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研究】《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唐星

 水墨清欢555 2017-05-17

【作者简介】唐星(1990—),字溥天,河北张家口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与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西域研究》、《东亚文献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华辞赋》、《当代诗词》等期刊发表文学作品五十余篇(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汉唐时期的西域文学研究》等三项,主持科研创新项目《文学合流视域下的南北朝“缘情”比较研究》一项。现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中国乐府学会、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担任西部青年国学促进会主席,兼任中国文史哲研究中心副主席。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两个至为重要的概念。夏之放先生在其《以意象为中心话语建构文艺学理论体系》认为中国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可以以意象为核心来建构,顾祖钊先生《艺术至境论:中西文学理论走向融合的通道》中进一步认为意象、意境与典型共同构成三元的艺术至境论。

然而,当我们从历时性角度来观照中国古典诗学时,却发现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大多时候是模糊的,前后指称不一,使用纷乱。

意象从其语源和本义来说,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二是构思阶段的想象经验,源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但意象决不能以名词的形式孤立存在,因为名词本身不带有诗性意义,只能提示类的概念,必须经过陈述,使诗性意义逐渐附着上去,所以,意象的本质就应该是被诗意关照的事物”(参见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关于意境,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但这个定义并不恰切,因为意境是作者创造的,而作者实际上创造的只是文本,这个文本本身具有物质性,“是一个不以阅读与接收而改变的自足性存在”,所以意境其实就是作者创造的文本。而它的本质便是具有呼唤性的意象结构,进行结构的方式是情景交融

质而言之,意象便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意境则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呼唤性的本文”(参见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下面笔者以这两个定义为标准来考察高适、岑参边塞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意象而言,大致分为志士意象、大漠意象、边塞将士群意象;意境方面,则有昂扬向上的意境、荒茫凄凉的意境、和乐安闲的意境、奇伟壮丽的意境。

先来看意象首先是志士意象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诗人以自己亲密接触艰苦边地的勇气和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为依托来作诗。他们诗中的志士本着保边卫国的坚定信念,义无返顾的奔赴边疆,投身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誓与国家共存亡。是现实需要与理想希求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是大漠意象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节录)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参《过碛》)

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岑参《北庭贻宗学道别》)

诗人将绝域特有的典型地理现象摄入笔端,熔铸自身的生活经验,塑造出了狂风怒卷,砂石乱滚,千里流沙,枯黄凄寒的大漠意象,让人闻之而不胜唏嘘。

最后是边塞将士群意象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将士们“摐金伐鼓”集体出征,队伍“旌旆逶迤”,阵前杀伐攻战,不输男儿本色,不忘皇恩浩荡,战后队伍稀落,尸横遍野,血肉模糊。

来看意境

首先是昂扬向上的意境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在边庭告急的大背景下,一个个志士心怀家国之志,意气高昂,慷慨豪迈的奔赴疆场。这样,以意象为基础,杂以环境氛围,点染以捐躯赴国、英雄主义的精神气概,营构出昂扬向上的意境。

其次是荒茫凄凉的意境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雪拂毡墙湿,风摇毳木膻。(岑参《首秋轮台》)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节录

平沙万里,苦寒萧瑟,战火纷飞,艰苦恶劣的环境、残酷频繁的战争杂以悲壮之情,构成了意与境的和谐。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画面有镜头感的两组切换,则丰富了意境的自足性。

再次是和乐安闲的意境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高适《九曲词三首》其二)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郡王能汉语。(岑参《与孤独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卿》)

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遍能照列卿。(岑参《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寺卿》)

边地各民族间欢饮醉歌,友好相处,和睦生活的画面折射着诗人一番美好的寄托和一颗博爱之心,这种美好心灵与和谐画面的契合,便形成诗歌和乐安闲的意境。

最后是奇伟壮丽的意境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岑参《经火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录)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节录)

火山突兀,火云浓厚,天山积雪,阴崖冰封,飞鸟断绝,酷寒风猛,雪片铺天。边地独特而奇伟的自然景观冲击了诗人的视觉与心灵,在对自然伟力的崇拜下,诗人探索神秘自然的欲望被激发,诗人以现实环境为基础,以真实感受为依托,放飞神奇的想象力,整体构筑起奇伟壮丽的意境。

总的来说,高适、岑参边塞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在大唐盛世雄风的浸染下带有浓郁的边地气息,是诗人立足情感对边地人、事、景的有意识加工出来的具有独特性和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呼唤性本文,以悲壮苍凉为主色调,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由此看来,果不其然。

【责任编辑:兰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