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剽悍晨读:如何摆脱拖延症,避免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作者佐佐木正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对“拖延症”颇有研究,并致力于将“立即行动的心理学”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几乎每个人都有拖延的毛病,比如几个月前列出减肥计划,到现在还没开始;回到家面对洗衣机里的衣服和水池里的碗,怎么也不想动。某次拖延一下,看似无关紧要,但如果总是习惯性地拖延,就会产生挫败感,事情也会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那究竟如何战胜拖延症呢?我们从书中精选了三个对抗拖延症的方法,分别是10秒行动、压缩时间、减法思考。

『10秒行动』

很多人常以“没时间”为借口拖延,比如一想到打扫房间,就觉得要做半天,自己暂时抽不出空。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没时间,而是不愿意付出。害怕事情开始后耗费精力,并为此感到担忧,琢磨“会不会太累”、“会不会做不完”、“会不会失败”。总是觉得事情太难没信心,有所畏惧,这才是很多人产生拖延的真正原因。

10秒行动是说,做事时先不要求自己把事情都做完,而是立刻利用10秒钟时间,完成开头的一部分,这么一个简单的改变,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拖延。比如想要打扫房间,先花10秒整理一下桌面;想要写个方案,用10秒想一个标题;打算看一本书,就在10秒内把书从书架上拿出来。

花10秒行动,几乎没什么心理压力,在被焦虑情绪压倒、感到疲惫之前,先获得一点成就感,可以让自己更容易地进入到做事的状态。心理学上有个“蔡式效应”,是说人天生追求圆满,做事只要有一个开头,就会本能地希望能够把它完成,不再拖延。

『压缩时间』

售价700块的商品,要是放在标价900块的商品旁,大家会觉得便宜;如果放在标价90块的商品旁,大家反而觉得很贵。这个现象说明,数字的大小会对人产生影响。相对于大数字,小数字会让人减小预期。

我们做计划时也是一样,同样一份工作,如果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你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事情来消磨。适当地缩短预留时间,能使你速战速决,减少拖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时间设置得过小,完不成,落差太大又会加重焦虑,所以应该限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

那这个合理时间怎么设定呢?我们在做事情前,可以先回忆下,同样一件事,自己曾经在最好状态下,花了多久去完成,然后以这个时间为标准要求自己。

比如,作者曾经每天给自己安排1个小时来专门写作,但他发现这样很容易拖延。后来他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写作时间,根据反馈有思考地进行改进。有一次灵感爆发,精力充沛,只用了9分钟就完成了写作,于是他索性把标准改为:每天用9分钟完成当日任务。虽然有时也会超过9分钟,但都保证了在30分钟内写完稿件,基本上摆脱了拖延。

『减法思考』

如果你向亲友借了一笔钱,你肯定会想办法尽快还清,但如果让你存下这样一笔钱,就困难多了。这是因为如果不还款,就要面临被催债的痛苦,人更倾向于先从痛苦中逃离,其次才是追求快乐,也就是做减法的动机比做加法的动机更强烈。

活用这种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避免拖延。越是遥远的目标,越是适合通过“做减法”来完成。比如,对很多创作者来说,写书稿是件很容易拖延的事,本书作者在写书时,如果出版社的要求是10万字,他就会告诉自己现在欠了10万字,必须尽快把稿子写出来,减少“欠债”。通过这个方法,他几乎能按时提交所有的稿件。

生活中很多事情,无法像写书稿、存款这样直接量化,那就把它间接量化。比如面对打扫房间这件事,你可以回忆家中最整洁时的情景,把实现这个情景的工作量设置成负100。每做一点工作,就还清5、还清10,一直到全部还清为止。相比于做加法,用减法思考,更容易让人全力以赴,减少拖延。

总结下,我们今天分享了对抗拖延症的3个方法,先用“10秒行动”起一个开头,再用“压缩时间”加速过程,最后用“减法思考”不断地趋近目标。拖延是把时间拉长,本质上是在稀释自己的人生,唯有行动,才是对抗拖延的不二法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