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ivyyl 2017-05-19
文/向左
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事多少人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流逝,有多少不能忘的忘记从此陌路。
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追溯这些历史沉淀积累下的传统文化有些鲜为人知的文化产物正在悄然失传,频临灭绝。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太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先辈们创造的文明就这样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成立无疑是对中国文化源自传统的珍惜,但是我华夏地大物博,传统文化少说也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种,真正能留给后人的有多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科技逐渐替代了传统工艺,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正处于频临灭绝的边缘,作为华夏的传人我们该积极响应号召,努力继承祖先文化。
1238040158234WBJINA09326C001_b.jpgX

未命名.jpg
卸甲木偶戏
尺八.jpg
(尺八)
杆秤.jpg

(制称)
有一门手工艺叫制称。这称是杆秤,也叫手提秤,曾经很常见,但随着电子秤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销声匿迹。  传统手工制秤工序有100多道,十分繁杂。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等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盘金毯.jpg
盘金毯
  “盘金毯”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丝;金镶丝缠,所以格外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而且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在早年学徒时,康大师曾向南城的一位叫李凤俊的师傅学习过织这种盘金毯,康大师所在的地毯厂专门成立了盘金毯挖掘小组,康玉生老人自然责无旁贷,带着徒弟三进故宫。故宫博物院一般不把“盘金毯”轻易拿出来示人,因为是珍宝,经过博物院院长特批后,故宫的工作人员才从地库里把落满历史尘埃的“盘金毯”抬了出来,康大师他们打开看了又看,并把“盘金毯”的技艺进行了复原整理。康大师和徒弟先试制了“盘金毯”中间一个夔(九条团龙图案)的小样,又拿给故宫的有关专家看后,都说一模一样,甚至还好。
  织这种“盘金毯”,首先需要把一两的赤金捶打成将近一亩地那么广,再切割成韭菜叶那么宽的8万米金线,再折过来后就可以进行手工织作了。因为“盘金毯”在宫毯中的贵重奇珍,据说,过去皇上用它时都尽量绕着它走不去踩它。此次挖掘的“盘金毯”,严格按照原生态制作,其底部全部用真金线来盘,然后再在地毯正中起了龙,为了龙的栩栩如生又进行了雕刻。
  “宫毯”难得的是:一、它纹样图案的标准、规范;二、它组色上的种种讲究和象征;三、织成后的水洗,其中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是北京宫毯则必须是北京这块地儿的水。
  所以像抽交、拉交、土耳其马蹄扣、中国八字扣的早都已经规范化了,11道织毯工序也已经形成操作流程了,技术上不存在传承不下去了的问题了。但却更加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宫毯关键在于北京这方水土。
龙氏木雕船.jpg
龙氏木雕船
手工彩扎.jpg
手工彩扎
木版年画.jpg
木版年画
剪纸.jpg
剪纸
龙舟说唱.jpg
龙舟说唱
十番.jpg
十番音乐
香云纱染整.jpg
香云纱染整1.jpg
香云纱染整
石湾陶塑.jpg
石湾陶塑
佛山木雕.jpg
佛山木雕
梅花篆字.jpg
梅花篆字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瑰宝,梅花篆字则是我国古代书法界盛开的一支奇葩。古人有爱梅、赏字的习惯,并赋予了“梅花篆字”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它以“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为一体,字体刚劲有力”为特点,将篆字与梅花巧妙地融全在一起,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在我国,历史上的“梅花篆字”经历了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的风雨沉浮,如今,能写出梅花篆字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麦杆画.jpg
麦杆画
铅笔屑画.jpg
铅笔屑画
唐卡.jpg
唐卡
草编.jpg
草编
鱼皮衣.jpg
鱼皮衣
苏绣.jpg
苏绣
砚石.jpg
砚石
竹编.jpg
竹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