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 午 怀 乡》张卫忠作品选12

 昵称377489 2017-05-19
                      端  午  怀  乡                                                                                                 张卫忠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当杨梅那软牙的酸,在细雨里掠过番石榴茂盛的枝叶,桃花溪水变浑了,端午节也就到了。唐殷尧藩有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我已不是少年,也还不是太老,但每逢佳节,总要涌起浓浓的思乡情,感慨自然也少不了。
        故乡月洲的端午,每年都过得极为平静。适逢“疏疏数点黄梅雨”的季节,因而在我的印象中,故乡的端午总是湿漉漉的。乍暖还寒的斜风细雨里,声音也像被降了温度,周边凝固得阒无声息,只听到雨脚在清亮的瓦楞上行走的“沙沙”声。雨中归燕的呢喃,温馨而亲切,带来些许的暖意。远处水田里赶牛耕作的农人,喝牛声悠长而苍渺,更增添了山村的宁静。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或许是地处僻壤,溪小水浅吧,故乡的端午没有赛龙舟。但据说很久以前是有的,老辈人说,五十堂没被烧毁前,厢廊里还见过做龙舟的龙骨。族谱里记载,曾任北宋工部尚书的张劝,十岁那年,村里的龙舟赛正在麒麟岩下金鸡潭举行。族长戏令咏诗,张劝应声口占二首:“两岸人人开盛宴,飞来飞去如掣电。明年文场角胜时,也如今日舟人战。”“水上龙舟五月天,人人夺锦在江前。来岁文名题雁塔,恰如今日各争先。”足可见当时桃花溪上龙舟竞渡、跃浪争先的激烈场面。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与其他地方不同,故乡的端午是在五月初四过的。个中缘由,故乡的农人已讲不清了。是另有含义,还是别有隐情,已随时光的流逝而淹没。故乡的端午,或已无关屈原的记忆,更与伍子胥悲壮的历史风马牛不相及。它只是作为一种祛病辟邪的节气习俗,以故乡农人浸润到骨髓的执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绵延成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
       端午,该是一年里准备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进入四月,村里的女人们,便要戴着篓竹叶蒙的斗笠,到毛竹林里采捡新竹脱落的笋衣。带些绒毛的褐色的毛竹笋衣,是故乡最好的包粽叶(喜欢绿色的箬叶的,便要在四月十五或五月初一,到镇上的墟市去买)。自然脱落的笋衣天然地卷成筒,女人们一布袋一布袋地捡回来,就像背回一袋一袋书画的卷轴。
       四月里女人们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互相帮忙着搭上木梯,爬到高高的棕榈树上砍大蒲扇似的棕叶。兴许是镇上有加工棕绳、蓑衣的作坊吧,村子里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都种着棕榈树。这种棕榈树树节较长,所以叫竹节棕;又因为棕丝如枣红色的马尾毛,也叫马尾棕。修长的树干凌空而起,树梢包着待剥的棕片,像个长长的棒锤,顶端是簇生的大蒲扇似的叶子。这些棕榈树穿插在房前屋后的杂地里,傲然而立,一把把蒲扇上的剑状叶,在空中勾勒出美丽的剪影,形成独具热带风情的景致。这些剑状叶,很有韧性,村里杀猪时,就是最好的绑猪肉的带子。端午节时就是最好的绑粽子的包装带。女人们选取老叶连同长长的叶柄一并砍下,沿裂片一根根掰下剑状叶,把叶背上的筋骨撕去,再在根部一头打个结,一条绑粽子的长带子就成了。她们把一大束的带子绾成捆,晾晒在屋檐下备用。她们还顺手用带柄的棕叶制成几支夏天驱赶蚊蝇的拂尘。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进入五月初一,女人们就把毛竹笋衣卷轴背到桃溪边,一捆一捆用石头压着浸泡在溪水里。桃花溪便有了笋衣垒就的岸。她们又去割了种在水沟边的菖蒲,长在野地里的艾草。故乡的水土是那么的滋养,菖蒲特别粗壮,艾草特别肥美,馥郁满鼻。女人们用红细绳把每三五支菖蒲、艾草拦腰扎起一小捆,再用红纸条环绕,蒲剑艾旗就制作好了,她们用竹钉整整齐齐地钉在每个门框和窗框的两边。宝剑般的菖蒲,可治百病的艾草,让她们无比自信,心里也踏实许多,正所谓“蒲剑冲天驱邪恶,艾旗拂地保平安”。她们钉得那么认真,那么虔诚,神态是那么庄严肃穆,她们是把全家的平安都钉在门上了,企盼邪气西去,紫气东来。青翠的菖蒲、艾草,鲜红的封纸条,贴着红对联的门窗,增加了不少仪式感,也增添了许多神秘,端午的味道,便在菖蒲、艾草散发出的香气里浓郁起来。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女人们接下来就要去砍牡荆的枝条烧制浸米的灰碱。牡荆又叫黄荆,是一种常绿的灌木,枝、叶、根均可入药,就生长在井潭街栏椅下的河滩上。井潭街就在我家门前,在这样的山野小村,敢称之为街,足见当年的繁华。桃花溪边是用鹅卵石砌起的驳岸路,路的里侧高起一层走廊,走廊里面土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一字排开,接续六七十米,房前坡形的屋顶跨路而过,在驳岸边用一排柱子支撑着,瓦檐就伸到路外去了。那一排柱子用长木条安装了栏杆和条凳,就成了靠溪的栏椅,瓦檐下就有了既路又街的檐廊。街路也是鹅卵石铺就,上面的石头被过往的行人踩磨得光滑油亮,透出金黄的颜色。房子里开有日杂店、酿酒坊、裁缝店、豆腐坊、客栈、诊所,我家的打铁铺也在其间。父亲和徒弟们(其中包括我的母亲)用钢铁弹奏的声响,曾经是冲破山村宁静最悦耳的打击乐,那穿透力极强的“叮叮噹噹”至今仍强劲地回荡在耳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客栈里还经常有挑货郎、说评话艺人、游方的中医郎中入住。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客栈里玩,惊讶于破旧的木柜里有那么多的旧木屐,也好奇地穿着在鹅卵石路上“呱嗒呱嗒”行走。也曾好事地跟在说评话艺人后面,看他在桃花溪的大石头上,一边洗衣服,一边背书。最快乐的是看挑货郎煮麦芽糖。先把糖倒在铁锅里熬煮,并不停搅动,待均匀粘稠到一定程度,整团取出,挂在钉在楼梯边的竹钉上反复牵拉,糖团很快就被拉成带着漂亮线纹的糖条,晶莹透亮,软糯如棉。我们那时都佩服于挑货郎那双不怕烫的手。最有趣的是中医郎中,他的行踪显得有些神秘,有时到山上去采草药,有时在房间里用火炉不停地煮东西,嘴里好像也总在吃着什么。后来看了电影《黑三角》,联系到他的眼神,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说:“会不会也是特务呀?”因为经常帮豆腐坊的三婶婆磨豆腐,我还被村里的一位高中生绰号为“豆腐店里的小孩子”。没事时,我们就坐在栏椅上看往来的匆匆过客,看牛群在桃溪边宽阔的草坪上悠闲地吃草,看牡荆紫色的花如一片紫色的云飘浮在绿色的枝叶上......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栏椅下的河滩,牡荆整齐地长成一排,不像是野生的。长大后,我才知道用牡荆烧制的灰碱包粽子,一是可以让粽子在渐热的初夏保存得更久,二是可以除湿解毒,祛风解表,预防中暑,还可以帮助消化。不禁叹服于先人的用心和智慧。女人们当然不知道牡荆的这些功效,她们只是凭代代相传的经验,到了端午便来适量地砍回荆条去烧制灰碱。她们把烧好的灰碱装在陶钵里备用。做完这些,毛竹笋衣在溪水里已浸泡了一天一夜,她们又要忙着去溪边清洗笋衣了。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溪里满载了欢声笑语。戴着斗笠的女人们,挽起裤脚,露出雪白的小腿,把那在冬日里冻裂口子还未愈合的脚浸在依然冰冷的溪水里。她们把卷成筒的笋衣一张张展开,用刷子卖劲地刷着,桃花溪的上空,便传来一阵阵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节奏感极强的如歌的音响,夹杂着不时爆发出的欢笑声。她们把那想象中的晦气,把那已经历过的浊恶,把那还缠绕在脑中的烦恼,一劲儿地刷去、擦去。她们开心地谈笑着,心里却暗保着一份认真,一份虔诚。浑黄的溪水,舔着她们的小腿,细腻的雨丝悄声飘洒,溪面腾起朦胧的雨雾。有紫燕如轻梭飞织。这时是五月初二,她们的丈夫或还在吆着牛儿耕那油油的中稻田,或穿着雨衣在麻利地播着中秧。谈笑中便有人惦着雨中耕作的丈夫了......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初三凌晨天还没亮,女人们就要起来包粽子了。糯米、花生、豆类,是昨晚就用过滤过的灰碱水浸好的,竹篮里用石头压着一张张展开对折的笋衣,棕榈叶撕成的包装带从绾成的捆里一抽就是一根。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做下记号,五个十个扎成一串,一看这是花生粽,那是绿豆粽,从来不会认错。有的男人也会起来帮女人包粽子,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打铁匠的他,放下铁锤,包起粽子也是那么的细致,他每年都会特别地包八个羊角粽,我们兄妹四人每人两个。羊角细细长长,个头匀称,两角尖尖的,煮熟后就是我们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的玩具。父亲有时兴致来了,还会用新掰的未经晾晒的棕榈叶条编织三棱锥形的青囊,在一个棱边上留一个小小的口,把浸过灰碱水的糯米从这个小口塞进去,就成了一个棕叶粽。棕叶粽自然也成了我们的玩具。凌晨黄晕的白炽灯下,父亲母亲面对面坐着,专注地包着粽子的情景,成为印在我脑海里特别温情的时刻。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天亮了,粽子也包好了。男人们照旧下地干活,女人们的任务就是一整天守在灶前,蒸煮着满锅的粽子。她们偷空地干着些其他的家务,但主要是守着灶里的火,时而加加锅里的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整天炊烟袅袅,满厨房蒸腾着带着粽香的暖暖湿湿的水汽,和着屋外的斜风细雨,把整个村庄晕染成一幅云雾氤氲的水墨画。女人们的脸庞被灶火映得通红,她们盯着蹿着红舌的火苗出神,想着出嫁前的情景,想着为人妻后的境况,想着家长里短,或许也想着昨夜梦里的笑话。通红的灶火,照出女人脸上红红的笑了。
      到了午后偏晚,锅里的粽子熟了。留下第二天早餐过节要吃的份额,其他的粽子都要及时挂在楼厅或走廊通风避阳的竹竿上。因为花生、豆类粽子不耐保存,女人们都要按记号安排家人先吃掉。米粽留着最后吃,其中用两张大笋衣包的大大的方形粽,因为状如牛脚,叫牛脚粽,最耐保存,有经验的女人,最长可以保存月余。因为多次蒸煮,反复风干,加上牡荆灰碱水的作用,剥开笋衣的米粽,金黄中透着古铜色,笋衣的纹路紧致密实地印在上面,表层是那么透亮,发出琥珀的光。这样的牛脚粽,用锋利的菜刀一片片横切下来,用农家茶油煎过,蘸上金黄的蜂蜜,是绝等的美食,谁看了都会垂涎三尺。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一个多月的准备,就要在初四早上的早餐集中展示成果了。各家各户比赛似地赶着早,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打破山村清晨的宁静。门框上扎着红纸条的青翠的艾草菖蒲,鞭炮炸响后满地的碎红,左邻右舍还在陆续燃响的鞭炮声,在湿漉漉的梅雨季节里,把过节的氛围烘托得更加浓厚了。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边。主食自然是一盘剥好的粽子,旁边是一碟白糖或蜂蜜,有的人家会杀上一只鸡或鸭,有的可能是用乏力草炖一锅的猪蹄,再加几盘家常小菜。一家人安静地吃完早饭,男人照旧下地干活,孩子们急着上学去了。女人忙完家务,跟着也下地去了,带给男人的点心,自然是便携的粽子。
互动吧-《端午怀乡》张卫忠作品选12
        这就是故乡的端午。没有热火朝天的赛龙舟,没有抢鸭子的热闹场面,也没有雄黄浑浊的味道,除了几声鞭炮,故乡的端午没有打破山村的宁静。但红对联门窗上的菖蒲、艾草香,楼厅或走廊竹竿上的粽子香,却以家乡特有的味道,成为乡人的经典记忆,久久萦回在鼻尖心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