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两悟作者:张保振

 王兆善 2017-05-17

 

来源:学习时报网  发布时间:2008-08-05 

 

 

 

    人生贵“生”

 

    人生是一道考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回答。左丘明认为:“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李白认为:“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陆游认为:“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而近现代思想家鲁迅则认为:“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李大钊亦认为:“人生第一要求,就是光明与真实”;谢觉哉说得更透彻:“人生的真实意义是多做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等等。这些千古名言,反复实践,成为不断进步着的人们的“精神食粮”、宝贵财富。同时,这些名言佳句也在不断地提示着后人:人生贵“生”。

 

    人生贵“生”,是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了。生是什么?生是一切事物的开始。有了生,不仅世界将变得更富生机,更加精彩,而且带给世界变化的灵于万物的人,才能目观万物之色,耳听万物之声,鼻吸万物之气,口嚼万物之味,并有可能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进而做到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所以,人生贵“生”不仅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而且是最本质、最根本的。

 

    人生贵“生”,贵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活、生动、生长。

 

    人生贵“生”,首要生活。生活就是生存并活着。当今时代,竞争压力很大。压力愈大,越要珍惜生命,强健身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有一部中篇小说的名字说得好:“活下去,并要记住”。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写就人生的篇章,彰显人生的自由,体现人生的意义。毕竟,“人生若波澜,世路有屈曲。”对困难,不必夸大它的重量,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对世态,不必太在意它的倏忽之变。事情就是这样:世路有崎岖,人情有反复。活下去,就是要对行不过去的地方退一步;对行得过去的地方也要让其三分。

 

    人生贵“生”,次要生动。人仅生存并活着是不够的。要提高生活的质量,就要生动起来。生动,就是阳光活泼,“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就是达观豪放,“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就是生寄死归,“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当然,这种生动决不是盲动,而是理性使然:有相当的计划、有路径的选择、有信念的支撑、有同志的相助。这种理性使然,更是包括远离利欲炽燃之火坑、贪爱沉溺之苦海,从而省去许多苦心思,平添许多真趣味。

 

    人生贵“生”,三要生长。人生要生活、生动,最关键的是要生长。生长,就是摆脱现状,勤于长进。这种长进,或在学问上,或在品行上,有所进步;生长,还是鼓足干劲,力为长雄。这种长雄,就是在自己的专业、行业中力夺金牌,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争拿第一。这种长雄之长为长帅,长雄之雄为雄豪。在竞争的环境中,这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心态。而惟有这种心态:“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鲁迅语)对此,需要的是持心坚牢,意坚如钢。

 

    人生贵“生”,知难行更难。这就如跑马拉松,只要咬紧牙关,驰而不息,纵令落后,哪怕“扫尾”,也一定能达到所向的目标。

 

 

 

    人生如学问

 

    人生,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只能自己去填写。

 

    人生,没有相同的答案。答案,只能自己去创作。

 

    要使人生的答案“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要有一种“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语)的精神和劲头。

 

    这是因为,人生要生活,就需要本领;人生要生动,就需要技能;人生要生长,就需要能力。而这种种本领、技能与能力,就是种种的知识。这种种的知识,就是学问。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如学问。

 

    人生如学问,当学不倦之。为什么?学问涵养人。毫无疑问,学问之道,往往具有省察、克治、存养之功能。它能让人察秋毫,明大势;多克己,明事理;宽襟怀,经天地。因为这些人生之学问都是“过来之人”经验的积累,思想的精髓,故能精义入神,学而致用。

 

    人生如学问,当问不厌之。为什么?学问就须问。古人说得好:“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而人生之学问的道理洋洋洒洒,难以尽数,仅靠一、二次问是不行的。这就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来个“每事问”,“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多问能成师,好问能成才,甚而能致胜称“圣”。这方面的例子正如《淮南子》所记述的:“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

 

    人生如学问,当践不息之。为什么?学问即实践。学问者,学习问难也。什么叫学习?《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鹰乃学习。”毫无疑问,学,就是效;习,就是鸟频频飞起。学习,就是效法、实习。效法、实习,就是实践。而不论哪种实践,都是需要下苦功、耗精力、费体力的。对此,清代学者王国维曾用了“三种境界”作一比拟。他说第一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并把这称为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人生如学问,当进不休之。为什么?“学问以变化气质为功。”(朱熹语。《答滕德粹》)人生之学问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不会一成不变的。有道是,天以善变而能久,地以善变而经长。今日之风雷,不会是昨日之风雷;今日之日月,也不会是昨日之日月。要使人生学问适时、合时,就要与时共进,进而不休,并如天之道那样,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因为,人生之学问无论怎么变化,其内核是不会变化的。这个内核就是千百年来为志士仁人所追崇、所践行、所歌唱的核心价值观:“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荀子语。荀子·《儒效》)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共产党人来说,其人生之学问正如革命烈士萧楚女所讲:“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烧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