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能够耐受多长时间的缺氧?

 张远康律师 2017-05-17



昨天,包括人民网微博在内的国内许多媒体,都推出了《冰城医护人员坚持抢救,突发哮喘男子已能自主呼吸》,报道了哈尔滨市一56岁的男子因哮喘病突发导致呼吸受阻,被送到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时,呼吸、心跳、血压均为零,且已经过了10分钟,已符合死亡标准。该院急诊医护人员经过25分钟的持续抢救,该男子在心跳停止了约30分钟后,恢复了自主心跳和正常血压。

我们不否认这例病人的成功抢救,但问题是呼吸、心跳停止10分钟,还能抢救成功,这是不可能的,要么是时间计算的错误,要么就是杜撰的时间,这样的报道会误导大众。

其实,媒体并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2004年10月13日人民网就报道了《心脏停跳三小时后成功复苏,创造医学史上奇迹》

看到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我们不禁要问,心脏停跳人体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对缺氧的耐受较差,一般只有46分钟。如果缺氧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改善,病人的脑功能可能部分或完全恢复;一旦超过这一时间,大脑皮质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大脑功能的完全丧失,出现脑死亡。


几小时后,大脑组织会发生坏死和溶解。大量医学研究证实,真正的脑死亡是不可能恢复、没有治疗价值的。

由此看来,心跳骤停应在4~6分钟内得到有效的治疗,通过心肺脑复苏技术维持心脏“泵”的功能,让大脑得到基本的血液供应,给病人的治疗争取时间。而把人工按压维持心脏搏出血液的时间,也算作心脏停跳的时间,不仅不科学,而且容易造成误解。

笔者认为,抢救心跳骤停的病人需要分秒必争,因此,正确宣传心跳停止的时间、普及心肺脑复苏知识,做到现场抢救、院外抢救,缩短心脏“罢工”的时间,才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媒体经常出现这样的报道,看似正能量,其实,传递的是负能量:

首先,传递了错误的科学知识: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为4~6分钟,但媒体传递的是心跳停止10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都可以就活,错误的科学知识只会误导百姓。

第二,延误了病人的抢救时间:如果几个小时都可以就活,那么,心跳骤停后,我们还急什么?如果百姓中形成了这种概念,是不是会延误抢救的时间?

第三,增加了医院无效的工作量:按照医学常规,心跳骤停后,如果抢救30分钟,心跳无法恢复,就可以宣告临床死亡。媒体大肆宣传心跳骤停后几个小时还可以救活,势必给百姓一个还可以救活的希望。其实,大量的临床实例证实,这样的抢救是徒劳的,只会增加医院的无效工作量,增加家属的经济负担。除非病人在30分钟的抢救过程中,心跳曾经恢复后,再次停跳,可以继续抢救外,其他延长抢救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可能会增加医患矛盾:正是因为众多媒体这种“正能量”的宣传太多,导致医生抢救30分钟后,不敢宣告临床死亡,而是采取与家属谈话,征求家属意见的方法,只要家属不同意放弃,抢救就必须继续。一旦医生强行宣布,就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因此,笔者希望媒体能够普及心跳骤停的相关知识,停止这种博眼球的“正能量”宣传,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地宣传,不要在心脏停跳时间和延长抢救时间上做文章了。


~~~~~~~~~~~~~~~~~

【温馨提示】:

健康难得,健康知识就像甲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