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秦始皇的研究性学习

 世明360图书馆 2017-05-18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关于秦始皇的研究

一、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据我所知,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根本原因: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广大劳动人民。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秦国和东方六国相比,它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确是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点在秦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当时的地主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因此秦律的内容也还含有一种朝气蓬勃、富于进取的革新精神。
   
(二)
国力因素:商鞅变法稳定经济和军事基础。战国初期,秦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立志图强,下令求贤。卫国人商鞅来到秦国,献富国强兵之策。于是,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一,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第二,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一出生就享有爵禄,长大就当官的特权,按军功授爵,军功越大,授给的爵位越高,赏给的田宅越多。第三,建立县制。第四,实行什伍连坐制。第五,奖励生产。第六,凡弃农经商或好吃懒做而穷困的人,全家罚做官奴。第七,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变法发展了封建经济,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使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再加上秦国的军队,政治都有组织,有秩序,一切都在上轨道。秦国当时做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政治,军事也都组织得很好,所以他能平定六国。

(三)民心因素:由于战国时期连年战争,老百姓们一直都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统一六国,结束战事。人心的统一,这也是秦国灭其它国家,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之一。秦的国力强,人民又渴望统一,进行兼并战争,统一中国就是大势所趋了。   

(四)个人因素: 秦王政由于童年的苦难生活,在周围人的仇恨目光和无辜虐待中成长,他学会了在逆境中忍受,同时孤僻、冷漠。同时皇族的优越血统,使他自卑与自傲、冷酷与狂热、进取与容忍于一身,并具有成就非凡事业的欲望。历史用独特的方式和经历塑造了一个刚毅、果断、不屈不挠的铁血帝王。但同时秦王政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和胸怀,有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敢于纳柬,礼贤下士。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五)谋略因素:秦始皇亲政之前,主持秦国大政的相国吕不韦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积极为统一天下做准备。随着秦始皇年龄的增长,他已经开始参与有关政务。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东方各国勉强拼凑的最后一次联合攻秦被粉碎。以楚国为“纵长”的魏、韩、楚、齐、赵五国联军各自溃散。从此,“合纵”彻底瓦解。当时就有人说:“当如今日山东之国弊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节而入秦,燕、宋、楚、齐以屈服矣。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尽为秦乎!”这表明,统一战争的前奏吹响了。战国七雄兼并的战争进入尾声。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在政治上:他推行了皇帝制,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权机构。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政务、军事和监察工作,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掌管政府和皇室的各方面的事务。三公九卿对皇帝直接负责,皇帝有权对重大事务做最后的裁决,突出了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秦始皇把全国划分成36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的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下设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下还设有亭、里等等,构成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地方机构。郡县官吏和中央官吏一样,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旨意可以从中央直达地方,从上到下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
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三)在军事上:对内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拆毁原各国用于军事目的的城郭等城防设施以及其他一些军事据点和防御工事。他还下令在全国收缴民间的武器,然后把收缴上来的武器集中于咸阳进行销毁,大大地削弱了旧贵族的军事力量。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对外修建长城,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抵御外敌,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兼并六国后,他派兵50万进军岭南,历时数年,终于征服了越族,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接着迁徙中原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族杂居,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四)在文化上: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省改简化而成。因书写较为方便,便由丞相李斯等人倡导使用。故此说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只不过是进行了一次简化字的推广而已。文字这东西不在于是否由官方推广,而在于它本身是否方便使用 。如字体简洁美观使用方便,不用官方推荐也会流行起来。隶书便属于此例。隶书起于民间,没经秦朝官员推荐却比小篆更风行于全国乃至后世。而小篆和大篆与其它字体一样或是消失或是作为一种观赏性书法而存在。                                                                                                                                                                                                                   
(五)在交通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
 
 
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六)在社会上:秦朝的等级制度即具有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性。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以“亲亲”、“尊尊”为宗旨,以礼为规范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与社会大变革相呼应,现实中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许多思想家也随之提出变革礼制的课题,其中以孔子的“损益”和商鞅的“易礼”说最有代表性。各国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与新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等级制度。秦始皇综合春秋战国以来,改造旧的等级制度的各种成果,建立了与中央集权政体相匹配的等级制度。并把等级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一)暴政的表现:

1万里长城。据我所知,秦始皇修筑了长城,其功不可没,但据文献记载,仅仅修筑长城这一项工程,秦始皇就至少役使了三十万人,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建成的。大批强壮的劳动力被迫离开家园,离开了土地,使大片的耕地无人耕种而荒芜,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白骨累累,血染黄埃。这是典型的专制行为和暴政现象。

2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中欢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的统一业绩,说皇上平定海内,好比日月照耀,人人悦服。分全国为郡县,废除分封制,从此无战争之患,秦的天下将会万世无穷。博士淳于越自恃通今博古,熟读经书,站出来驳斥周青臣。他说:商周两朝立国长久,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现在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王族子弟同百姓一样,无尺土之封,万一有人篡国,就难以相救。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学习古代的经验。丞相李斯认为,淳于越说的古代经验不值得学习,儒生不学当今的法令,以古非今,会扰乱百姓的思想。他建议除了国家收藏的书籍和秦国的史书、医药、卜筮、农业的书籍外,把其他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和原来各国的史书一律烧掉。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烧书。全国大规模地焚烧书籍,使无数的文化典籍变成了灰烬。这就是“焚书”事件。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为了自己能永远统治这个王朝,曾多次派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请方士为他炼长生不老药。方士侯生与卢生两个人在背后诋毁秦始皇,说秦始皇以刑杀为威,我们不能为他求仙药。秦始皇知道了方士、儒生在背后诽谤他,非常愤怒,下令追查。经过审问和互相告发,有460多个方士、儒生受牵连,因而被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

3、修筑阿房宫。秦始皇在北南两疆开拓成功后,志得意满,以为天下都是他们的。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工程——既然在功业上超于前人,那么,使用的宫殿规模也要超于前人,够气魄才行。大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来咸阳求仕,愿为他奔走的人太多了,因而他的朝堂可谓济济多士,至少他的官宦队伍里比前代就得多设方士神仙的职位,使他感到咸阳人多,先皇给他留的宫廷太小了。所以,他要建一个新的,与其皇帝身份相称的宫廷及举行朝会、庆典、决事之所。于是秦始皇便决定在上林苑中先建造阿房宫前殿,以作朝会之所,从而开始了大规模营造阿房宫的工程。因此,过去那个所谓励精图治的始皇帝与此刻贪婪淫逸的秦始皇并不矛盾,正如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与建立他“至于万世”的家天下的封建统治并不矛盾一样。阿房宫就这样开始兴建了。阿房宫也叫阿城,本为秦国的惠文王所建,宫未建成即一命呜乎。后来,“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阿房宫令人吃惊的,首先是它的庞大的规模。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宫中可容万人。殿宇之高,足以使五丈高的旗子竖于宫中,周驰阁道,直达南山。

4、修筑骊山陵园。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 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二)暴政的影响: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傜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的人数达200多万人。激化了阶级矛盾,失去了民心,闹得人心惶惶,许多人因为不满朝廷的法律制度联合起来造反,战事四起,但大都被朝廷的军队打败或被安抚,但刘邦项羽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四、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已死,秦帝国已亡,对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却始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在其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同时,秦始皇又是一位暴君,他横征暴敛,农民不仅上交收获物的三分之二,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被征去修筑阿房宫、陵墓、长城的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最终导致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度同制”。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绩虽大,但同时也是世人认可的暴君。秦始皇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

秦始皇不仅贪图享乐,而且还滥用民力。秦始皇滥用民力的行为很多:比如说修筑长城就需要几十万民夫用好几年的时间在修筑完成。建造阿房宫就夺走了数十万人的性命,而且秦始皇挥霍无度,大兴土木,造成了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使人民背上了无力载负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在修造骊山陵园时,秦王朝共有二千万人口,其中青年和苦力共有四百万人。而当陵园修筑完毕后,人口一下子急剧下降,从而看出了始皇为人的残暴。

秦始皇还有一桩大罪案,为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实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根据了在秦朝之前的文化,若不是有人将书藏起来,那历史就只能从秦朝开始记载了。当时还有许多儒者认为这是专门针对儒家学说的暴虐行为。我认为秦始皇其人不仅是无道,而是大逆不道。

同时,秦始皇不仅征敛无度,造成赋税奇重。如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秦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以致民不聊生。而且还严刑峻法,导致民怨鼎沸。如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