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歪解之前,先普及一下正版知识。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端午节是中国乃至世界华人中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另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称谓。“端”为开头、初始之意,“五”指“初五”,“午”指“五月”。(我国历来有以天干地支作为事物排序的习惯,按地支排序,农历的正月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序,第五个月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就被称为“端午”、“端五”。又因为月日同数“五月五、午月午日”,所以又称“重五”、“重午”。由于地区、民族、气候、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端午节的叫法不尽相同,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 民俗也千差万别,主要有:女儿回娘家,儿童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煮蛋、粽子和时令鲜果,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挂钟馗像、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插艾草、游百病、佩香囊,系五彩线、拴长命缕等。 习俗新解,只为一笑: 一说外出登高望远踏青。 如今有房、有车了,可是这血压、血脂都不正常了。所以呢,老祖宗早就预见了“徒步”、“驴行”、“登山”将会成为自主健身、亲近自然的流行模式。 二说赛龙舟。 如今的陆路交通,无论你的城市属于几线,无论你的景点几A,共同的特点是:上班上学那个堵,遇到节日哪都人成堆。所以,就要年年要提示上班族、出游族,一定要重视水上交通,及早熟悉并掌握水上舰船的驾驭本领。 三说插艾蒿菖蒲。 用啥啥不放心,只好是自己动手,全副伪装,伪装成“纯绿色”。 四说挂香囊。 香囊,又称荷包,如今的小盆友,朋友圈,“红包”更具有现实意义,挂个香囊不如发个红包。 五说插艾蒿、佩艾叶、戴灵符、挂香囊,儿童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 历史上,民间就十分重视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懂得传染性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要全面“严防死守”。端午节这一天,应该是民间的“全民卫生日”。 六说吃煮蛋、粽子,喝雄黄酒、菖蒲酒。 真的没有苏丹红?真的是“五常稻花香”?真的不是“勾兑酒”?脱了衣服看看,去了皮尝尝。不看品牌看疗效,喝酒后显出原形的,一定是保真的。 最后发点福利: 文史常识:端午节后来被附会了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纪念日,而且还有四个之多:爱国诗人屈原、弃国复仇伍子胥、孝女曹娥、先贤介子推。 健康常识: 1、关于艾蒿。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加工的“艾绒”可灸法治病。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艾草 2、关于雄黄酒。“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主要成分硫化砷,有毒。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医治皮肤病。古代用雄黄泡酒来祛毒解痒,涂抹在儿童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意在消毒防病,防止虫豸不叮,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最后祝各位看客、访友:端午祛百病,开心去踏青! |
|