俘虏。在淮河沿岸阵地上牢牢地站稳脚跟,这里成了大周中军帐驻扎的地方。

大征徐国:大周军队在周王御驾亲征之下,气势磅礴,摧枯拉朽,攻势之凌厉如一飞冲天,之众如江汉汪洋;防御如山岿然不动,进攻如川势不可当;冲锋连绵不断,阵脚不可撼动;以威不可测的气势,以不可战胜的士气,大战徐国,大败徐国!这一章运用连珠般的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对周朝王师进攻战斗的态势进行描绘,非常精彩。

班师回朝:我大周国王谋略确实充分有效,把徐国方面招徕归顺过来,他们心悦诚服了。徐方和大周融为一统,这是我大周天子的武功啊!诗人并没有说这是战争的胜利,这是战士的功劳,而是归功于天子之谋、天子之道,还是强调义战之功,仁义之功。天下平定,徐人来朝。他们不再背叛王朝,我王班师还朝,大军凯旋归来!

此诗写军队士气和作战气势,有很多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如雷如霆,如震如怒,如虎,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如川,等等。

佚名

赏析

    

 《毛序》说:“《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但从内容上看,这应是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诗。

这是反映宣王时期平叛的颂诗之一。周厉王时期发生连年大旱灾,造成了全国大饥馑,导致农民大逃亡。周厉王不仅不去解救,反而采取高压手段,结果爆发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之乱。由于国内发生了动乱,外族便乘虚而入,不断侵犯周王朝的内陆,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元前827年宣王即位后,便组织力量对西戎和北方的猃狁进行讨伐,把他们驱逐出周朝的国疆之外。周朝的西北和北方国防,至此在宣王前期相对稳定了。接着,宣王在公元前823年向南方和东南用兵,征讨“不庭”即不来朝见归附者,先后命方叔平荆蛮、召虎平淮夷,宣王又命大臣皇父为统率亲征徐戎。宣王六年,终于征服了徐国,收复了淮北一带的地方,安抚了南方诸国,解除了周王朝的边患。因此诗人作诗赞美之。

首章命南仲为卿、皇父主兵,整顿兵备,平定徐戎;二章命休父副之,职在主谋,王师名为巡视淮徐,实要诛其暴君吊其民。三章写周天子亲征徐方,王之军行,舒缓而不懈怠,自然令敌方惊恐。不以残暴手段去攻灭,而以威力去征服。此乃用兵之道:不战而屈其兵。四章专叙征淮,正义之师军威严整,动如雷霆,进如猛虎,震天动地,投鞭断流,王师所到之处,无敌不摧,无攻不克,而敌人丢盔弃甲慌不择路。五章又专写征徐,极言军势之盛,战事一开,王师就如苍鹰从天而降,如高山屹立不可动摇,如大水破堤不可抵御,加之用兵如神,不可测变。这样的王师岂能不胜、岂能不使徐国归服?六章总结征徐之战,归功于“宣王平叛的谋策睿智英明”,不仅“徐方很快就顺服前来归降,骄蛮徐国已然称臣属一统”,而且“徐君他来到军帐恭拜我王”。至此,“四方的所有边疆已经平靖”,“王颁旨整军威班师回周京”。诗人带着爱国的豪情直抒胸臆,赞美了周宣王的平叛之功,赞美了勇猛的将士和军队,为我们勾勒了一位富有韬略的英明天子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无论在任何时候,盼望和平统一与国家稳定将永远是人民的唯一希求。在多数情况下,人民是要和平而反对战争的,贤明的君主也是要和平反对战争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当只有用战争去制止战争、用战争去平息叛乱制止分裂时,人民会在领袖的统率下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消灭战争这个恶魔,从而赢得新和平的到来。这是正义的战争,而正义之师是不可战胜的。本诗所叙述的历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佚名

赏析

        

《大雅·常武》记叙了周宣王亲征徐方这一历史事件,是一首战争叙事诗。

彼时周王朝王室经济和声威双重下降,徐方地望所在的淮河流域经济资源丰富,宣王亲征此地,王室在经济和声望上都获得了提升。全诗激情洋溢,颇具盛世中兴气象。

关于此诗作者,历史上主要有召穆公、淮人、尹吉甫这三种说法。笔者结合诗歌本身艺术特点以及所处历史时代背景,认为将诗作者定为尹吉甫是较为合理的。

《常武》名篇问题,是《常武》研究中众多问题中最为复杂、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或认为诗篇名有误,或对“常武”二字解说纷纭。笔者采用传统训诂学方法,并结合诗义及宣王朝历史背景、姬周王朝治国方略等来考查,认为“常”通为“尚”,“常武”即“尚武”之谓。

在地理、人物以及词语考证方面,以诗文为本,以训诂学方法为手段,以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内容为参照,认为:“徐土”、“徐国”、“徐方”,三“徐”所指为一,都指徐国,而不是兼称“淮徐”。古徐国由于战争等原因,其地望有一个迁徙的过程,在西周末期,即是本诗所言,到达了淮河流域。

古徐国国势有一个强大到衰亡的过程,结合本诗记载及其前后活动踪迹来看,可以推定徐人在本次战争中损失惨重,战后完全臣服于周王朝。

“南仲”为宣王朝人,“大祖”为大祖庙之义。“大祖”一词横贯一、二章,言南仲、皇父、程伯休父均在大祖庙命之。“皇父”与《十月之交》皇父并不同。

“三事”指理政、执法、治民,“三事就绪”就是指要将这三件事安排得妥妥当当。

在上述研究之外,笔者认为,《常武》是即是诗,又是史,而从兴兵布阵的描述看,分明暗藏兵法。所以主张从文学、史学、兵学三方面对其解读。《常武》诗六章皆赋,铺列排陈,气势浩大,对汉赋有直接影响。本诗还带有史诗性质,对于研究古徐国历史和西周军礼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文中串联和排比迭出,勃发文势中见逼人兵气,诗第五章对后世兵势描写有启迪意义,可称后世兵学之初祖。

佚名

赏析

《毛序》说:“《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但从内容上看,这应是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诗。博友正道人生如是说。百度百科说:‘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毛诗序》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朱熹《诗序辨说》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各是一家之词,姑且说之,姑且听之罢了。

首章,百度百科:首章写宣王委任将帅并部署战备任务。显赫明察的王啊,命令卿士南仲大祖及太师皇父:整治我天子的六军,以实行我的战事。既儆又戒,惠及此南国也。南仲大祖,有些不明白。毛以为,……王今命卿士南仲者於王太祖之庙,使之为元帅亲兵。这个解释有些勉强。又没有更好解释。敬,有说借作“儆”。又说通“警”,警惕。

二章,百度百科: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王对尹氏说道,命令程伯休父,左右展开战斗行列,为我天子的军旅警戒。沿着那淮浦,向着这徐国土地巡视,不留蛮首不处罚百姓,建立三有司就绪。显然程伯的军队是天子的偏军,负责外围警戒和建立地方政府的三有司。这项任务的协调由尹氏尹吉甫直接负责。陈行:摆开战斗队形也。浦,水滨岸边。不留不处,是天子所采取政策:不留匪首,不处理百姓。毛传:诛其君,吊其民,为之立三有事之臣。三事,三有司。《十月之交》云:“择三有事。” 淮浦,应是地名。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淮浦县(在今江苏涟水),因位于淮河之滨,属临淮郡。汉朝前应有这个地名。

三章,百度百科:写进军。诗人先从“我方”着笔: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不紧不慢,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而敌方,在诗人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徐方阵营骚动、震恐,以致如五雷轰顶,仓皇失措。一镇定,一惊慌,两相对照,显示出王师强大的力量,未战已先声夺人。显赫威武之王,有严格的纪律。王舒缓从容确保作成,既不连续行军也不游游逛逛。徐方不断地骚动,震惊了徐方。如听到雷霆一般,徐方震惊了。震惊徐方,徐方震惊,颠倒用词,完全显示了震惊连连。妙极!绍:笺云:绍,缓也。字典:连续。保作:笺云:作,行也。毛传:保,安也。我意:确保作业。绎,毛传:绎,陈。笺云:绎当作驿,徐国传遽之驿。诗集传:绎,联络也。都勉强。

四章,百度百科:写王师进击徐夷。诗人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奋发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敢,极力突出王师惊天动地的气势。以此击徐,无异泰山压顶,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看:王师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断了徐淮的联系,还俘获了大批叛军,进而扎营于此,为剿灭敌人作准备。全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进军的形势,充分显示出王师的压倒优势。王奋起其威武,恰似震怒一般。前进其召虎大臣,望上去似哮虎。布阵屯兵于淮水高地,捉拿俘虏不止。截断那淮浦,作王师之驻所。虎臣,我以为是指作者自己,大臣召虎也。阚:《说文》阚,望也。从门,敢声。望或倚门倚闾,故从门。字亦作瞰,作矙。《广雅》阚,视也。虓,虎吼。铺,铺开阵势。敦,笺云:敦当作屯。毛传:濆,涯。笺云:淮水大防。《说文》濆,水厓也。淮浦,地名,见二章解释。

五章,写王师的无比声威。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诗集传》)。王的军旅人马众多喘声似雷,如飞似翔之疾,如长江似汉水之众,如山包一样不可动,如川流之不可防,绵绵不断又翼翼小心恭敬,不可预测不可战胜,似水洗般征伐徐国。啴,喘息声。翰,本义:天鸡,也叫锦鸡或山鸡。高飞貌。苞,同‘包’,山包。濯,水洗。毛传:濯,大也。“濯,大”,《释诂》文。

六章,写王师凯旋,归功天子。诗人先颂扬天子计谋允当,再说胜利是“天子之功”,然后写到王下令“还归”,叙述次第井然。王计谋还在充实满足之中,徐方即来投降。徐方既已大同,完全是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也来庭帐投诚。徐方不再回叛,王曰罢兵还归也。犹,毛传:犹,谋也。笺云:犹,尚。允塞:汉典:充满,充实。满足。允敬塞则之意。回:违背。《诗·大雅·大明》厥德不回。

这篇诗歌和《江汉》风格用词十分相近,应出自一人之手。虎臣,应是召虎自己。不管召虎多么谦虚,仗是他打的,他不能否认,还会有蜘丝马迹的。汉文帝曾夸赞张辽“此亦古之召虎也”。可知召虎多么勇猛又多么智慧。然召虎忠心一片,张辽则与吕布同被骂为‘三姓家奴’,实在无法比矣。

宣王期《大雅》至此结束。

佚名

《常武》   [经·大雅·荡之什]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译文:

看我大周天子多显赫英武,他任命一位重臣卿士大夫,名将南仲是这重臣的始祖,让皇父担任太师主管军务:你要抓紧整顿我大周军队,要抓紧打造兵器准备动武;我们要深怀恭敬戒惧之心,一定给南方百姓带去幸福。

我大周天子对太师皇父说:你下命令给程国伯爵休父:让大周军队左右排列行伍,把作战命令下达全军各部:沿着那淮河堤岸向前挺进,穿越巡察这徐国境内国土;三军儿郎不久留也不驻扎,并把百姓的生计安排妥处。

看多么威武显赫高大雄壮,那是我们威严的大周国王。大周军队从容不迫地开拔,既不急行军也不信步游荡。这引发徐国上下骚动不已,尤其是极大震惊徐国朝堂。就好像清天霹雳头顶炸响,引发徐国君臣们震动惊慌。

我大周军队进攻英勇神武,全军威如雷震势如云水怒。这一班如狼似虎的兵和将,击鼓挺进杀声震天如怒虎。在淮河高岸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在淮河沿岸牢牢站稳脚跟,大周的中军帐在这里扎驻。

大周王朝的军队气势如虹,攻势凌厉犹如冲天之神鹰,三军猛进犹江汉奔流潮涌,守阵地稳固如山岿然不动,陷敌阵犹如决川势不可当,队伍稳扎稳打接力向前冲,威不可测当然也不可战胜,就这样大清洗般大败徐国!

大周天子的谋划实在充分,徐国君臣心悦诚服愿归顺。徐国上下甘拜下风来相融,这是我大周天子仁义之功。天下各地都已经海晏河清,徐国小君定当来朝拜进贡。徐国君臣再不起兵搞叛乱,大周天子班师回朝奏凯旋。

关于《常武》的诗旨,有争议。

一曰争议于主旨。 《毛序》曰:“《常武》,召穆公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

但从内容上看,显然《常武》应是赞美宣王平定国叛乱的诗。宋代朱熹也解曰:“宣王自将,以伐淮北之夷,而命卿士之谓南仲为太祖,数兼太师而字号皇父者,整治其从行之六军,修其戎事,以除淮夷之乱,而惠此南方之国。诗人作此以美之,必言南仲大祖者,称其世功以美大之也。

二曰争议于作者。关于此诗作者,历史上主要有召穆公、淮人、尹吉甫这三种说法。今人多认为将诗作者定为尹吉甫是较为合理的。

三曰争议于诗题。《常武》名篇问题,是《常武》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因之《常武》诗篇,无一句出现“常武”一词。或认为诗篇名有误,或对“常武”二字解说纷纭。今人多认为“常”通为“尚”,“常武”即“尚武”之谓。

关于《常武》之背景为,周宣王之父周厉王时代,执政混乱,四处反叛,外有夷狄,内有不庭。宣王遂亲征平定国之叛乱。

关于诗文,《常武》一诗是反映宣王时期平叛的颂诗之一。

宋代朱熹诗集传》曰:“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前篇(指《大雅·江汉》)召公帅师以出,归告成功,故备载其褒赏之词;此篇王实亲行,故于卒章反覆其辞,以归功于天子。”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更细解曰:“诗首命将,次置副,三乃亲征,四五则皆临阵指麾,出奇进攻诸事。盖誓师则必敬必戒,整队则成列成行。循淮而下,直薄徐土。军未行而先声已震,阵甫列而丑虏成禽。静守则如山之苞, 势不可撼;动攻则如川之流,气莫能当。有猛士尤贵奇谋,故不测而不克;有偏师及行正道,故绵绵而翼翼。截彼淮浦,防其逸,尤用击援;濯征徐国,擒渠魁,并剿余孽。是一篇古战场文字。”

故此,后世认为,《常武》乃兵学之初祖也。

◆  ◆  ◆  ◆  ◆  

诗经269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