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解读 | 温尼科特《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之(三)

 tuzididie 2017-05-17

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

赵小蓁 译 赵丞智 主讲

初虹 董丽娜 齐俊杰 整理 赵丞智 魏晨曦 审校



回顾上文(点击标题)

《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之(一)

一、“健康”指的是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指的是情绪成熟

三、情绪成熟是人格发展驱力,供养是足够好环境

四、精神分析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

五、“供养”不仅仅是为了成熟,还要让人格变得丰富

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之(二)

六、供养与发展阶段理论




文献背景

  这篇文章是温尼科特1962年在美国旧金山精神分析研究院一个工作坊上宣读的,收录在《成熟过程和促进性环境的研究》一书中。



文献简介

  “供养”(providing)——供:有提供的含义;养:指养育性环境。供养就是“提供养育性环境”。

  人类健康的成长对环境的需要其实比较简单,只需要环境提供一个供养性的环境,以便促进与生俱来的整合倾向,个体自己就能成长和成熟,而且能成长发育得非常好,并且能按照人类本来的意愿成长。

  而所有心理障碍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出现,都在于提供的养育性环境出现了问题或失败了,即“供养出现了问题或失败了”。

  这篇文献的主题包括两方面。温尼科特首先讨论了健康儿童和不健康儿童的含义和区分,而标题中的“危机”(crisis)指的是不健康和不成熟状态;接下来讨论了如何为这些处于不健康和不成熟状态的儿童重新提供“供养”,即养育性环境,以促使他们拥有第二次成熟的机会。

  文章中所描述的“危机状态”是指:儿童在人格和心理发展的早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和不成熟的状态,或者是出现了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状态。大家通常所说的“危机干预状态”则是指:需要进行干预的具有高危自杀倾向或伤人冲动的人的状态。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危机”概念。

  本文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健康的儿童和危机的儿童都需要供养?

  全文的结构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至六部分——温尼科特的概念准备;

  第七部分——提出了情绪成熟理论,并从供养角度阐释情绪成熟理论,这与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力比多发展理论)有着范式上的不同;

  第八部分——提出了“一个足够好的”供养者(母亲、父亲、父母代理人、治疗师)需要具备的特质:健康儿童的供养者是母亲、父亲;危机儿童的供养者是治疗师。



文献解读


(三)



人类情绪成熟理论  


  情绪成熟理论是温尼科特精神分析理论的重点,他没有直接谈情绪成熟理论,而是从发展阶段上,谈情绪成熟理论所涉及到的两个本质阶段。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路线——在本能生命(本我)方面的发展阶段

  • 本能驱力寻找客体满足:前设:完整客体

  • 即客体关系方面的发展:前设:完整人(自我结构)

  • 这条发展路线是: 滋养性(消化器官)本能生命 —— 生殖性(生殖器官)本能生命——潜伏期——青春发育期


  第一个阶段是本能生命(本我)方面的发展阶段。本能生命就是经典精神分析所说的本我,就是指力比多的驱力、消化道驱力、口欲驱力、肛欲驱力等等。实际上,这是一条延着本能生命发展的路线,其主要目标是:本能驱力要寻找客体满足。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经典精神分析的著作,弗洛伊德详细地描写了力比多怎么寻找到客体,怎么去贯注客体。

  温尼科特的质疑是这样的:如果说本能驱力能够找到客体的话,那就必须有一个前设是成立的,即假定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客体,它才能找到另一个客体。这实际上是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发展的,而这里所说的客体关系,是两个完整的人(客体)之间的客体关系,是自我结构比较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客体关系。

  所以,经典精神分析这条发展路线是这样的:从最早的滋养性本能生命,也就是口欲期的本能生命、消化器官的本能生命、对食物的需求的本能生命,逐渐发展到生殖器官的本能生命,也就是发展到能够去建立关系,建立性关系,去生殖繁育后代的这种本能生命。

  上面这条理解人格发展的路线叫传统路线,或叫经典精神分析的路线。再往后发展到了潜伏期,力比多和性本能就潜伏下来了,然后到青春发育期的时候,重新启动对性的需求来完成繁育后代的任务,这是经典精神分析的路线。

  例如,在健康状态下,一个4岁的儿童已经有能力在本能性关系中体验到跟父母双方的身份认同了。“已经有能力”的意思是,他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自我结构发展基本完整,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客体了,他已有能力和父母的男性一方或女性一方去认同了。而且,这些认同都是在游戏和梦境中通过象征来完成的,这是儿童发展早期的情况。在现实中,4岁的孩子不仅是在梦境中、想象中和游戏中去象征性体验,而且可能在现实中直接表现出来。4岁的男孩可以直接跟妈妈说,“我娶你当老婆,咱俩结婚吧”;4岁的小女孩可以跟爸爸说,“我要嫁给你”。

  到了青春发育期,生殖器的体验和实现杀戮的躯体能力都加入到发展路线里来,所以在这条路线中,儿童发展的主题是性和攻击,也就是经典精神分析说的力比多和攻击驱力,竞争和嫉妒,以及罪疚感,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这条路线。

  然而,温尼科特认为,这个发展路线有点靠后了,大概4岁的孩子,已经是完整的人之后的事了。

  那么,成为完整的人之前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呢?于是,温尼科特提出了自己的情绪发展理论。



二、人格(自我,自体)成长中发展的特定倾向性:

1、特点:

1)一出生就能被环境识别出来

2)永远没有终点

3)发展的无限性 

  温尼科特讲的人格(自我,自体)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倾向性,其特点是在婴儿一出生时,就能够被母亲识别出这种特定倾向。婴儿一出生,作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她就能知道婴儿有发展其自我的需求,并且能够识别出婴儿的需求是什么。此外,自我发展没有终点,是无限发展的,一直到老、到死的时候,人类都还在丰富和完善自身。


2、内容

 1)整合:包括时空的整合

 2)安住:精神、躯体、躯体功能运作建立和谐关系

 3)客体关联能力的发展:

  a.本我(主观)关联——自我(客观)关联

  b.不惜一切地捍卫孤独存在(主观存在)状态

 4)各种基本能力发展完成的倾向

  a.独立能力、独处能力、罪疚能力、担忧能力

  b.同时爱(love)和喜欢(like)同一个人的能力

  c.合适时间感受幸福的能力 


3、更早期的人格自我结构的发展内容是什么呢?

  如果发展内容既不是消化道器官需求的满足,也不是性或力比多需求的满足的话,那么,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之前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温尼科特说,婴儿在生命极早期阶段的那些需求,在他一出生就要能够被母亲识别出来。如果母亲识别不出来,那就是母亲出了问题,其实婴儿一出生已经把这些需要的信号发给了母亲,至于母亲是否能够识别出来,这就要看母亲自己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她的母亲当年是怎么养育她的了。


  婴儿生命极早期的这些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整合的需要,包括在时空中整合。

  足够好的母亲有能力感受和觉察到婴儿有整合的需要,形象地说,婴儿一出生时是一种散碎的感觉,在一个无底深渊中坠落的感觉,这个时候,他有一种需要,就是要母亲把他兜起来、收拾起来、裹一裹、弄一弄、让他收拢收拢。绝大部分母亲对婴儿的这种需求是能感受到的,所以孩子一出生,很多母亲就赶紧把他抱在胸前,收拢住他,别散了、别跑了,别飞了,要么就灰飞烟灭了,婴儿这个时候的恐惧就是“湮灭恐惧”。当然,这种整合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里面的整合。


2)“安住”的需要。

  安住可以理解为“灵魂(精神)安住在躯体里面”,无法安住的灵魂其实就是游魂或鬼魂儿。实际上,灵魂安住于躯体中是婴儿的精神和躯体——包括身体的感觉,运动的感觉,本体感觉,以及皮肤感觉——之间在时空中建立起一个和谐统一的关系,这就是让灵魂安住在躯体里面的动力学意义。所以,有些成年人,一个人待在那里能特别安静,特别稳定,能够与自己独处,并享受这种独处;而也有一些成年人坐立不安,他老得动,抖抖腿,弄弄这,弄弄那,必须要有其他人在旁边和他说话,否则就会难耐孤独寂寞之感,实际的问题就在于这些人的精神和躯体的和谐性和整合性不够,精神安住于身体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发展成就


3)客体关联的需要。

  婴儿一出生,首先是与主观的、本我的关联,跟自己的本能生命关联,比如饿了、冷了、吃喝拉撒,都是本能需求的满足,婴儿若想跟客体、跟客观环境发生联系,跟母亲的乳头或乳房发生联系,就需要母亲来帮忙,而这也是婴儿的需要。所以当婴儿饿了的时候,乳头就得赶紧到他嘴里边,这就是一种客体关联的发展。客体关联是婴儿和客体、和这个世界建立关系的一个最早的需求。有一派心理学家称之为依恋的需求,并据此建立了一套依恋理论。

  客体关联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放弃主观性,建立客观性知觉。而客体关联是一种需要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客体关联能力,婴儿同时也有一种与之反向的能力,叫“不惜一切代价地捍卫孤独存在”,就是捍卫自己的主观性,拒绝客观性知觉。简单的说,以自我为中心(超级自恋)的人就是在捍卫他的主观性,而不会考虑和拒绝考虑他人和客观环境。


4)各种基本能力发展完成的需要。

  婴儿需要母亲识别出他的这种需求,然后提供适应性的环境,让他达成独立的能力、独处的能力、罪疚的能力、担忧的能力和信任的能力——这些都是在unit形成之后要完成的任务。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完成,就是同时去“爱”和“喜欢”同一个人(通常是母亲)的能力。这里温尼科特说的“爱”,指的是原始的爱,包含着许多占有和恨的成分。婴儿最终发现他要占有和摧毁的那个人(母亲),其实也是他珍惜和喜欢的人(母亲),所以他得有能力把这两种情感同时整合在一起。

  我们经常说,你“爱”一个人,其实是你想占有他和摧毁他,这是比较原始的情感,人类对爱这种原始情感是恐惧的,因为爱除了占有之外,还可能会摧毁和恨一个人;所以,你还要发展出“喜欢”一个人的能力。“喜欢”实际上是珍惜、欣赏和共存,是高级的爱,也是比较成熟和高级的情感能力。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爱还是处于低级的love状态,love包含着占有、摧毁和恨,而喜欢like则包含着珍惜、欣赏和共享。

  另外还有一种能力需要达成,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能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就是当你被喜欢的时候,你是幸福的,当你被爱的时候可能是痛苦的。



  温尼科特提出的在人格自我结构发展路线上要完成的这些基本任务,是人类在出生后头6个月里需要发展的基本任务,这和在经典精神分析路线上各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并没有推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而是补充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更早期的自我结构的构建和发展的理论,当然他们在很多说法上是不一样的。


  我们进一步结合文献内容,理解一下这两条精神分析路线的关系。引文如下:

  “在讨论心理健康的供养时,给予()这部分内容比(I)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考虑是有益的。()部分中非常重要的细目可以由照顾它们自己来决定,而且如果它们出了差错,那么儿童就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然而,对于被组合在一起的()部分中的那些过程,随着儿童的成长,我们所提供的供养一直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供养实际上永远不能停止,最终汇合到照顾老年人时所涉及到的供养当中。换句话说,这种观点将会有益于我们看待婴儿的需要,并且使我们学会理解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个体需要。”


  这段话中的(Ⅱ)指的就是温尼科特的整合性发展的路线,(Ⅰ)是经典精神分析的本能驱力的路线。引文说,当讨论心理健康的供养时,我们给予(Ⅱ)这部分内容比给予(Ⅰ)这部分内容多一些考虑是有用的,也就是说,在讨论供养的时候,考虑6个月之前的养育要比考虑俄期的养育多一些是对的。因为(Ⅰ)是力比多的发展,这部分更接近于躯体的发展,而躯体的各项发展任务会按照其自身的遗传规律进行,相比之下环境对其已经影响不大了;换句话说,如果(Ⅱ)这部分发展好了,(Ⅰ)的部分自然就是自己发展了。即使(Ⅰ)的发展出现了扭曲,也就是出现了神经症性冲突的话,顶多需要在儿童时期有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就行了。

  进一步说,神经症的治疗实际上是应该在儿童时期接受治疗才真正有效,等到成年时期再去治疗神经症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多年形成的防御已经非常厚重了,僵化的防御性堡垒已经形成了,所以很难治疗有效。如果你发现了儿童神经症的话,比方说尿床,许多儿童神经症在儿童期去干预,治疗效果会更好。

  可是,对于(Ⅱ)这部分中被组合在一起的整合、安住、客体关联、各种基本能力的发展;对于这些发展任务,随着儿童的成长,我们提供的供养则是一直需要的,而且实际这种供养也一直不能停下来。其实人类这一辈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整合,一直都在让我们的灵魂安住在身体里,都在与这个世界建立关系和改善关系,都在进行客体关联和丰富关联,也都在训练自己的独处能力和担忧能力,让我们不断地变得更稳定、更有力量。所以,温尼科特说,这些供养永远不能停止,最终这些供养汇合到照顾老年人的供养中,老人所需要的也是这些

  所以说,温尼科特的这种关心第(Ⅱ)部分需求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的临床观察,也有益于我们看待婴儿的需要,有益于我们去养育孩子,也有益于我们理解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包括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也有益于我们去治疗精神病性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以及预防早年精神病的发生。如果从力比多的角度去考虑的话,这些内容则是没有的。


  为了把话说清楚,温尼科特打了个比方,引文如下:

  “为了把我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确,我来打个比方。我们提供了一个游泳池,同时也要提供与此相配套的一切设施。这种提供与母亲为自己婴儿洗澡时的照护有关,除了单纯洗澡之外,母亲通常还要满足婴儿身体运动和表达的需要,也要满足婴儿肌肉和皮肤的需要。这种供养也与在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法中所提供的恰当支持有关。一方面,供养与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特定阶段有着巨大价值的职业疗法有关,另一方面,供养也与恰当的物理疗法有关,例如对患有大脑痉挛性麻痹的儿童照护治疗中的物理疗法。

  无论是对于正常儿童、婴儿、精神疾病患者,还是对于痉挛性麻痹症患者或残疾人,供养的目的都是促进儿童的内在倾向性作用于身体,使儿童享受身体的功能,并且使儿童接纳皮肤所提供的限制性,正是皮肤这种限制性界膜使得我与非我区分开来。”


  这个比方是在说,我们提供了一个游泳池,并不是说挖一个水坑就行了,除了挖一个水坑之外,还得提供配套设备,应该有沙滩、躺椅、健身器材、散步的区域、救生员、无障碍设施等等。如果只是挖一个水坑,这能叫游泳池吗?说这话的深意是,配套设施的提供,跟母亲为自己的婴儿洗澡时的照护有关系。母亲给婴儿洗澡,不仅仅是为了把婴儿洗干净,洗澡的时候还提供了好多“配套设施”,像玩具、手抓的东西,甚至还要帮助婴儿在水里游动、戏耍、戏水、各种身体活动,等等。实际上除了单纯的洗澡之外,母亲通常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满足婴儿身体运动和表达的需要。重要的是,除了被洗干净,婴儿在水中嬉戏玩耍,也就满足了婴儿的肌肉运动、皮肤被水触摸、被拿捏、被处理的需要,而这才是真正的供养,单纯把婴儿洗干净不是婴儿的需求

  这种供养,在特定的疾病治疗中,也是恰当的,这就是康复训练。所以在严重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供养对特定阶段的职业治疗是有帮助的。大家如果对精神病院有了解的话,很多精神科病房里都有工艺治疗室,病人可以做手工,糊纸盒,有人带领着做操,其实就是在活动他们的身体。他们中有一大部分人之所以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原因之一就是早年他们的母亲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皮肤、肌肉的运动和表达的机会





下一期文献解读:

温尼科特《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之(四)

供养者:母亲(父亲)—治疗师



第三届曼陀海斯精神分析连续培训启动(三年)

详情点击标题

课程内容:

一阶段:经典精神分析(2017)

二阶段:客体关系(2018)

三阶段:自体心理学(2019)

报名加客服微信: mthskf

或拨打电话:010-82965622


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