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江山】云梦之梦,洞庭之庭

 水云随缘斋 2017-05-17

编者按


我们常说“三山五岳,五湖四海”。

三山:黄山、庐山、峨眉山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

四海:东海、南海、黄海、渤海

云梦,便是五湖之首洞庭湖的古称之一。 



说云梦,也许你会想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孟浩然的那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事实上,洞庭湖这个名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名于湖中有一座洞庭山,即如今的昆山。而云梦出现时期更早,在《尔雅》《周礼》等书中都有记载。而“梦”字在古时的方言里就有“湖泽”之意,云梦其实不能和云梦泽划上等号。

这是一个很美的名字。

“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大江南北,有泽云梦,云兮梦兮。

这是岳阳楼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篇《岳阳楼记》更像是于岳阳楼之上观洞庭湖有感。

而关于洞庭湖最美的一句诗,大约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且不去细究这里洞庭湖的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地理变迁,“青草以北”这里的“青草”指的就是青草山。

青草山位于青草湖南,元末明初的诗人唐珙在《题龙阳县青草湖》中写到“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诗,最近总是用画面感来描述诗文。前几天我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两句,没有点明“思念”二字,但读着只觉句中描摹的画面“扑面而来”,思念之意直抵人心。而这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竟也让我想起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难怪会有人将之误收录于《全唐诗》中,难怪它被称赞为“长久湮埋在沙砾中的明珠”!

转念一想,也是因为那是洞庭湖吧!

清愁弥漫的它,是陈与义“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更是温庭筠“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而清和的它,大抵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可似乎不论何时,酒都是它的好伙伴。唐温如是从“西风吹老洞庭波”到“醉后不知天在水”;李白则是“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因为地理的变迁,我们已经无缘见到方圆八百里的洞庭湖,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它的壮观。

司马相如笔下的它是壮观的:云梦者方八、九百里。

范仲淹笔下的它是壮观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郦道元笔下的它是壮观的: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可我觉得所有词句里最壮观的莫过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它最早出自《孟子》,后又因屈原的《渔父》而广为人知。我们曾一遍遍地吟咏着这一句话,却又常常将它与苏州的沧浪亭混为一谈。《洞庭湖志》里面写道,“沧水、浪水,在龙阳县。《广舆记》:‘沧山、浪山下,各有水出,合流人于沅。’《楚辞》所谓‘沧浪之水’,是也。”

此等壮观,已不止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景,更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壮言,还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的壮情!

 

这期江山已至尾声,愿你能有所收获。

蔚为壮观的洞庭湖,有着同样宏大浩渺的气象。

世上有无数山川,仅有一个我们梦里的泸沽湖,也只有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洞庭之庭。

图片来自网络,配乐为《东风志》,文字为古之韵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