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勒索病毒”到《一秒之后》:信息时代,世界如此脆弱

 叶老师YP 2017-05-17

文 | 马之恒

本文曾发表于《科技生活》周刊,当前版本有扩增

“一本科幻”与大家阔别一年多再次见面,感觉真好!:-)

 

5月12日,一种勒索比特币的恶意程序“想哭”(WannaCry)病毒,在全世界疯狂蔓延。通过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的入侵工具“永恒之蓝”(Eternal Blue),勒索病毒程序传播到99个国家,将大量连入局域网(大学校园网等)的计算机中的文件加密锁定,无法再正常运行。散布病毒的骇客组织宣称,必须向其支付一定数目的比特币作为赎金,方才可以解锁文件;而作为数字货币的比特币,拥有匿名化的特点,这使通过交易记录追查骇客的身份变得相当困难。

在病毒传播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幸运的小插曲:一位英国研究人员意外发现了包含在病毒程序中的一个古怪的网址,并且无意中顺手注册了它,从而触发了停止病毒蔓延的“紧急停止开关”,为全世界尚未被感染的计算机争取到一次喘息的机会。我们无从知晓,制作和操控病毒的骇客,为什么会为病毒设计这样的机制,但这一次“紧急停止”,确实暂时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但那些已经“中招”的计算机用户,特别是一些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提供基本服务的单位,已经因为这一次感染事件陷入了极大的麻烦。如果说中国的一些加油站“中招”后不能用在线支付而只能用现金,尚属“不便”的范畴,英国的一些医院的遭遇就完全称得上是极为危险。医院的计算机系统受到感染之后,医生无法再调取患者的病历,特别是已经电子化的医疗检查记录和药物过敏记录信息,使一些重要的外科手术被迫延期;一位无法调取患者病历的医生甚至感叹,他因为不知道患者的过敏信息而不能开出处方,像是“突然间回到了石器时代”。

其实,科幻界已经不止一次提醒全世界,应该及早准备好应对类似的威胁。一个高度计算机化,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来维系的世界,其实异常脆弱。如果说计算机病毒导致的软件故障尚有恢复的可能,那么硬件层面的损毁很可能导致文明的退化。供电网络和集成电路芯片这两项关键硬件,我们只要失去其一,熟悉的现代生活就会迅速崩塌,而现代人其实很难适应“技术回滚”之后的生活。下文书评中的科幻小说《一秒之后》,就描述了一个原因不同但结果类似的情境。在尝试适应“技术回滚”的一年里,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生命。


请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在距离现在不远的某一天,全国的集成电路芯片都在一瞬间同时失灵。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手机肯定报废了,尽管我们今天总要用它来打电话、发短信、浏览网页、玩游戏甚至是看时间。所有的计算机和覆盖全球的因特网也灰飞烟灭,我们永远不能像现在这样,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几个字词,便可以找到需要的信息。电力供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因为现代电站的控制系统也离不开计算机。或者说,人们想要用电,就只能自备柴油发电机,而且只能使用白炽灯和电子管收音机一类的“古董”电器;被冠以“智能”之名的各种现代家电,则因为芯片损坏全部停摆。

停电和芯片报废的后果还波及到其他领域。所有需要冷藏的食品和药品迅速变质失效,需要使用生物工程技术来生产的药品消耗殆尽却无法补充。最后,连普通的感染都因为缺乏抗生素而重新变得致命。甚至,绝大多数汽车也成了废铁,因为它们的引擎、悬挂、刹车、变速器等部位,都安装了形形色色的芯片。反倒是极少数半个世纪前生产的“老爷车”,由于“落后”而成了公路的主人。

美国作家威廉·福岑的科幻小说《一秒之后》,就描绘了一场这样的灾难。当人们早已习惯的“信息时代”在一秒钟时间里土崩瓦解的时候,仍然几乎没有人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支撑我们每天生活的一切,其实脆弱无比。

《一秒之后》的故事,以美军退役文职军官,北卡罗来纳州蒙特利特学院历史学教授约翰·马瑟森一家为中心展开。约翰有一个不算美满的家庭:他的妻子已经逝世4年,16岁的大女儿伊丽莎白正在谈恋爱而且有些叛逆,12岁的小女儿珍妮弗则患有糖尿病。

在珍妮弗12岁生日这天的傍晚,约翰正与身处五角大楼的老上司鲍勃通电话。突然之间,他的电话没有了一丝声音,家里所有的电器也同时停摆。此时的约翰并不知道,在这一刻,美国本土遭到了来源不明的电磁脉冲(EMP)袭击,几乎所有的集成电路芯片都已经被摧毁。人们熟悉的高度计算机化的现代生活在一瞬间结束,席卷全国的混乱即将来临。

仅仅两个多星期,约翰居住的黑山镇就被蜂拥而来的饥民所包围。曾经的安详气氛杳无踪迹,丛林法则取而代之。两个月之后,形形色色的暴力犯罪团伙在美国各地游荡,劫掠粮食钱财,滥杀无辜……

在黑山镇镇长和蒙特利特学院校长等领导人相继逝世后,约翰承担起了领导黑山镇的重任。他与朋友、家人带领全体镇民和学院的学生们,战胜了饥饿、瘟疫、犯罪团伙入侵等一个个挑战,直到灾难发生一年之后,黑山镇被美国军队接管。在这一年时间里,全美各地有无数人失去了生命,珍妮弗因为胰岛素变质去世,伊丽莎白生了孩子,约翰找到了新的爱人,但所有幸存者都明白,他们为信息时代的沾沾自喜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一秒之后》中如同世界末日一般的场景,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美国海军的模拟实验表明,如果将一枚起爆高度经过精心计算的核电磁脉冲弹,发射到美国本土正中央的上空引爆,就能摧毁全美绝大部分集成电路芯片。这会让整个美国陷于瘫痪,瞬间倒退回蒸汽时代。如果那改变世界的“一秒”在猝不及防间来临,千千万万的人就可能会因为饥饿和无药可医而丧命。

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习惯,倾向于认为科技的发展总会前进,不会出现“退潮”的情况。举例而言,我们会用供电网络和电动机,取代古老的蒸汽机;用高度计算机化的汽车,取代数十年前制造的“老爷车”,等等。当旧的技术被淘汰的时候,与它相关的知识也同时淡出了人类知识体系的主流。比如说,现代社会里仍然熟悉蒸汽机的人,可能只有极少数蒸汽动力机械的操作人员,以及科技史研究者和科技工业博物馆的从业人员。

对被淘汰技术相关知识的迅速遗忘,决定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很难适应技术的“回滚”。假如某种终结信息时代的灾难真正来临,那么人类很可能会失去蒸汽时代这个重要的“支撑位”,很快倒退回相当于中世纪的农耕时代。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球很难供养如今的巨量人口,饥饿很可能会导致人性的堕落;另一方面,趋近枯竭的化石燃料,大部分已经处于难以开采的位置,因此如果人类文明真的退回农耕时代,“再工业化”之路也会困难重重。

只有领悟到现代社会的脆弱,我们才有可能对导致“世界末日”的因素有所防备。从这个角度上讲,《一秒之后》其实是一则让人类未雨绸缪的寓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