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黄昏夕阳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江山携手 2017-05-17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间段,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或景色,而已成为诗人借以抒发心中复杂情感的意象。

  

  孤独惆怅

  

  黄昏时候,太阳徐徐而落,纵有好景,亦不过转瞬即逝,给人一种美丽而又伤感之情。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落日、树木、山川、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带有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审美对象。特别是残阳晚照下的小桥流水、落花衰草、残垣断壁、归雁鸣蝉,极易使人生发出悲伤凄凉的感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渐渐落下,人们都该进入温暖的梦乡了,只有孤独的游子还在天涯漂泊。这里,“夕阳西下”是游子断肠的触媒,也是人物活动的大背景,在如此苍凉的环境之中,怎不令人断肠呢?“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每日黄昏时候,景色凄迷,烟霭迷茫,是最难捱的,孤独难耐,算来“我”这一生还能消受几个这样的黄昏啊!这里的黄昏亦是令人伤心憔悴的时刻,甚至可以断送人的生命。而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无一不流露出浓浓的孤独之情。

  夕阳西下,是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太阳东升西落也是自然规律,晏殊却忍不住要问“夕阳西下几时回”。“几时回”三字,有抚今追昔的意味,流露出对时光消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这句是即景抒情,不仅包含感性活动,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人是无法阻止的,既然留不住,就不得不寄希望于它的重现,然而今日的夕阳还是昨日的夕阳,今日的人事就不再是昨天的人事了。如此,一直重复下去,就算是夕阳很快回来,又有何用呢?所以,“几时回”三字,还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明知返而无益的纡细心态。

  《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上阕以景开篇,以景收束,中间夹杂情感,将秋晚日暮的萧条景象和离别时忧伤悲凉的凄惋情绪融为一体。其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几句,是作者极目天涯所见,景是极其美丽的,情感却是极其悲痛的。在烟霭纷纷之中,夕阳缓缓而落,而斜阳外还有几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亦有一弯流水环绕着孤村。暮色沉沉,正是闭门歇息的时候,寒鸦尚且思巢,流水尚且恋村,何况漂泊离乡的游子呢?作者在这里只写景物,把游子之悲以极其凄美的景物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可以看作是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的原型,有“昏鸦”,有“流水人家”,也有“夕阳西下”,只不过没有点明“断肠人天涯”而已。 

  与之类似的除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结尾几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描写的是黄昏景色。正当作者想还乡之时,看到的却是一抹残阳,几只寒鸦。夕阳象征人生迟暮,“人老去西风白发”的作者,面对斜阳已有无限的感慨,更何况回首天涯时一片苍茫,家乡不知在何处,只看到几点寒鸦。这几句以景结情,是景语,又是情语;既是作者眼前的凄凉实景,又是作者半世人生路途的写照。这暗淡苍凉之景,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出自柳永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由一个“念”字领起,表明以下景物都是想象中的。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既然口中说不出一句话来,心中必然有千言万语,“念去去”两句就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想到这一去,山一程水一程,迢迢千里,定是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楚天一望无际,此后相见就渺茫无期了。“去去”二字,用得极好,写出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情,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画,但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这天容水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烟波”已是迷离,又加之灰蒙蒙的“暮霭”,更曰“沉沉”之暮霭,着色一层浓似一层。这两句不仅刻画出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此外,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自来被认为是《清真集》中代表作之一,而“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历来受到赞赏,谭献甚至在他的《谭评词辨》中说“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斜阳冉冉春无极”句,把情感宕开,转写景物,却又不单纯写景。它把所有的心绪都融化在斜阳里,融化在春日里,使得情与景完全浑融在一起,看似只着眼于春色暮色,似乎因眼前的美景而忘记了离愁别恨。叶嘉莹教授解释说这一句为什么好,“因为它从那些越积越多的离愁别恨中一下子跳转出去了,但这一跳转不但没有能甩脱那些离愁别恨,反而使周围整个春天的环境都染上了离愁别恨!看似解脱,实际却是一种更深的沉溺”。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释“斜阳”句云:“一句中含两意,一日光景已近黄昏,春光却无限,也是无穷的。”“斜阳冉冉”,代表的是时间的消逝,而“春无极”,则是形容空间漫无边际。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斜阳冉冉”与“春无极”囊括了人类生活舞台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离与合、悲与欢,生命的消逝与永恒、有限与无际。

  周邦彦还有一首词《瑞鹤仙·悄郊原带郭》,描写偶遇旧相识。其中“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几句,是词人送客归去之后所见的夕阳之景,表现出了深深的离愁别绪。此刻已经是斜阳西落,太阳慢慢地收敛起了自己的余晖,只余下一些,仿佛还在留恋城楼上的那一角栏杆。词人把夕阳的余晖比喻成“馀红”,新而奇,而且仿佛把自己的情感也全都寄托在了这馀红上,又仿佛自己便是这馀红的化身。斜阳的余晖舍不下城楼上的栏杆,所以迟迟不肯收起最后的一抹光芒,词人也便像这余晖一样,不舍得已经离去的行人,迟迟不肯收起望远的目光,不愿回去。此刻,词人便是余晖,余晖便是词人,两者融为一体,都被浓浓的离愁别绪所侵染。在这样的伤感失意的情绪之下,词人饮酒大醉,作为愁绪的发泄,也是可以想见的了。

  

  黄昏美景

  

  夕阳是黄昏的一个标志性景物,它朦胧而幽微,它热烈而奔放,晚霞绚丽多彩,景色十分绮丽,这是大自然在一天将尽时给予人的最美好光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是王维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自古以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是最为广袤无垠的一片土地,所以诗人下了一个“大”字,钝而真。边塞一片死寂,荒无人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所以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荒凉大漠,只一道浓烟,所以诗人称之“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单调的特点,又衬托出边塞将士的孤独无依。紧接一个“直”字,又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就像将士们守护边关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样,耿直无二。沙漠上环境恶劣,寸草不生,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沙漠的大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落日,是令人感伤的意象,有垂暮之感,诗人用一“圆”字来形容,反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所特有的夕阳景象,而且还蕴含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了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令人如身临其境,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王维写山林的空寂幽深,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他撇开了声音,通过色彩和光芒的描绘来衬托环境之静寂。夕阳的一道余晖,穿过层层密障,直射入深林之中,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之上。此时的天色已经昏暗,各类景物斑驳陆离,明暗对比十分鲜明。近处是投在地面上的渐渐拉长的树影,丛林深处则因幽暗而显得十分幽邃。同时,“青苔”是阴暗的代表,而“返景”则是光明的象征,它们都是自然界常见的事物,一阴一阳,相互融合,妙不可言,具有深深的禅意。同样写环境之清幽寂静,杜牧则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写静。在《题扬州禅智寺》一诗中,诗人写道:“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深树”可见树林阴翳,枝叶茂密;“暮霭”更显灰暗迷蒙;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可见环境之清幽宁静。“斜阳”相对“暮霭、深树”来说则显得明丽而温馨;而“小楼”则又遮挡了光线,使得那一抹明媚之色,渐渐变得黯淡下来。这所有的变化带来的效果却是格外的幽静沉寂。王禹偁描写山林的寂静时,则主要从听觉、视觉写山中暮景,以体现出山村的幽静。“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王禹偁村行所见黄昏美景,前句写傍晚时分千山万壑回响起秋声,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耸立在夕阳的晚照里,默默无语,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显示出山村傍晚的寂静。山峰本来就是不能“语”的,而作者仍强调其“无语”,仿佛是说它们本来能“语”,而此时忽然变得沉默,保持“无语”的状态。作者如此安排,使得写景富有情趣。

  夕阳西下,往往伴随着灿烂的晚霞,那绮丽的霞光亦是一抹亮丽的风景。“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这两句是对夕阳景色的描写。上句写天色渐渐昏暗,夜幕也渐渐落下,夕阳昏暗的光芒在整个山林沟壑之间,逐渐收拢聚合,慢慢消逝。下句则写天边的落日流霞,渐渐凝聚,仿佛将傍晚沉重的雾霭一块带去,飘远消散。这两句诗描写夕阳景色尽态极妍,极重骈偶炼句,景情相生,气候景象出奇,水光山色绮丽,体现了南北朝宋初诗风的一些特点。

  马戴在《落日怅望》中写道“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夕阳从远处高大的树木上沉落,那火红的残阳余晖照耀着秋山,使得满山通红,好似山上的野火在熊熊燃烧。这一联的景物描写,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十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一个“下”字,写出了斜阳由树梢渐渐沉落直至隐没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烧”字,极写落日余晖之红,为画面增添了浓重的色彩感;而一个“入”字,则刻画出夕阳余晖洒遍秋山的动态过程,暗示出诗人伫立之久,忆念之殷。此外,夕阳在古诗词中是衰落、迟暮的代名词,而作者在这里言“微阳”,更加重了人生易老、感时伤逝的情绪。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两句,出自李觏的《忆钱塘江》。,诗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写夕阳晚照下的钱塘江美景,并以一个“醉”统摄全篇,十分新奇独特。这两句描写了一幅夕阳余晖映照江面的壮美画图。“满江涵返照”五字,概括力极强,把残阳铺射在水中以至江水通红、波光粼粼的景象一语概括。唐白居易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而“满江涵返照”所刻画的不仅有白诗的意境,还给人以悠悠不尽的余味。最后,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的比喻,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虚实结合,展现了钱塘江幽美宁静的一面,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更多描写黄昏夕阳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夕阳映水,一般呈现的是血红之色,而在王维的笔下,日落时的江湖之水却是白色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两句,对仗工整,气度不凡,写湖中江上的壮阔景色。黄昏之时,落日的余晖映在宽阔的湖面上,又被湖面反射出来,湖面反射的光芒与落日的余晖相互融合,成为一片,白得耀眼,十分璀璨夺目;江潮滚滚而来时,场面宏大,吞天饮地,整个天地都为之变色,天地之间被映成了一派青色,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落日余晖之际,江湖天地之间,忽而“白”,忽而“青”,两种颜色相互辉映,色彩分明,看似清淡却不失气势,令人瞬间为之一振,显现出诗人深厚的笔下功力。

  

  田园生活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对夕阳会有较深刻的体会。每到了夕阳西下之时,就意味着一天的辛苦劳作就结束了。黄昏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之中,炊烟袅袅升起,灯火欢快地跳跃,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谈天,这种温馨恬静是白日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正如诗经中描绘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乡村黄昏时特有的景象,反映了禽畜日而出暮而返的生活规律,有一种天然的妙趣。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也归了家。然而,这极其普通的景象,却是很感人的,因为它是带有人的情绪的,正是它触发了思妇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殷切思念。

  陶渊明的笔下,夕阳下山不仅是一种自然美景,还是一种恬淡的人生态度,一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境界。诗人隐居于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眼中的南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的南山飘浮着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宁静悠然;山中的飞鸟结伴而飞,归向树林,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佳景。这些景物自然是美的,但也不单纯指自然景物,也是作者恬淡充实而无所外求心境的体现。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与自然完美浑融的境界。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仅在勉励自己“还”,还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在这里,夕阳不再是没落衰败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它已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代表着大自然由躁动归于宁静,也代表着劳作一天的人们开始享受宁静安闲的时光了,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也如王维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田园暮归图。夕阳西下,余晖洒遍村落,为山村蒙上了一层金黄色,此时牛羊归村,渐渐涌进小巷深处。斜阳、村落、牛羊、小巷,这些都是山村中的寻常景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和谐温馨,处处透露出一种恬淡情怀。也有张舜民的“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这两句诗将薄暮笼罩下的农村景色作了高度的浓缩:夕阳西下,原野上呈现一片金黄色,村子也沐浴在夕照中,显得极其温馨美好。这时一头牛慢悠悠地沿着小路回村,而牛背上并没有牧童,有的却是一双乌鸦,仿佛是老牛正把他们带回村庄。“夕阳”二字包含了整个村子以及原野在暮色中呈现出的景色,属于全景镜头。而老牛回村这一情景则属于一个特写镜头,作者通过对缓缓而归的老牛的刻画,表现出夕阳中的农村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

  总的来说,黄昏的意象里大部分笼罩着浓重的悲凉之雾,它带给人以死亡迫近的忧惧;以及苍茫的历史意味,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责任编辑:夏素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