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伦勃朗的画都是这样欣赏的!

 fuhaizhenren 2017-05-19
前两天,画姐整理了一篇关于画家自画像的内容,伦勃朗阿加西可是第一名啊!再复习一遍,他的“自拍”



有伦勃朗的亲妈粉可不乐意了,跟我说我们伦勃朗可不自恋呢,他可厉害了!


好好好,画姐这就来为伦勃朗正名,他可真不自恋!关于伦勃朗,你们知道有一种光就叫伦勃朗光吗?

人们常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而在艺术界,伦勃朗光不仅是画家们学习的也是是众多摄影者们常常讨论的一种光,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百科的定义:


伦勃朗是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式用光是一种专门用于拍摄人像的特殊用光技术。拍摄时,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以这种用光方法拍摄的人像酷似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因而得名。


That's it? 这就是伦勃朗光的全部了吗?I don't think so.


本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我们一起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他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19岁)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1631年(25岁)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独到地运用明暗,他灵活地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戴安娜沐浴

17世纪的欧洲并没有白炽灯这样的东西,室内基本上靠蜡烛或煤油来照明,这类光源产出的是橘黄色的暖光,从伦勃朗的画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将这种氛围,他的作品基本上都在描绘室内或者夜晚,即使是在室外,他也注意到了天光(冷)人造光(暖)的区别。


咳咳,不好意思,又要说说他的自画像了!


伦勃朗一生中画了几百幅自画像,他的风格变化也能明显的从他的自画像中感受出来,我们来对比一下青年时期伦勃朗和老年时期伦勃朗的自画像。



年轻时的伦勃朗



老年的伦勃朗

年轻的伦勃朗,意气风发,眼里全是自信,年老的伦勃朗,眉头精索,眼睛里更多的是经历世态炎凉后的坚毅。从光的角度上来讲,年轻的伦勃朗喜欢用比较硬的光,这形成了鼻尖下更清晰的阴影以及左右脸相对高的对比度,相信此时的他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和坚毅的性格。在经历了人生重大变革后(《夜巡》事件),老年的他只用简约,阔达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这时候的光线也变比较柔和左右脸的对比度相较年轻时自画像小了很多。从眼神光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光源的位置也由左上方变得更加的靠近中间


光线分析从影子和眼神光不难看出伦勃朗的光源往往在subject的侧面,并高于拍摄者的头部,他会用较小的光源来形成硬光,用来描述年轻坚毅的subject,而在描述年龄较大饱经沧桑的subject的时候,他会用对比低一些的柔光。由于光源高于人脸,所以整个画面会有一个从上至下的明度渐变。

色彩分析伦勃朗的画通常以棕黑作为背景基调,在高光阴影过渡见用灰色过渡,虽然灰色在色谱中属于中性色,但在黄光上,这种灰色多呈泛绿的颜色,形成了冷暖对比



《夜巡》


夜巡》是一副伟大的作品,也是改变伦勃朗命运的的作品。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画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人走在队伍的前列,构成了画面的中心。


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商议问题,准备对整个队伍的行动作出决议。其他队员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在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惊慌失措的样子,是整个画面的意外插曲,其实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

不过整个画面除了两个队长和那个小女孩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光线明暗对比强烈,人物主次分明,画家着意留出了大量黑色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可是到了19 世纪,由于油画失色,表面的光油呈现黑褐色,有人误认为画家描绘的是晚上的场景,因此取名《夜巡》。后经专家鉴定,画家采用的是白天的自然光线,描绘的也是白天的场景。但是,此画的顾主们却对作品很不满意,因为每位射手都付了相同的钱,但画面并没有为他们安排相同的位置和清晰程度。因此他们要求修改此画,但遭到伦勃朗的拒绝。为了索回画金,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将伦勃朗告上法庭,并对他进行大肆攻击,引起轩然大波。从此之后便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作画了。


直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阿姆斯特丹才惊奇地发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波兰的一些著名画家,自称接受了伦勃朗的艺术濡养。在摄影师当中,也有不少摄影师在伦勃朗那吸取到很多养分。


嗯,伦勃朗就是这么腻害!

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

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

愿:爱名画的你

被世界认真对待

遇到和你一起看画的另一人

——画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