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博物馆日:参观顶级国宝指南(下)

 hdzyf 2017-05-18



【上海博物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

国宝数:5

第一件:晋侯稣钟(一套14件)

西周晚期青铜器

14枚藏于上海博物馆,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

晋侯稣钟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铭文叙述了周王三十三年,周王亲征东国、南国。晋侯稣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第二件:大克鼎

西周晚期

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第三件:战国商鞅方升

战国中期青铜器

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

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第四件: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明代

曹全碑有几个校勘点,一般是顺康看悉、乾嘉看乾。曹全碑万历年间出土后,有一本最早拓本留存至今,分别藏于上博和故宫,碑右下角的“因”字也完整保留,只此一件哦。

 

第五件: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共二十九枚,残存一千零六个字,涉及到《诗经》中的五十九首诗歌。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湖文化广场29

国宝数:6

第一件:河姆渡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

径9.2~10.6厘米,高5.7厘米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下游平原东部的一种原始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文化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木质文物表明,宁绍平原的先祖们有着十分发达的木器制作手工业。木器广泛应用于建筑、生产及日常生活领域。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使这些几千年前的木质器具保存下来,因此我们才有缘得见这件貌不惊人却身价不凡的木碗。

 

第二件:河姆渡出土陶灶

新石器时代

通长55、通高25厘米

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

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

 

第三件: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第四件:水晶杯

战国时期

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

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第五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新石器时代

通长17.9,上端宽14.4,刃部宽16.8,最厚0.9,孔径0.55 厘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

整体呈“风”字形,两侧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对称。钻孔较小,钻孔上方较为粗糙,隐约可见捆扎痕迹或刻划痕迹。两刃角的正反两面分别浅浮雕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玉钺中仅此一例,因而有“王”之称。另有钺瑁、钺镦、以及钺柲上镶嵌的玉粒合为一套。

 

第六件: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1977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16.6厘米、残宽5.9厘米、厚1.2厘米

是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艺术珍品,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从这些艺术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


【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北部农业路8

国宝数:3

第一件:淅川出土铜禁

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中出土

通高28.8厘米,通长131厘米,通宽67.6厘米,重94.2公斤

铜禁整体由三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相互套结,纤细精致,似焊无焊缝,似铆无铆痕。通体镂空透雕云纹。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件:春秋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5]  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第三件:白釉绿彩长颈瓶

北齐

高22.5厘米口径7厘米

1971年河南省安阳范粹墓出土

青色的东西主宰了中国瓷器早期的发展,我们虽也钦佩那玉般的灿烂,但总需要让眼睛得到更多的色彩,中国的制瓷业也需要插上新的翅膀,实现更高更远的飞翔,这件出土于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的长颈瓶便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瓷之一,(按:范粹墓共出七件白瓷)它向我们讲述了另一类创造的开始


【洛阳博物馆】

地址:洛阳市聂泰路与洛宜公路交叉口向南900米路西

国宝数:1

第一件:七孔玉刀

夏代

长65厘米,最厚0.4厘米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的七个圆穿。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玉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已经消失,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此器保存完好,且为迄今所见饰纹最精美者,堪称绝品。

 

【山西博物院】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北段

国宝数:3

第一件:商龙纹兕觥

商晚期   盛酒器

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

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宽13.4厘米

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两角粗壮上指,面貌狰狞。后端平截宽阔,背上有长盖,盖中置钮,器身口沿附有贯耳两对,下有长方形圈足,圈足四面中皆有缺口。盖面饰逶迤的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使此器浑然一体。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体纹饰为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

 

第二件:晋侯鸟尊

西周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出土

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提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第三件:晋侯夫人组玉佩

西周

1992年在山西曲沃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

复原长度约158厘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大致有三列,中列有玉璜19件、玉珩3件、玉雁2件,左右两列各有玉璜13件,冲牙1件,上部由玉管、玉珠、玛瑙串联。玉璜、玉珩装饰姿态各异的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其中,人首侧视,大眼阔嘴,圆鼻巨耳,腮下有须,前肢伸出利爪。组玉佩的下端是两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

 

【太原纯阳宫】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1

国宝数:2

第一件:涅槃变相碑

唐代碑刻

此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

意在表现佛祖释迦摩尼涅磐前后的情景与佛陀讲法度人故事。碑身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涅磐之时众弟子举哀情景,上部分雕“纳棺”“临终遗戒”“荼毗”“送葬”四图;下部为难陀供养图,碑额部雕众弟子将之护持须弥山,下层刻施主姓名。背面为母说法、焚棺和双足显圣、天界起塔。


第二件:常阳太尊石像

唐代

又称常阳天尊石像,为道教上仙太上老君的造像。

出自山西运城安邑的一座道观

高1.5米,该造像取料白石,着朝服,戴冠,一手扶膝,一手握腰带,坐于石座上,其神态端庄,衣纹流畅。

 

【大同市博物馆】

地址:大同市南郊区太和路

国宝数:1

第一件: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北魏

司马金龙墓出土

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

漆屏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彩画漆屏风大都已经朽散,从保存较好的两段看,绘画内容大部采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故事,绘画艺术和油漆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它继承了战国和两汉漆画的优良传统,在相当大的画面上以富丽的色彩描绘了真实生动的多种图画,而技法上却较两汉前进了一大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33

国宝数:1

第一件: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北齐

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娄睿墓中原有壁画400多平方米,保存下来的有200多平方米,生动地描绘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筵宴等奢侈的生活和死后升仙的景象

 

【淄博博物馆】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商场西街153号

国宝数:1

第一件:齐王墓青铜方镜

西汉青铜器

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

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

齐王墓青铜方镜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铜镜。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上新街51号

国宝数:1

第一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1978年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

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厘米

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山东省博物馆】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

国宝数:1

第一件: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
长16.2匣米
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象牙筒,可能是
装梳子的用具。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骨簪、玉簪、玉发箍等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髻。尤其梳身雕刻的“8”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完整的古代太极阴阳八卦图原型,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奥、神秘的太极八卦、河图洛书及远古天文历法等,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之杰作。

 

【安徽省博物馆】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268

国宝数:1

第一件:战国铸客铜鼎

战国青铜器

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围290厘米,深52厘米,足高67厘米,重达400千克左右。

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铸客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铸客为……”,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的附属物,身份比较自由。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马鞍山市博物馆】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太白大道2006

国宝数:2

第一件: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三国(吴)    漆木器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此双漆木屐长20.7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

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屐齿为前后两个;系孔有三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彩绳早已腐朽不见。

 

第二件:,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   漆器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制成。漆盘主要为彩黑、红二色,古朴典雅。其盘内、外颜色有所不同,内壁和底部涂红漆,外壁以及底部涂黑红漆。而盘中画面用色讲究层次和轮廓的勾勒,表现出三国时代吴地漆器彩绘的高超工艺。漆盘内的画面布局分明,盘内绘十二人,分为三层。上层为宴宾图,画面五人,其中四人跪坐宴饮。中部五人,一人对镜梳妆,二人对弈、二人驯鹰一小童侍立于旁中间画对弈图,两男子分坐两边,中间置一棋盘,前有矮足圆盘,上置食物。下层似为出游图,画面两人,一人骑马,一人跟于马后,前后有山岳。工匠用笔简练,以流畅的线条描绘出贵族生活的闲适惬意。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金寨路465号附近

国宝数:2

第一件: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三国(吴)

漆盘画的是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时,过齐国时遇到喜欢自己所带剑的徐君。季札归来时,望着的逝去徐君的坟墓,空有良剑,不见故人,为解思念之苦,于是系剑亡人树上,仿佛冥冥之中,地下的徐君已与他共享了拥有良剑的快乐。而无名的漆工将这段深情默然的故事,描绘得真是生动。

 

第二件: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2件)

三国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高2.4厘米,长9.6厘米,宽5.6厘米。

耳杯又称羽觞,是中国古代的饮酒器。该对耳杯为皮胎,平底。耳杯口沿均镶鎏金铜扣。耳杯正面髹黑漆,花纹并不显著。背面纹饰以黑、红、黄三色相间,表面光滑,花纹自由流畅,匀称而富有变化,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 据鉴定,此器身属“黑面红中黄地片云斑犀皮”技法。犀皮漆器,是利用颜色和层次的变化,来达到仿佛是行云流水的自然景色,它与人工设色的图案或描绘的物象截然不同。明人黄成《髹饰录》称“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又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两件耳杯的髹漆工艺技法与上述黄氏所说十分吻合,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实物。过去依据晚唐人赵璘最早讲到犀皮而认为犀皮可能始于唐代,朱然墓中此对犀皮耳杯的发现,比已知最早的有关文献记载要早六百多年,比已知最早的犀皮实物早一千三百多年,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江西省博物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新洲路2

国宝数;1

第一件:青花釉里红瓷仓

元代楼阁式瓷仓

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

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进深10厘米

在仓后两柱间有正楷直书墓志,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记载死者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之孙女”,死于后至元戊寅(即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于南山。这件楼阁式瓷仓,造型别致,虽然是随葬冥器,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青花釉里红瓷器,甚为罕见,作为楼阁式瓷仓,并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仅为孤例。

 

【甘肃省博物馆】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

国宝数:2

第一件:铜奔马

东汉青铜器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第二件: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1973年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出土 

瓶高为31.8厘米,口径4.5厘米

质地为细泥红陶,器形两头小,中间大。瓶的器口做成圆雕人头像,头发发式刻划细致,头的左右与后部为披发,前额覆垂着一排整齐的短发。眼睛和鼻子为雕通的孔洞,使人觉得目光坚定而深邃。鼻子呈蒜头形,鼻翼鼓起,嘴唇微微启张,显得生气盎然。两耳耳垂处各有一穿孔,是垂系装饰品的耳孔。陶瓶的腹部以黑彩画三横排由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可能是鸟纹的变体和简化。这种图案纹样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典型花纹样式。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梳着整齐短发,身穿花衣,耳系饰物的美丽少女的逼真形象,反映出远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南省博物馆】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

国宝数:1

第一件: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

西汉

高38厘米,盖径30厘米

这是一件铜鼓形贮贝器,鼓腰部有狩猎图案:8人裸体,胯下系宽带,上束至腰际,手中各持兵器作追赶野兽状。器盖上铸52个人物和1猪1犬。鼓面中央立有1对蛇盘绕的圆柱,柱顶立1虎。柱右和柱前是3个或被双臂反绑、或戴锁枷的裸体人,当为用来祭祀的牺牲。旁边1位乘坐4人肩舆的贵族妇女,可能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女奴隶主。两侧边沿还各有1鼓。这个贮贝器表现的就是滇国的一次祭祀活动。 

 

【新疆考古研究所】

地址: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北京南路东2巷3

国宝数:2

第一件: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东汉中晚期

1995年新疆尉犁营盘遗址墓地十五号墓出土

袍长110厘米,双袖展开长185厘米,袖口宽15厘米,下摆宽100厘米。交领,右衽,下摆两侧开叉至胯

为双层两面纹毛织物。它是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两层组织在花纹的边缘处接结换层,形成两面花纹相同但颜色互异的效果,表面以红色为地黄色显花。用红地对人兽树纹罽作袍面,淡黄色绢作里衬,左下襟接缝一块狭长三角形“卷藤花树”纹罽,两袖下半截接缝彩条纹罽。

 

第二件:“五星出东方”护膊

汉晋时代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

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北路581号

国宝数:1

第一件:方格兽纹锦

北朝至隋代

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北区九十九号墓

兽有牛、狮、象三种。狮、象白色,分别用红、蓝色线条勾勒轮廓,造型夸张;牛蓝色,用白色线条勾勒轮廓,形象逼真。实物为残片,长,宽;一侧留有幅边,宽3厘米,作蓝白细条。同墓出土高昌延寿八年(631年)文书,表明该锦的织造年代当在此以前。

 

【敦煌研究院】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522号

国宝数:1

第一件: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北魏时期

长49.4厘米,宽29.5厘米

1965年甘肃敦煌莫高窟125-126窟间缝出土

佛像供养人绣品为北魏广阳王元嘉供奉的刺绣佛像残片,虽残损严重,但仍可见一佛、一菩萨、五位供养人以及各式纹饰。绣品以绸为底满地施绣,佛坐于正中莲台之上,右侧菩萨侍立。莲台下左右分列四女一男,身穿胡服,衣服上绣忍冬和卷草纹,身旁一侧还绣有名款。图案最下方为发愿文,残存有“广阳王慧安(元嘉)造”等字样,由此可知该绣品年代为公元487年。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地址: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15号

国宝数:1

第一件:红地云珠日天锦

北朝

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

古代经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花色和地色的织物组织完全相同,都是双层结构的复式平纹或复式斜纹,称为平纹经锦或斜纹经锦,依靠织物纵向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花纹,是一种典型的“彩条经锦”。平纹经锦是我国传统的织锦。北朝晚期或隋代的平纹经锦,隋或初唐时期的斜纹经锦,盛唐时期的斜纹纬锦、织金锦等。平纹经锦到了唐代数量已明显下降,大量出现的是隋代前后兴起的斜纹经锦。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地址::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国宝数:1

第一件: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

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西藏博物馆】

地址:拉萨市城关区罗布林卡路19号

国宝数:1

第一件:“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元代

长12.2厘米,宽12.2厘米,高12厘米

玉质青色。扁方形,龙钮。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整器雕琢而成,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地址:德阳市广汉市丰富南兴镇真武村

国宝数:4

第一件:青铜神树

夏代晚期青铜器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青铜神树表明它和传说中的扶桑树及太阳神鸟相关。据说在遥远的东方和西方各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树,是太阳神鸟升起和栖息的场所,每天早上太阳神鸟从扶桑树上升起,晚上就落在扶桑树上休息。而且远古传说天有十日,每天升起一个太阳,余下的九个太阳神鸟就栖息在树上。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独树一帜世界罕见。

 

第二件: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商代,通长54.5公分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第三件:商铜立人像

商代,高262厘米

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立人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与底座两部分。人像浓眉直目,高鼻阔嘴。头戴花状高冠,身着三层窄袖半臂式右衽上衣。人像双臂抱握于胸前,双手环握中空。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

 

第四件:商金杖

商代,长142cm,口径2.3cm

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

国宝数:1

第一件:太阳神鸟金箔

商代晚期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

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

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该器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蜀人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

 

绵阳市博物馆

地址:绵阳市 西山南路4号

国宝数:1

第一件:摇钱树

东汉

1990年2月13日在绵阳城郊何家山2号墓出土

摇钱树分为两部分: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所谓三向,即为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


【湖南省博物馆】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

国宝数:11

第一件: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中期

长37.5厘米,宽28厘米

197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

图中有佩长剑的男性,手执缰绳,驾驭一条龙。龙身如舟,龙尾站着一只白鹭;龙之下前方有一条鲤鱼领航。图画正上方打了一把伞,可见主人公身份显赫。寓意墓主人驾驭飞龙升天。画意引人联想当代屈原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第二件: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中晚期

纵长31.2厘米,横宽23.2厘米

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南郊楚墓

由于这幅帛画年代久远,缺乏相关资料,从而人们对这幅画的内容含义若干不同的解读。一种解释认为,凤鸟代表着生命,而夔龙代表死亡和战争。而仕女正在祈祷着凤鸟能够击败夔龙,取得胜利。另一种解释是:图中的仕女与战国时代的楚国神话密切相关,应该是传说中的洛水河神宓妃。还有的解释认为,图画要反映的是死者希求灵魂升天的希望,盼望夔龙和凤鸟能够引领死者的灵魂升天

第三件: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19.5米、宽17.8米,深16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共3座。1972年发掘马王堆一号墓,一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数年至十几年间

 

第四件: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西汉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第五件:直裾素纱褝衣

西汉初期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如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两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轻纱薄如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能不令人惊叹!其质地及纺织技术都让现代人称奇。这件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遣册称其为素纱褝衣。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能不令人惊叹!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生活在22个世纪之前的汉代,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

 

第六件:大禾方鼎

商代晚期

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千克

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镇胜溪村出土

此器方立耳,折沿方唇,直腹柱足,立耳阴刻龙纹,腹四壁浮雕人面,浓眉大眼,阔鼻宽嘴,凸颧骨,两侧有角和爪,腹内壁铭文二字,见附图。此种形制的鼎迄今为止仅见此一件,颇为特别

 

第七件: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西汉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

21厘米,长48.5厘米,宽25.5厘米

盝顶式长方形,木胎,奁身满布凸起的云气纹作装饰,其作法是先以白色沥粉勾出高起的线条轮廓,再用朱、绿、黄三色漆勾填出色彩灿烂的云气纹,其髹饰手法和风格与同一时期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黑地漆棺上的云气纹技法相一致,均具有立体效果,富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奁上凸起的线条称作识文有高起之意,阳识和堆起都是在器面上堆出花纹作装饰,统称为堆漆,此器是目前发现此种技法的实例之一。

 

第八件:黑漆朱绘六博具

西汉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博具盒边长45厘米,高17厘米,盖高4.5厘米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包括博局(棋盘)、棋、直食棋、筹码、骰及博具盒。博具盒,正方形,盒底四角有平足。盒外黑漆,内朱漆。盖呈盝顶形,盖顶锥画飞鸟、云气,并夹杂朱漆绘几何图案。盒内嵌放平板式博局,通体黑漆,再用朱色双线勾出格道和图案。格道按照曲道格式,用刀刻成规矩形纹槽,再把象牙条嵌入槽内,四角有用象牙薄片剪帖的鸟形装饰。盒内一端有穿孔,内置活动木栓,可取出博局,盒内隔成长方形、方形、椭圆形格子,分别放置六白六黑棋子十二枚,二十枚直食棋,十二枚长筹码,三十枚短筹码以及骰子、割刀、削各一件,骰为木质,余均为角质。骰为十八面体,通体髹深褐色漆,每面先阴刻篆体数字一至十六,后用朱色填字和勾划每方边线。六博至迟在春秋时即已出现,战国时很流行,秦汉墓中,曾多处出土,皆不全。此六博,是局、筹码、棋、骰和博具俱全,实为难得。

第九件:马王堆帛书

西汉

1973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第十件:神兽纹玉樽

东汉

1991年在湖南省安乡县南禅湾出土

此樽器身呈筒形,深腹,下部有三个兽形足支撑,腹壁的装饰分为两层,均刻有浅浮雕的神人及神兽形纹饰,线条流畅自如,优美飘逸,具有强烈的动感

 

第十一件: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口微侈,卷唇,短颈,丰肩,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八棱形短流,对侧置三股藤状扁曲柄,两侧置三股藤状系。腹部装饰采用模印贴花技法。流下饰唐代流行的仿木结构翘檐方形宝塔,刹顶和檐上缀有宝珠。两系下各饰一跳舞胡人,戴冠,深目高鼻,浓须,着窄袖胡服,腋下垂飘带,脚着长统靴。贴花图案上和腹部置柄处均加施大块褐彩斑。

 

【湖南大学】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273

国宝数:1

第一件:秦简《数》

岳麓书院藏秦简(以下简称“岳麓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发现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已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对岳麓秦简的整理与研究,其本身就是对秦代历史研究层面的一种拓展,岳麓秦简所提供的崭新资料,也足以给秦代历史研究提供从未有过的全新视角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

国宝数:2

第一件:铜屏风构件5件

西汉青铜器

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这五件铜屏风构件就是其中较为精美的部分,包括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

 

第二件:角形玉杯

西汉时期

1983年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

杯形如兽角,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南越王墓发现于1983年,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的墓葬。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在广州附近建立政权,此后一直与西汉帝国保持密切联系,后来在汉武帝的时候灭亡。史籍中关于南越国的记载很少,因而南越王墓的发现对于了解南越国的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科学价值,可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相比拟,在全国汉墓考古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南京博物院】

地址:中山东路321号(近汉府街)

国宝数:3

第一件: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南朝

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

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

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荣启期是早于“七贤”许多年的春秋时期人物,由于荣启期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砖画中安排荣启期和“七贤”在一起,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要外,荣启期更有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第二件: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中期

1982年在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

为容酒器,该壶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铜丝网套由九十六条卷曲的龙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网罩中间有错金云纹铜箍,箍上有相间兽首衔环和倒垂的浮雕兽各四个,衔环与立兽上有错金银纹饰。壶颈和圈足上、网套下面的肩与腹部,分别饰错金银斜方格云纹。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

 

第三件:青釉神兽尊

西晋

1976年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周墓墩4号墓出土

尊,常常用作礼器酒器,以神兽的面目出现在大官僚地主的墓中,当属镇墓祛邪之物。西晋时期,祸乱不断,民不聊生,即使高官贵族,也是生死无常祸福难料,许多人存在着彷徨颓废的人生观和消极避世的思想,这件神兽尊出土于周处父亲的墓中,大概就是周处想让神兽来保佑其父死后平安,不受侵扰。

 

【南京市博物馆】

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国宝数:2

第一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代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将军山沐英墓出土

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而口径仅为5.5厘米

该文物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这件瓷器于1959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之独特。

 

第二件: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三国吴

1983年江苏南京东吴末年墓葬出土

通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31.2厘米,底径13.6厘米

肩部堆塑两尊佛像,四个铺首,两个鸟形系,相间排列有序。器身绘有“魂神升天图”纹,有持节羽人、异兽,高低交错排列。外施青釉,有玻璃光泽,胎质白中闪灰。

 

【扬州博物馆】

地址: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

国宝数:2

第一件:唐长沙窑青釉褐绿点彩双耳罐

唐代

1974年江苏扬州石塔路出土

高29.8厘米、口径16.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9.5厘米

器施釉下彩绘,用褐彩和绿彩相间的联珠纹组成卷云和莲花汶,装饰奇特。彩绘纹样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而且带有异国情调。联珠纹应是受波斯萨珊王朝装饰纹样的影响而移植和演化而成的,也反映出唐代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

 

第二件: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

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

从整体上看,元蓝釉白龙纹梅瓶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相映成趣,和谐统一。主纹是龙和一颗火焰宝珠,辅助纹是四朵火焰形云。火焰宝珠纹的时代特点是唐代火焰短,元代火焰长,而宋代火焰介于唐、元之间,不长不短。元蓝釉白龙纹梅瓶的火焰曲长呈波浪状,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像浮动的珊瑚枝。满刻鳞片的龙身弯曲起伏,其动态与毛发的飘拂一致,神形兼备地展现了一条巨龙凌空腾飞,遨游于天际间。那矫健的身躯,飘拂的长发,坚硬的利齿,锋利的尖爪,尽显龙的威武、雄壮、猛然。在巨龙周边空间衬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咤吒风云之势,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

【苏州博物馆】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

国宝数:2

第一件: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宋代

122.6厘米

1978年在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

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须弥座呈八角形,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即“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

 

第二件: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

1956年出土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

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该碗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窑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正如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中描绘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和陈万里先生形容的“一泓清漪的春水”般的湖绿色,器形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临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地址:不详

国宝数:1

第一件: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唐代

1980年浙江临安唐天复元年(901年)水邱氏墓出土

通高66厘米,口径36.5厘米,底径41厘米。器由盖、炉和座三部分组成。器身饰釉下彩云气、如意纹等八组图案,为唐代越窑产品。器形罕见,形体高大,造型端庄,采用堆贴、彩绘和镂雕的装饰技法,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越窑的釉下彩绘瓷较为罕见,故此炉弥足珍贵,且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保存完好。

 

【镇江博物馆】

地址:镇江市润州区伯先路85号

国宝数:1

第一件: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唐代

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

高34.2厘米。通体银质,花纹鎏金。龟座刻画逼真,银龟昂首曲尾,作匍匐之态,四足着地以支撑整件器物。银龟背部隆起,阴刻有龟裂纹,龟背之上有双层莲花座,上承圆柱形筹筒。以龟为座,背负一有盖圆筒,宛如龟背上竖立一支金色蜡烛。筒盖卷边荷叶形,上有葫芦形钮,盖面刻鸿雁及卷草等花纹。盖与筒身子母口相接。筒身刻有龙风图案,另外在筒身的下部四个腰形圈内各饰一对飞鸟。筒身正面錾一开窗式双线长方框,方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论语》为儒家经典;“玉烛”二字始见于《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此器因此而得名。玉烛的座是银龟,龟是四灵之一,古人把龟视为祥瑞之物。以龟负玉烛为造型,是符合古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习俗。

 

···

图文整理:娜娜

历史讲坛主播&讲师

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



关于历史讲坛

微信ID:onhistory


四年的时间

近百次游学活动

集结了数千人行走的力量

跨越全国五百多个历史文化景点

在这里,和历史讲坛在一起

与历史来一次亲密接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