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藏水入疆的理论基石

 长弓有心 2017-05-18

藏水入疆的理论基石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动力和效果,才能继续和存在。

藏水入疆?是人与自然密切合作,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必须要有可靠的动力支持和效果保证,要有坚实的科学理论的支撑。

(1)效果的理论基石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表现在宇宙间平衡无处不在,存在平衡是绝对的,存在的每一种平衡状态是相对的。

水—气—降雨是自然循环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存在着数量平衡关系。这种自然循环系统的平衡在各个地区表现也并不相同。

地球表面23是海洋,海洋蒸发大量的水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因而海面空气温度较低,陆地地面空气温度较高,带大量水气的海洋低温气流流向陆地,带来陆地上的降雨。这种情况下,尽管实际存在水—水气—降雨的数量平衡关系,但海洋季风带来的水气量无法控制和计量,导致这个平衡关系无法进行计算。

但新疆地区情况比较特殊,它地处地球最大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离太平洋25004000公里,中间有多重山脉阻挡,离大西洋60007000公里,离北冰洋28004500公里,但低温空气带水气量很少,虽然离印度洋较近,只有17003400公里,但中间竖立着海拔60008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所以,带大量水气的各大海洋季风都难以到达新疆,造成新疆严重缺乏水气,年均降雨量只有147毫米。由于塔漠热污染影响,与新疆相邻的地区的降雨量和水气量也都缺乏,和新疆相近。这样,新疆既难得到海洋季风的水气,也和周边地区没有大的水气量交换,可以粗略认为:新疆的水气和外界没有大的交换。

另一方面,新疆96%的地域是内陆河流域,既没有河流水流入,也没有河流水流出,可以认为水和外界也没有大的交换。新疆的自有供水量528亿立方米╱年主要是靠天山融雪水和周围山地汇流水。

由于水和水气都和外界没有大的交换,可以粗略看成相对独立封闭的状况,自有供水量—蒸发水气量—年均降雨量三者应该建立数量平衡关系。目前情况是:自有供水量528亿立方米?年—蒸发水气量—年均降雨量147毫米。藏水入疆后,建立新的数量平衡关系,形成?自有供水量1528亿立方米水╱年(原自有供水量2·89倍)—蒸发水气量(原蒸发水气量3·5—4倍)—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原年均降雨量2·72倍)。这还没有把当年新增加的降雨量也算进自有供水量,如果算进去(应该可以算进去),年均降雨量可增加到450480毫米,和内蒙东部大兴安岭森林地带降雨量450480毫米相近,说明新疆大部份地区树木能够生长,可以大规模植树造林,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当然,由于藏水外部资源的不断加入以及气体运动规律的作用,产生的水气在新疆只能暂时逗留而不能长期停留,除部份转化为降雨外,大部份水气要扩散到新疆以外其它省区,改善生态环境,因而形成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类比推算的办法是新疆的特殊情况下才可以采用,由于它符合水—水气—降雨的自然规律,符合物质变化量平衡的基本理论,所以是站得住脚的。

同时,这也是粗略的估计,不是精确数字,推算出这个数字,目的是概略展望藏水入疆工程带来的前景,坚定推进藏水入疆的信心和决心。

(2)动力的理论基石

水蒸发为水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一公斤水蒸发为一公斤水气需要吸收580千卡热量,这是百年经典数据。藏水入疆每年1000亿立方米水在新疆蒸发一次就需要58亿吨原油的能源,加上西北其它省区,华北蒸发水气需要的能源将达百亿吨原油能量。以我国目前能源生产总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电、水电、太阳能电池等),即使全国工厂马达不转,汽车火车不开,家庭电灯电器不用,全部用于蒸发千亿吨水使其蒸发为水气,以改善西北、华北生态环境,数量仍不够,这是不可能去做的事。

如果用十吨锅炉蒸发水气 ,1000亿吨水气要在新疆安装百万台锅炉,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单靠人力,补充水气以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是不可能的。而藏水入疆后,水到汽成,自然而然,而且是把形成灾害的太阳能负能量治理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太阳能生态正能量,为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证,这就是藏水入疆工程的动力理论基石。可以看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据《新疆年鉴》数据推算,新疆年太阳能辐射总能量达2000亿吨原油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年蒸发1000亿吨水气是不成问题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藏水入疆工程改善西北、华北生态环境的作用,无论是效果保证还是动力支撑,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石,不是?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是工程研究应该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藏水入疆的理论基石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动力和效果,才能继续和存在。

藏水入疆?是人与自然密切合作,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必须要有可靠的动力支持和效果保证,要有坚实的科学理论的支撑。

(1)效果的理论基石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表现在宇宙间平衡无处不在,存在平衡是绝对的,存在的每一种平衡状态是相对的。

水—气—降雨是自然循环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存在着数量平衡关系。这种自然循环系统的平衡在各个地区表现也并不相同。

地球表面23是海洋,海洋蒸发大量的水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因而海面空气温度较低,陆地地面空气温度较高,带大量水气的海洋低温气流流向陆地,带来陆地上的降雨。这种情况下,尽管实际存在水—水气—降雨的数量平衡关系,但海洋季风带来的水气量无法控制和计量,导致这个平衡关系无法进行计算。

但新疆地区情况比较特殊,它地处地球最大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离太平洋25004000公里,中间有多重山脉阻挡,离大西洋60007000公里,离北冰洋28004500公里,但低温空气带水气量很少,虽然离印度洋较近,只有17003400公里,但中间竖立着海拔60008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所以,带大量水气的各大海洋季风都难以到达新疆,造成新疆严重缺乏水气,年均降雨量只有147毫米。由于塔漠热污染影响,与新疆相邻的地区的降雨量和水气量也都缺乏,和新疆相近。这样,新疆既难得到海洋季风的水气,也和周边地区没有大的水气量交换,可以粗略认为:新疆的水气和外界没有大的交换。

另一方面,新疆96%的地域是内陆河流域,既没有河流水流入,也没有河流水流出,可以认为水和外界也没有大的交换。新疆的自有供水量528亿立方米╱年主要是靠天山融雪水和周围山地汇流水。

由于水和水气都和外界没有大的交换,可以粗略看成相对独立封闭的状况,自有供水量—蒸发水气量—年均降雨量三者应该建立数量平衡关系。目前情况是:自有供水量528亿立方米?年—蒸发水气量—年均降雨量147毫米。藏水入疆后,建立新的数量平衡关系,形成?自有供水量1528亿立方米水╱年(原自有供水量2·89倍)—蒸发水气量(原蒸发水气量3·5—4倍)—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原年均降雨量2·72倍)。这还没有把当年新增加的降雨量也算进自有供水量,如果算进去(应该可以算进去),年均降雨量可增加到450480毫米,和内蒙东部大兴安岭森林地带降雨量450480毫米相近,说明新疆大部份地区树木能够生长,可以大规模植树造林,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当然,由于藏水外部资源的不断加入以及气体运动规律的作用,产生的水气在新疆只能暂时逗留而不能长期停留,除部份转化为降雨外,大部份水气要扩散到新疆以外其它省区,改善生态环境,因而形成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类比推算的办法是新疆的特殊情况下才可以采用,由于它符合水—水气—降雨的自然规律,符合物质变化量平衡的基本理论,所以是站得住脚的。

同时,这也是粗略的估计,不是精确数字,推算出这个数字,目的是概略展望藏水入疆工程带来的前景,坚定推进藏水入疆的信心和决心。

(2)动力的理论基石

水蒸发为水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一公斤水蒸发为一公斤水气需要吸收580千卡热量,这是百年经典数据。藏水入疆每年1000亿立方米水在新疆蒸发一次就需要58亿吨原油的能源,加上西北其它省区,华北蒸发水气需要的能源将达百亿吨原油能量。以我国目前能源生产总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电、水电、太阳能电池等),即使全国工厂马达不转,汽车火车不开,家庭电灯电器不用,全部用于蒸发千亿吨水使其蒸发为水气,以改善西北、华北生态环境,数量仍不够,这是不可能去做的事。

如果用十吨锅炉蒸发水气 ,1000亿吨水气要在新疆安装百万台锅炉,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单靠人力,补充水气以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是不可能的。而藏水入疆后,水到汽成,自然而然,而且是把形成灾害的太阳能负能量治理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太阳能生态正能量,为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证,这就是藏水入疆工程的动力理论基石。可以看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据《新疆年鉴》数据推算,新疆年太阳能辐射总能量达2000亿吨原油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年蒸发1000亿吨水气是不成问题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藏水入疆工程改善西北、华北生态环境的作用,无论是效果保证还是动力支撑,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石,不是?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是工程研究应该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