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之恒 本文曾发表于《科技生活》周刊,当前版本有扩增 “一本科幻”与大家阔别一年多再次见面,感觉真好!:-)
请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在距离现在不远的某一天,全国的集成电路芯片都在一瞬间同时失灵。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手机肯定报废了,尽管我们今天总要用它来打电话、发短信、浏览网页、玩游戏甚至是看时间。所有的计算机和覆盖全球的因特网也灰飞烟灭,我们永远不能像现在这样,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几个字词,便可以找到需要的信息。电力供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因为现代电站的控制系统也离不开计算机。或者说,人们想要用电,就只能自备柴油发电机,而且只能使用白炽灯和电子管收音机一类的“古董”电器;被冠以“智能”之名的各种现代家电,则因为芯片损坏全部停摆。 停电和芯片报废的后果还波及到其他领域。所有需要冷藏的食品和药品迅速变质失效,需要使用生物工程技术来生产的药品消耗殆尽却无法补充。最后,连普通的感染都因为缺乏抗生素而重新变得致命。甚至,绝大多数汽车也成了废铁,因为它们的引擎、悬挂、刹车、变速器等部位,都安装了形形色色的芯片。反倒是极少数半个世纪前生产的“老爷车”,由于“落后”而成了公路的主人。 美国作家威廉·福岑的科幻小说《一秒之后》,就描绘了一场这样的灾难。当人们早已习惯的“信息时代”在一秒钟时间里土崩瓦解的时候,仍然几乎没有人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支撑我们每天生活的一切,其实脆弱无比。 《一秒之后》的故事,以美军退役文职军官,北卡罗来纳州蒙特利特学院历史学教授约翰·马瑟森一家为中心展开。约翰有一个不算美满的家庭:他的妻子已经逝世4年,16岁的大女儿伊丽莎白正在谈恋爱而且有些叛逆,12岁的小女儿珍妮弗则患有糖尿病。 在珍妮弗12岁生日这天的傍晚,约翰正与身处五角大楼的老上司鲍勃通电话。突然之间,他的电话没有了一丝声音,家里所有的电器也同时停摆。此时的约翰并不知道,在这一刻,美国本土遭到了来源不明的电磁脉冲(EMP)袭击,几乎所有的集成电路芯片都已经被摧毁。人们熟悉的高度计算机化的现代生活在一瞬间结束,席卷全国的混乱即将来临。 仅仅两个多星期,约翰居住的黑山镇就被蜂拥而来的饥民所包围。曾经的安详气氛杳无踪迹,丛林法则取而代之。两个月之后,形形色色的暴力犯罪团伙在美国各地游荡,劫掠粮食钱财,滥杀无辜…… 在黑山镇镇长和蒙特利特学院校长等领导人相继逝世后,约翰承担起了领导黑山镇的重任。他与朋友、家人带领全体镇民和学院的学生们,战胜了饥饿、瘟疫、犯罪团伙入侵等一个个挑战,直到灾难发生一年之后,黑山镇被美国军队接管。在这一年时间里,全美各地有无数人失去了生命,珍妮弗因为胰岛素变质去世,伊丽莎白生了孩子,约翰找到了新的爱人,但所有幸存者都明白,他们为信息时代的沾沾自喜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一秒之后》中如同世界末日一般的场景,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美国海军的模拟实验表明,如果将一枚起爆高度经过精心计算的核电磁脉冲弹,发射到美国本土正中央的上空引爆,就能摧毁全美绝大部分集成电路芯片。这会让整个美国陷于瘫痪,瞬间倒退回蒸汽时代。如果那改变世界的“一秒”在猝不及防间来临,千千万万的人就可能会因为饥饿和无药可医而丧命。 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习惯,倾向于认为科技的发展总会前进,不会出现“退潮”的情况。举例而言,我们会用供电网络和电动机,取代古老的蒸汽机;用高度计算机化的汽车,取代数十年前制造的“老爷车”,等等。当旧的技术被淘汰的时候,与它相关的知识也同时淡出了人类知识体系的主流。比如说,现代社会里仍然熟悉蒸汽机的人,可能只有极少数蒸汽动力机械的操作人员,以及科技史研究者和科技工业博物馆的从业人员。 对被淘汰技术相关知识的迅速遗忘,决定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很难适应技术的“回滚”。假如某种终结信息时代的灾难真正来临,那么人类很可能会失去蒸汽时代这个重要的“支撑位”,很快倒退回相当于中世纪的农耕时代。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球很难供养如今的巨量人口,饥饿很可能会导致人性的堕落;另一方面,趋近枯竭的化石燃料,大部分已经处于难以开采的位置,因此如果人类文明真的退回农耕时代,“再工业化”之路也会困难重重。 只有领悟到现代社会的脆弱,我们才有可能对导致“世界末日”的因素有所防备。从这个角度上讲,《一秒之后》其实是一则让人类未雨绸缪的寓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