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教育,要学会引导学生

 谭老师数学辅导 2017-05-17
掌心数学谭老师
谁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学生!
现代教育已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一个重要工作。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有优点,但也有明显缺点,如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不能及时把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知识传授显得生搬硬套等等。

现代建构主义和现代教育思想普遍认为,知识不能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更应该是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应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去表达和论述自己的思想,与教师、同学等身边的人进行充分的交流。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每一位学生也要学会如何聆听与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知识学习,如果能通过自我表述、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等环节,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

就像数学学习,教授正负数的知识点,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类似“-2”就是负数,“2”就是正数。这样直接抛出正负数概念,将无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更不能理解数当中蕴含相反意义的数学思想。因此换个角度,在学习正负数的时候,我们让学生从温度计等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相反意义,从而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这样不仅掌握正负数知识点,更理解数学思想。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对人才要求不再是全面化,而更加是专业化、细致化。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是灌输式,学生只会听、记、做,只会做题不会思考,只有知识点,没有思想方法,那么就真的死读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绩优异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就会被冠以“高分低能”的称号。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多思考怎么样才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如教师的作用不能简单第被看成是“知识的授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也不能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接触知识,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想真正形成和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那么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会改变,要充分清醒认识到课堂教学转变的意义,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学会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从以前单方面传授,变成师生间共同协作完成的过程,课堂学习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在现代教育课堂里,教师不能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挥者,更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其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现代教育新名词,在古代教育中就蕴含这种思想。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采用与弟子的座谈方式传播知识,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民主式探讨式的研究问题。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结论,不如传授给他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转变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中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方法的引导者。

教育的出现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不能是单方面传输知识,不能是单方面交流,而更应该是师生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要体现平等正常的人际关系,另一面在互动中传播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千万不要刻意去让学生讨论,我们尽量用激励、诱导等方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意思是做学问不分早晚,有成就的人就是老师。我们之所以成为老师,只不过比学生更早接触知识和方法,并不代表成就永远在学生之上。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学会点拨,学生思考,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