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国崛起从上好体育课开始

 昵称38190406 2017-05-17

武术一旦踏上娱乐化、观赏化、休闲化、养生化的道路,就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途。连带产生的是文化多米诺骨牌效应,武道精神的丧失,必然造成国民精神的扭曲,进而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

同样值得警惕的,还有体育课的问题。

虽然我们常说,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立足德育、智育、体育,发了半个多世纪的三好学生证书。但是,体育也好,德育也好,其实都没有获得和智育并驾齐驱的地位。

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从未深入思考什么是体育。

体育,就是通过体的训练,达成教育的目的,进而与德育、智育相呼应、相配合。这个目的是非常高远的,一定不仅仅是让学生四肢发达。更不是挑几个特长生,让他们跑的快,跳的高,蹦得远,拿几个奖牌。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民健身,而是要通过体育课,野蛮体魄的同时,传承进取、争胜、拼搏、协作的精神。

奥运会的很多比赛内容,都是历史上古希腊城邦国家战场上的实用技能,如跑步、跨栏、标枪、铁饼、竞走……孔子以六艺授徒,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也是兼顾实用性,尤其是射和御,和车战时代的军事技能密切相关。

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形式已经无法直接上战场了,但精神必须能够直接上战场。

所以我们看美日欧等国家的体育课,表面上传授的是肢体协调能力和体能训练。实则是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求胜心、领导力和对抗意识。所以,西方的精英,在学生时代特别注重体育表现,尤其以能当球队队长为荣。其意涵,早已超出了纯粹的强身健体和体育竞技。

反观我国,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体能训练都没有搞好,更不可能深入思考体育的本质。甚至对于一切对抗性行为都如临大敌。一说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既然比赛都第二了,还比赛干什么?要比赛,就是比赛第一,友谊可以讲,但不能用友谊压倒比赛。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比赛也一定要分个你赢我输。否则就会侵蚀体育精神的核心。

影响所及,就不要说尚武精神和国家层面的对抗意识了。就看竞技体育,就会发现:球类比赛,只要中间有网隔开的,球不是太大的,人参与的比较少的,不进行直接肢体接触的,我们大致还能打的不错。但是,人一多,球一大,网一拆,立马趴窝。人越多,对抗越激烈,我们的表现越差。

曾经有学者说,中国孩子是喝狼奶长大的,受的是狼性教育。对此,我不免质疑,这究竟是个什么狼呢?总不会是灰太狼吧?狼性的核心是抱团、协作,是在斗争中求胜、求生存。试问,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这样的内容?

再进一步,好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体能提升,也不仅仅是团队协作、克敌制胜,还包括了面对危急情况时的定力和秩序维持力。

一部《三国演义》,一写到败仗,就是互相践踏、死伤无数。一支优秀的军队,是能够在撤退中保持秩序、协作和战斗力的军队。无能的军队,才会导致敌人杀死的人少,互相踩死的人多。

也许很多人一辈子不会进军营,不会上战场。但是,突发情况总是会遇到的。如果大部分人缺乏前述训练,《三国演义》里的夸张就会成为残酷的现实。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现场

正如武术不能变成舞术,体育课也不能按照保健操和广场舞的思路来设计。

从这一点上讲,深入思考体育的实质,修订体育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体育课,是大国崛起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