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实战二十一策(上)

 昵称42455701 2017-05-17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预告时,子禾发微信问我:

老大,下一篇咱非得用这标题吗?

 

当初我坚持用这个标题,他就好嫌弃:

很不90后,不好传播,打开率会极低。。。

 

我去~

 

小屁孩时,毕恭毕敬在方格纸上习作。

写完装进黄皮信封,贴好邮票,然后兴冲冲跑到校门口那个老旧的邮箱旁,小心翼翼地把信投进去。

然后数着日子忐忑不安地等。

有一天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还有几十块钱稿费。

一下子觉得自己老猛了。

那小屁孩,敢把自己写的东西叫“作品”。

 

也许这样的标题会有预料中的吐槽。

毕竟这年头写东西就像买衣服,

都在屁颠屁颠地换着口味迎合市场。

应该这样,职业嘛。

不投其所好,供需关系都搞不清,那还搞个屁啊。

但我又不靠这个吃饭,

过去没有,那将来就更不可能了。

写这个号,只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点给自己多个交代的事。

搞那么烦,特么累不累?

而且,满大街都是标题党,到处都玩逗比,

也整这套?

那劳资也太不酷了。

 

最重要的是,这个话题只能如此。

就像国内某商学院,在业内一直挺与时俱进。

“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你说屌不屌?

但那几门最经典的必修课,

再与时俱进也不可能换标题。

换了,谁还心甘情愿付那么多学费?

 

我并不纠结标题叫什么,

但人过了青葱懵懂的阶段,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还是要审慎一点。

自己做到的,才是真正的说服力,

所以才敢拧干了说话:


第一策:

跟对人,做对事。


什么是做对事?

5月9号发文《“去你大爷!”“我来成就你”》中“成就老板,就是成就自己”部分的核心观点。

 

再谈一下关于“跟对人”的话题:

你把做一件事的眼光放三年看,会发现同台竞技的人太多,会觉得比你更逊的人却有更好的赛道和机会,会认为眼前的收获在传统的价值标尺度量下自己挺屈。

但如果你放眼五年十年,放在一个最大可能赋予你成长可能的合作环境,结合不断靠近和成为领航人的可能性,那些“屈”就是未来让你强大的最佳差异性。

 

视野决定格局,

格局培养靠影响力带动,而不是靠自己去悟。

起步时,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与有格局感的组织同伍,

才能明白自己的远方在哪里。



“跟对人”的另一条经验——一个好的上司:

台上暴君,台下兄弟;

战场魔头,生活善者。

角色和场合对换,或者入戏太深换了场合而角色不易,相处起来就会太累,工作上配合自然也难长久。


第二策:

行动时要快,上台阶要稳,逆境中要慢。


人生的出场时间非常重要。

“快、稳、慢”,这三步的曲线过程又是环环相扣的。

 

我没毕业已是外企部门经理,又经历转行、从基层起步、再上管理岗位、跳槽做“职业经理人”、第一次创业,过了五年却又回到了基层管理岗位。

我曾反复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能再来一遍,这五年能不能成长地更快一点,发展更好一点?


如果这种可能性成立,那前提就是把握好合适的出场时间,该稳的时候慢下来,该慢的时候稳下来。

可是最惨痛的经历都和求快有关。

求快的心态破坏了 “上台阶要稳”和“逆境中要慢”的节奏。

事实上,第一次做“职业经理人”显然火候不够,直至今天仍羞于分享这段经历。而第一次创业出任CEO虽然有了一定管理经验积累和行业资源,但说到底还是“底子”太薄。

 

人生没有如果和重来,但掉过的坑可以给未来的路更多警示牌。

很多年轻的职场管理者很在意晋升速度,

很多中层经理人很猴急自己的创业时机。

这个时代永远不缺机会。

缺的是和在这个时代做的事相Match的经理人和创业者。

一个没有足够高安全边际的创业者,即使找到了不错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复杂而艰辛的初创阶段在管理上从容驾驭人性、在资源整合上实现最优调配、在困境时凝合群力有效破局、在生存压力下转危为机,从而带领组织实现从0到1的修行。

底盘功夫不够硬,上了台阶就会发现谁都能欺负你。


第三策:

成为时间精致的功利主义者。


关于这一点,有点俗套。

不说改变世界,

每个人都要养家糊口,都要谋求前程发展。

人在越基层的时候,同台竞技的人越多。

你越往上一层,你的平台、人脉和机会就上了一个level,直到你上到最高层,成为组织中最孤独的人。


 

你其实已经有足够的动力源,只需追求快速把这个简单事情重复做的过程做到极致,成就感和聚光灯下的刺激都可以是让你保持足够激情、斗志和入戏状态的最好方式,一定要做到最极致,然后稳稳地打怪升级。

必须快速和极致,因为基层工作的最大特性是如果荣誉与你无关,那么疲态就始终如影相随,所以你必须成为时间精致的功利主义者,在追求极致和保证绩效最优的结果上尝试不同的加法。

美丽开局往往靠硬拼而不是智取,80%的人就在这一步区分了高下,然而恰恰这一步唯一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有空再读一下《那年我躲在吉利车上哭》

你我不是王思聪,这个过程和规则谁也避不开。


第四策:

赢在执行还是不够的,要赢在思考充分的执行。


除了托孤,刘备只能把江山托给诸葛亮,

而不是最信任的两个结拜兄弟。

 

工作中,关于“目标的制定和管理”,目标制定的核心“为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要定这个目标,而不是那个目标?

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前,考虑“怎么做”就没有意义。

但是体现执行能力、执行水平、执行结果的差异,靠的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就是一种执行思路,也可以说一种战术。

战术高下,决定了两军交战时彼此的资源利用效率。

所以你光拼命,只是勤奋投入是不够的,你需要思考你的战术打法,确保是每个战役中最后的胜者,那你出线的几率才会不断提升。

不停思考,思考是效率的保障,是结果的前提。

让思考完美你的执行力,差异化你的竞争力,更持续你结果的说服力。

 

我们说“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是有前提的。

方向对了,努力的程度和最后的结果收获成正比;方向错了,或者战术组合有问题,就“越努力,越悲催”。

第三策之成为时间精致的功利主义者——“精致”,正体现于此。


第五策:

成发动机前:出问题时先从主观的“我”说起,而不是在客观中找“因为所以”。


可能是一种过分自我的表现。

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或者就是逃避责任缺乏担当。

无论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

不改变在职场永远没生命力,

也就不存在委以重任的可能。


 

这是一个意识问题,如果每次问题出现,不能形成习惯从主观认识方面剖析问题、找到并改变自身阻碍发展的制约点、主动从自身出发制定对策积极破解,那么你的未来将囹圄在任何第三者无法插手的困境中不可自拔。

而对于管理人员:团队的任何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我是团队一切问题的根源。

否则,你干吗做老大,你跟一个板凳有什么区别呢?

 

网上有段话,就是一个有志气有进取心的管理人员对上对下的基本职业心态:

“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结果负责。如果你靠别人的鼓励才能发光,你最多算个灯泡。我们必须成为发动机。”


第六策:

光荣和梦想,比的是学习能力。


记不记得你的第一次求职面试,面试官不停问你的学校和专业背景、你的学习成绩、你拿没拿奖学金?

可这些问题跟你从事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当你还是一张白纸时,这是你学习能力的一种证明。



当你入职后,学习能力的判断方式,就看你每个阶段做一件事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做到优秀。

中层、高层是公司发展的顶梁柱。

在优秀的、有前途的公司中,你翻看这些人的成长经历中,这样的案例一定会很多。

这种“有故事”的人越多,这个公司就越有希望。

如果一个公司的核心成员,找不到几段这种有代表的经历,或者有的成员每一段经历都是做一断烂一段,靠着资历和关系在重要岗位上,那么这家公司的前途就堪忧了。

同理,你的学习能力被衡量的标准亦是如此。

光荣和梦想,比的其实就是学习能力。


第七策:

学会自己的伤口自己舔。


就像我们在幼儿园里教的那些:

很基础,但很重要。

 

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

什么是委屈什么是痛苦?

委屈让你开阔,痛苦让你成长。

可以很肯定:任何一份忍下寂寞和委屈的私下付出,都获得了双重回报,并在公众面前被展现出来。

唯有成长,令我愉悦。

但没见过一个职场的妈妈BOY最后是有出息的。

 

中国顶级Top Sales董小姐:

“做业绩,要上级盯着管着才去做的,请到富士康去,流水线才最适合你;天天想着上级主动教你带你,请回到学校去,多交点学费的话老师或许可以一对一教你;要让上级哄着你做事的,请回到你妈妈身边去,长大了再来面对这个世界!”



今天有点累,就写到这里吧。


关于以上这七策中的任何一策,有自己切身体验的,或者看到身边人有相关故事的发送到邮箱:xwyk@163.com。我会在后面作专题放出来,得票前三的分别获得现金奖励999元、888元和666元现金奖励。



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越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