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讲座2 —— 腮腺间隙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提供

 panyunbo 2017-05-19

?编者语

【供稿邮箱】2002md@163.com

【版权声明】病例由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提供

位置:颈深筋膜的浅层,形成包膜,位于外耳道致下颌角部皮下

内容物:腮腺实质,面神经,下颌后动脉和静脉,颈外动脉,淋巴组织

【腮腺解剖】

  • 涎腺中最大的一对

  • 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处,后邻胸锁乳突肌及二腹肌后腹

  • 被面神经丛分为浅深两部,浅部位于外耳前方,深部位于下颌后窝

  • 腮腺管自腺前缘上份发出,约在颧弓下方一横指处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处弯转向内侧,穿过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的黏膜处

  • 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在升支后方穿越腮腺

腮腺间隙的病变

  • 腮腺实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炎症,结石

  • 面神经:神经源性肿瘤

  • 淋巴组织:淋巴瘤,转移瘤


腮腺肿瘤的分类(WHO

  • 腺瘤: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基底细胞瘤等

  • 癌: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 腺泡细胞癌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基底细胞癌 磷状细胞癌等

  • 非上皮性肿瘤:血管瘤 脂肪瘤 神经源性肿瘤

  • 恶性淋巴瘤

  • 继发性肿瘤: 转移瘤

  • 瘤样病变:良性肥大 囊肿

不同部位腮腺肿瘤的特点

  • 腮腺浅叶肿瘤:两个80% 混合瘤 粘液表皮样癌

良性: 耳垂为中心 光滑 界清 活动 中等硬度

恶性: 生长快 疼痛 面瘫 不规则 界不清 质硬

粘连不活动 皮肤溃破 淋巴结

  • 腮腺深叶肿瘤:颌后肿块型 哑铃型 咽侧突出型

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混合瘤(mixed tumor)又称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 大体: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实性肿物,包膜完整或厚薄不一

  • 镜下:其多形性更多地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多形性而非细胞本身,常于上皮及变异肌上皮细胞成分间混有粘液样或软骨样组织

  • 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70~80%

  • 好发于腮腺的浅叶,仅约7%的肿瘤位于腮腺深叶,少数肿瘤可发生于副腮腺

影像学表现(CT

  • 形态呈多样性,可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形,边缘光滑多为等密度,与正常低密度腺体分界清楚

  • 中心可为低密度,提示肿瘤有囊变

  • 偶尔,多形性腺瘤可出现点状钙化

  • 增强扫描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影像学表现( MRI

  • 肿瘤较小时信号较均匀,T1为等信号,T2为等或略高信号,周边常可见低信号的包膜影像

  • 肿瘤较大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囊变区,囊变区呈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

  • T2高信号瘤体内一些低信号常认为瘤体内纤维间隔和条索,为特征性表现

  • 当肿瘤位于腮腺深叶时可向咽旁间隙突入,造成咽旁脂肪间隙向内侧移位。

  • 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为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腮腺恶性肿瘤】

· 相对较少,有恶性混合瘤、黏液表皮样癌、腺癌、腺泡细胞癌和乳头状囊腺癌等

· CT

边界不清楚、轮廓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

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轻度或中度强化

· MRI

多数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黏液表皮样癌低度恶性者T1WI信号较高

面神经受累

· 腮腺上部的肿瘤,茎乳孔下脂肪垫破坏、消失

· 腮腺下部的肿瘤,下颌静脉受累移位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

  • 咽旁肿瘤:咽腔内侧移位, 腮腺深叶侧方

移位, 不侵犯腮腺浅叶, 颈血管向后外移位

  • 腮腺深叶肿瘤:内侧常有一薄层腮腺组织,

可侵犯腮腺浅叶, 颈血管向后内移位


Sj?gren’s 综合征】

· 涎腺的淋巴上皮病,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

· 50%伴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症)

· 单侧或双侧腮腺,也可累及其他涎腺

·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 X线:腺泡破坏,大小不一的囊腔,合并其他腮腺炎的表现,晚期腺体萎缩

· CT腺体密度较正常高,晚期可呈蜂窝状改变

· MRI

腮腺内的球状液体聚集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

MR腮腺造影可以显示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